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纯洁、自信敢为、开朗快乐、善于发现、充满好奇、追求梦想……正是这些熠熠发光的童心,令童心小学教育集团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向儿童学习。教育集团年成立至今,因“向儿童学习”教育理念而生成的教育故事已有多万字。每个故事都蕴含着向儿童学习的理与趣。
球场上,童心小学一群小个头的孩子正激烈地对抗着显然比他们高出不少的孩子,呐喊声此起彼伏,比赛接近尾声,比分为0:16,显然没办法翻盘了。观众台上有人纳闷地问童心小学的孩子:“明明是对方一直在进球,怎么你们也跟着欢呼雀跃?”他们答道:“为别人的成绩而欢呼是应该的,我们今天输了也不会气馁,友谊第一嘛。”
比赛结束后,其他孩子都离开了,童心小学的孩子自发留下来捡球场的垃圾,并把这些垃圾装进了随身携带的环保垃圾袋。工作人员看着这一幕,忍不住赞扬他们,这些孩子反而“推销”起手中的环保袋。这些环保袋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丰富的色彩、巧妙的造型,一点也不输“时尚手袋”。孩子们也形成了习惯,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
消失的垃圾桶
儿童是最遵守规则的,他们阳光、开朗,用儿童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能让他们生长得更健康。所以,童心小学以“童心童趣”为行动旨归,奉行自然原则,尽量少一些人为元素,倡导极简的校园文化。
极简文化深入每个孩子、每位老师心中,也通过孩子传递给了每位家长、每个家庭。学校公共区域找不到一个垃圾桶,也找不到一次性杯子,找不到一次性餐具,找不到剩菜剩饭。许多参观者会有疑问:垃圾去哪儿了呢?原来,垃圾都乖乖地待在每个人的“口袋”里——每个孩子、每位老师都有一个自己精心设计的环保袋,它是师生旧物改造的“杰作”,是每个童心人节俭惜福的身体力行。每天,孩子们都拎着这些极具个人特色的环保袋来到学校,捡来的是极简之趣,带来的是洁净之美。在这美好的环境和事物的濡染中,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然而然形成了。事后我们总结,当不再用一套复杂的规章制度要求约束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当在美的熏陶下每个人学会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时,自我成长的阀门就开启了,一群人的文化共识也形成了。
建校之初,我们就有了不在公共区域设置垃圾桶的想法。当时很多老师认为这不可能实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环保袋的使用不仅在教师群体中成功运转起来,孩子和家长也积极参与到了这场极简文化的建设之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专属自己的精美实用的环保袋。许多学校需要反复讲的“颗粒归仓”的故事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在校园里成了师生日常的践行,成了不需要提醒的自觉。
这种实践的背后,贯穿着我们为孩子提供另外一种生长可能的教育信仰。因为儿童对美的感知是独特的,而维护美的行为却需要教育来引导,我们试图用这样的实践,引导儿童用自己随身携带环保袋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赋予儿童一种现代公民的社会道德意识,让他们形成一种极具气质的审美人格。极简、极美的文化,就这样在童心人日复一日的坚持之中不经意地形成了。
五颜六色的教室
有人这样形容童心的校园:“教室五颜六色像水果糖盒,单调的楼梯也可以像音符一样跳动起来。当晚上教室的灯光亮起来时,整个校园好似童话世界一般美丽。”童年的生活环境将影响人的一生,当下国家大力推进美育,如何在童年时期奠定学生一生的美育素养,童心从色彩上下大功夫。
教学楼每一楼层色彩不同,每一个年级的教室色彩也不同。这是从儿童视角来考虑的——让儿童内心的五彩世界与学校建筑的色彩形成内外呼应,空间为儿童成长提供极富艺术感的体验,让他们在一个艺术构成的环境中自由活动,这会对儿童的创造力与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濡染作用。
每一间教室的设计都蕴含着对儿童的尊重与爱。学校专门请了一些儿童进行现场试验,看看窗子开到哪个高度教室能够最佳地接收自然的光线。最终,学校将每层楼走廊的窗子往下降了15厘米,以保证教室的最佳采光,让孩子在教室里也能充分接受自然的馈赠。学校严格按照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体情况设计桌椅,每个储物柜都根据书包、文具等的不同大小来设计,尽量让孩子在学校教学环境中感到舒心和自在。学校要让这些基本的教学空间成为尊重儿童的信使,传递出以儿童为中心、基于儿童视角的理念。
学校的外墙使用红砖,红砖是重庆本地比较廉价的建筑材料,看起来不够恢宏,也不华丽。学校建设中的四梁八柱,在原设计方案上稍作装饰,就都被我们用作了传播传统文化的符号,而装饰的材料也非常朴实易得,石头、石子、砖块、瓦片、陶罐、木材、水泥、河沙。这些包含育人思想的空间是与学校建设同步推进和完成的,没有再做后续改造和装饰。
每天早上总在学校看到一个女孩独自坐在花坛边,我有些担心,找到负责老师,了解到女孩的家庭出现了一些变故。在想着如何帮助女孩渡过难关时,却发现女孩坐在花坛边其实是和蚂蚁在玩耍。女孩在与蚂蚁玩耍的时候非常快乐,脸上充满活力的笑容。
这位爱与蚂蚁玩耍的女孩,读五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四川美术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她在一个小溪沟上发现了一个蜘蛛网,她巧妙利用树叶在蜘蛛网上完成了一次创作,在场所有专家被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折服,其作品被送到波兰参加展出。
种野生植物
