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及艺术解析

青春痘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

一、引言

百年沧桑,风云巨变。当清晨的第一抹光辉撒向那一片斑驳宫墙的时候,这座坐落在现代化都市里的古老皇城缓缓打开城门开始迎接来自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故宫,旧称紫禁城,现辟为“故宫历史博物院”。故宫历史博物馆自对外开放以来,近几年每年接待千万人次,但故宫历史博物院中仍有许多宫殿群未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馆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故宫》首次拍摄讲述一些未开放的宫殿区域,带领观众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故宫》通过每集6分钟时长讲述故宫博物院内座建筑的命运,兼具演绎故宫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揭秘传统的宫廷建筑技艺,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人们从未见过的伟大宫殿,为故宫打造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此外,《故宫》在传播方式上也更加国际化,其在内容呈现、影像构成、解读手法上都区别于传统的纪录片,每集6分钟的时长设计短小精悍适合于除电视外更多类型的新媒体播放,从而推动故宫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故宫》的表现手法解析

(一)镜头表现独具特色

整部纪录片中,开头部分主要介绍故宫的整体,多采用全景扫描、高空俯瞰的视点拍摄。中间部分则侧重于故宫建筑的细节描述,因此多采用近景拍摄,诸如一角屋檐,威武的铜狮,院内最大的石雕等。这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拍摄手法,如第一集中,拍摄者以其独特的思维将居民窗户框起来的故宫、拉车人车上所载大镜子中反射的故宫、水面倒映的故宫呈献给观众;第二集中,镜头从缓缓拉开的门洞中推进直至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画面是气势恢宏、庄严雄伟的太和殿,大殿前挤满熙熙攘攘前来参观的游客,而随着镜头的快进,白日的繁华喧嚣逐渐褪去,同样的拍摄角度,黄昏光影里的太和殿则显现出不可言说的落寞与孤寂。

1、镜头语言的运用——故人已去,宫殿犹在,面对静默无言的宫墙殿瓦,拍摄者如何将这个小故事用手中的摄像机呈现出来,在这部纪录片中,拍摄者极恰当的运用了镜头语言。纪录片中的镜头语言承担着表现与叙事的双重作用,每一个镜头的衔接、转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如第五十五集讲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囚禁光绪帝时,拍摄者以故宫上方天空中乌云密布来表现封建王朝的政治风云变幻,以笼中鸟儿寓意被慈禧太后控制的光绪帝渴望一飞冲天获得自由;又如第八十一集“珍妃之死”中,用镜头中的繁花表现珍妃获宠,用拍摄落叶枯井影射珍妃落井而死。

2、光影的运用——天空风云变幻,光影重叠,夕阳斜下,在太和殿的大殿上洒下一抹光辉。在十七集“为君之道”中,阳光在太和殿御座上方的匾额上游走,将光辉依次落在“建极绥猷”四个大字上。光影的运用同样是一种镜头语言的表现手法,如第三十六集皇帝大婚,在拍摄坤宁宫东暖阁帝后新婚洞房时就极巧妙地运用了光影,拍摄者利用光与影的交迭,由暗及明依次将屋内的布置陈设显露出来,光晕聚集在洞房里婚床上巨大的“囍”字上,光影掠过喜被上龙凤呈祥的图案,带领观众感受皇帝大婚时的喜庆、热闹,而随着解说者叙述看似喜乐的洞房只是没有爱情的皇后苦闷生活的开始时,此时暗影慢慢覆盖了雕梁上精雕细琢的“囍”字,似乎只留下岁月的怅然叹息。

3、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这部集的纪录片中,蒙太奇的手法显然是不可或缺的。旧时紫禁城中的历史人物在某个地点的黑白照片与现在故宫中相同地方的红墙金瓦对比在了一起,依旧是此地此景,只是照片上的故人却已不在。画面中的影像虚实结合,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蒙太奇的运用使得纪录片所表达的微妙含义引申出人们的思考。第三十五集“天地交泰”故宫上空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到现代都市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计算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古今镜头的相结合只为突出一个主题——时间;第五十集“再见紫禁城”拍摄溥仪出逃时,拍摄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永无尽头的高高的宫墙与溥仪慌乱的脚步剪辑在一起,体现他急切的想逃离皇宫的心情。在溥仪出逃失败后,又将他失落的身影与紧闭的宫门、威严的殿宇剪辑,以显示这位末代皇帝对命运被束缚的深深失落与绝望。该集最后将溥仪遭驱逐从神武门离开紫禁城时的场景与现在的参观游客面对神武门的场景放在一起,表示封建旧王朝的终结与一个全新社会的开始。

