自年设立第一家油画工厂开始,大芬村便开启了长达30年的油画批量生产之旅,曾被誉为“世界油画工厂”。几十年的风雨沉浮后,如今的大芬村,正在努力用转型来让世界对它下一个新的定义。
从“大芬制造”到“大芬创造”
从年开始,赵小勇突然发现订单开始骤减60%。
实际上,行画市场在年以后就已经开始低迷。当年经济危机爆发,大芬村行画的主要市场欧美遭遇衰退。大芬村在经历了五年的辉煌之后,失去了最大的客户群。很多画工一张订单也接不到,不得不离开大芬村,甚至扔掉画笔转行。
订单的减少,在赵小勇看来是早晚的事。大芬村的仿制油画,终有其到达天花板的时候,那次欧洲之行就对他触动很大,“我花了20年临摹的所有作品,都不及一幅真迹的价值——不是价格,而是一种艺术的价值。原创的意义是无价的,任何临摹都无法与之相比。”
其实,从年开始,就有不少原创画家开始驻扎大芬村。这个以复制名画闻名的小村庄,第一次出现了原创绘画。大芬村的部分画师们也有了自我表达的欲望,开始尝试原创。
而从年行业发生变化之后,当地政府也一直在鼓励大芬村转型升级,一方面把市场调整到国内,另一方面则是往原创方向发展。“原创来带动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作品之外,还包括原创的艺术衍生品,做自己的知识产权输出这块。”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人员王可介绍,年1月6日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上,大芬村有49件作品参展。
过去30年,行画在中国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年以前,临摹西方古典名画是最好的生意。从年开始,装饰画兴起,符合西方当代画家审美的作品做成画册,拿到国内,被人们大量复制。如今,大规模简单复制的商品油画市场越来越狭窄,一些嗅觉灵敏的人开始寻求创新模式。
“整个环境的变化,会让传统的行画行业不断萎缩,尽管它不会消失。但只是简单地复制,缺乏创新,跟不上家居软装的需求。”在大芬村有过一家画廊的欧阳俊明说,如今他在村子外围开办了一家工厂,主要生产创意装饰画,根据软装市场的风向,设计一些创意软装产品,把原创与家装市场结合。
随着中国新一代中产阶层的艺术品位正在培养中,大芬村的画家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创作比仿制的利润更加丰厚。画家黄海梵说,年左右,他的作品近80%是仿制品,如今几乎没有一幅是仿制的。当时他制定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的作品全都是原创的。他正在慢慢实现这个目标。
关于《中国梵高》,有这样一段介绍:这是一部讲述文化产业奇迹的大芬村画工转型的故事,画工们从农村来到深圳大芬村与西方油画结缘,将个人命运与欧洲绘画相连接,铸建新的人生梦想。他们从最初为了生存养家的“复制”,到渐渐地进入梵高的人生和艺术寻求,不断发生着思想变化。大芬村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传达了深圳移民勇于创新的文化特质。
赵小勇说《中国梵高》传递出最大的意义是“一定要原创”。大芬村里画工们,需要共走一段转型之路。而当地政府也在这方面一直予以推动和促进,并卓有成效。在近5年的国内重量级展览中,大芬原创作品频繁出现,百余幅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美术展。
年底,首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举办,来自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件油画作品参展,学术性、高端化的中外艺术家交流活动相继举办。值得一提的是,卢伟旋、麦祖尚、史飞、谢非等14位大芬原创画家作品也入选此次双年展,占总数的5.3%。史飞已扎根大芬20年,如今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市龙岗区文联副主席。他认为,借助双年展,海内外画家面对面交流切磋机遇难得,大芬画家也借此进一步迈开了走向国际的步伐。
大芬美术家协会主席谢非则表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大芬油画村而言,文化自信正是其繁荣兴盛的不竭源泉。通过举办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将不断巩固提升“大芬油画”特色品牌,奠定大芬油画村建设成为国际化油画生产基地、油画交易平台、油画展览中心的基础。
首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这就是深圳大芬油画村正由大芬“行画”向大芬“原创”蜕变,走过从“模仿”到“创新”的“文化自信”路程。
大芬村的发展之路,在中国并不陌生。我们有太多这样的“某某之都”存在,但从初期的模仿、仿制发展壮大之后,势必要走上“创造”这条路上。这,即是大芬村带给其它同类型“艺术工厂”的启示。
图文来源:《掌玩文化》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