针对儿童对自然的向往这一特点,童心小学一直把学校当作“自然馆”来打造,原生态保留了超过种野生植物,科学和美术老师一起为这些植物撰写出一本《童心自然图鉴》。学校还把动植物研究机构的专家请到学校来,专家发现了罕见的蝴蝶品种,这件事让孩子们开心了很久。除了每年两次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活动学习外,童心小学的各个学科与自然“合作”,将植物引进课堂,教会孩子观察、测量、描写、描绘、实验……
这样的教育生态,令童心小学的孩子学会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形成真实而朴素的世界观和对极简生活方式的追求。
童心不仅有自然馆,还有美术馆、书法馆、陶艺馆、童心阁等30余个博物馆式学习空间。
陶艺馆深受孩子喜爱,作为童心陶艺研究中心,这里不仅有民间陶艺传承人刘强坐镇指导,教师也编辑出校本陶艺课程成果集《享受童心艺术》,令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陶艺,并创造出各种有趣的作品。
童心小学就像“博物馆”,各类课程和活动就是其中的珍品。
针对儿童好奇、勇于探索的特点,学校修建时就将一些文物复制品精心埋藏在学校的一些角落,让孩子们在成长中逐步探索发掘。这些年来,学校还多次邀请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文物专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零距离聊考古、共发现。为了让自然教育更深入童心,学校还开设了节气课程,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跟随时间的流转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如今,戏剧、数学文化、水墨、线描、公共考古课程、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程、小实验家等课程深受孩子喜爱,多种活动应接不暇,每个孩子都有发挥潜能、凸显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当每个孩子通过自由选择,拥有自己喜欢的课程、活动时,优良的教育生态才能逐渐形成。
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
到童心小学任教之前,陈洪英本身就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在年,她却毅然决然选择到童心小学从零开始。
“是‘向儿童学习’的教育理念吸引了我。”陈洪英坦言。来到童心小学的5年多,陈洪英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向孩子学习并与他们真诚对话。“我相信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渐渐地,陈洪英发现自己学习更加主动了,而且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学习的劲头也越来越足,她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陈洪英现在主持学校的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坊,以儿童为中心,给孩子创造更适合更优质的教育。
儿童的成长促进教师的成长,儿童的思维点亮教师的人生。
青年美术教师邓兴华也是作为优秀教师被引进到童心小学的,刚来时他有些迷茫。在“向儿童学习”教育理念影响下,邓兴华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身上,去仔细观察他们在画画过程中的想象力呈现、色彩运用、创新手法等,每一个小发现都会给邓兴华带来大启发。他开始向儿童学习,并把学习内容转化到教学中。
向儿童学习是一个过程,是成年人成长为更好自己的过程。
为了帮助教师成长,童心小学在培养学生成为“小书虫”的同时也引领教师热爱阅读,每年都会给教师送上书籍作为礼物。学校引导他们尝试“2+1”阅读模式——读哲学思想经典和教育思想经典,同时读教育领域领军人物的书籍。阅读中,教师不断拓宽看世界的角度,理解教育的本质,学习值得借鉴的经验。
不只是教师向儿童学习,学校的管理团队也在向儿童学习,达成了“始于服务,终于育人”的管理共识。
保洁阿姨变身升旗手
童心小学是一所花园式学校,谁能想到,这样一所学校从年开始就没有请过一名花匠,打理这些花草绿植的是孩子心中可亲可敬的保安叔叔。保安队还种下了葡萄树、桃树、红薯、辣椒、月季等几十种花草蔬果。现在保安队还参加到自然课堂的工作中,辅助收集一些植物信息等。爱校如家的不止保安队,还有保洁阿姨、工人以及广大家长。
春季开学前夕,我提前到学校,一看保洁阿姨比我来得还早,已经忙得热火朝天。我邀请保洁阿姨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让她们当升旗手,令师生对她们更加尊重敬佩。
之前学校要给孩子们制作机器人,于是请来两位焊接工人,做了两天后我发现,他们总是来得特别早,该做的事做完了也不走。原来,这两位焊接工人被师生活力和学校文化所感染,决定免费为孩子们创作一些实用工具。
一次暴风雨来袭的清晨,4名家长在校门口争执起来,谁也不让谁。了解原委后才知道,学校每天都有两名家长主动当义工,看到天气恶劣,一名学生的外婆和另一位家长非要留下来帮忙。
每年暑期开学前,天气都十分炎热,部分家长主动和老师去家访,家访时还带上环保袋和鞋套,用行动影响更多家长。
爱校如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童心小学的魅力与气质、文化与特色,折射出的是“向儿童学习”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以服务儿童成长为出发点,为童心而来。
(作者系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年04月20日第10版
作者: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