(二)独特解说声情并茂

在《故宫》百集纪录片中,解说词分别由男女解说员每隔一集穿插着进行解说。男声声音浑厚、深沉,铿锵有力;女声温婉、轻柔、娓娓道来。在讲述气势恢弘的三大殿以及清王朝政治变幻时,音质浑厚的男声与庄严的皇家建筑相得益彰。而在描述皇帝大婚、皇子宫区时,女声温婉极富磁性的声音带观众了解皇室的生活。

此外,纪录片的解说还采用了独特的方法。第七集中讲述太和殿前镇守大殿的两座铜狮时,解说员以第一人称述说铜狮眼中紫禁城的风雨变迁。“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做狻猊。我是龙的儿子,也是佛的坐骑。我本来自西域,东汉才到这里。化身大门守卫,看护家宅官邸。进入紫禁城中,只管保卫皇帝。身影并不孤单,伙伴就在附近。”解说员以铜狮的口吻用自述的方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太和殿前两座威猛铜狮的由来及作用,使得解说词更加生动、有趣。

(三)配乐渲染相得益彰

《故宫》整部纪录片中,多种风格的背景音乐被恰当地运用。这些音乐时而庄严沉重,时而轻快灵动,时而轻音曼妙,时而深沉悲凉。如第十九集“巧夺天工”中,在讲述宫廷建筑设计时,多以钟鼓、号角奏乐以象征皇家威严。有时音乐轻快活泼,如第四集“皇帝大婚”中,配乐俏皮欢快,流畅悠扬,多用丝竹管弦之声,同时,钢琴的琴音也流畅在其间。纪录片的配乐中,二胡演奏的曲调也被频繁使用,在清王朝即将没落之时,二胡的悲凉之音更增添其凄凉之意。此外,纪录片开头和结尾音乐均用小提琴演奏,更加彰显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主题曲“永远的故宫”时而响起,通过优美的旋律使观众不必为历史的洪流喟然叹息,在今日故宫游人的笑声中封存了回忆。

(四)动画运用动静结合

与以往纪录片有所不同的是,《故宫》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画效果,通过写意的动画特效让观众看到其中的文化意象。如在宫殿屋顶上驻守了几千年的神兽突然活了起来,神气活现的排成一列各显神通。在南三所皇子的住处,皇子们的形象被纪录片的制作者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动画将皇子们玩耍时天真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故宫》的总导演徐欢认为,添加动画效果不仅使得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能吸引少年儿童的兴趣。“《故宫》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素材,并加入更活泼的表现手法,如动画和特殊摄影,再开发儿童版本,吸引小朋友观众。”徐欢说。

(五)“情景再现”重现历史

纪录片《故宫》中许多集都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方法。所谓“情景再现”,就是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段,通过事件的模拟、人物的扮演、环境的再造和虚拟化的场景,甚至运用计算机三维电脑特技手段,通过人的想象力打造过去时态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曾经发生过、可以感知的视觉画面,让过去时态的时空得到立体的还原和延续,从而使摄制的影片更具吸引力[2]。“情景再现”是影视纪录片营造事件意境氛围,补充人物真实细节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整部《故宫》纪录片许多集都大量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皇帝大婚时的仪仗队、骑在马背上的洋教士、乾隆皇帝伏案御笔亲书、飞奔出逃的末代皇帝溥仪、入选后宫的秀女等,纪录片带领观众穿越历史,再现神秘的紫禁城中那一幕幕历史故事,重现昔日凝固的时间。

这部纪录片,因为有了“情景再现”而变得更加吸引观众。一部影片由无数个镜头画面构成,但当这些镜头画面不能通过故事呈现的方式传达微妙的文字语言信息时,观众就无法感知蒙太奇画面语言的魅力,“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使得早已消逝的人物、事件以真实的形态重现,从而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表现力。如第十集“国家仪式”中,新帝登基,百官朝拜,纪录片中几百号官员身穿朝服跪拜在太和殿前,拍摄者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带领观众感受天子威严、皇家风范。第三十六集“皇帝大婚”,年轻的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操办下,迎娶隆裕皇后,此时的“情景再现”并没有人物真实的拍摄,而是将人物主体虚化,采用前实后虚或前虚后实的拍摄技巧,此时镜头画面的朦胧感也体现了写意摄影的美学特征。

三、结语

《故宫》纪录片在央视九套播出以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它与以往的纪录片相比有许多创新的地方,如每集6分钟的时长,更方便于青年观众的需求以及更适应移动新媒体传播、化整为零易接受[3];纪录片中添加了动画的形式,以此吸引少年儿童观众的兴趣,增加少年儿童对故宫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故宫》纪录片用个小故事讲述故宫里一百座建筑的命运,一百座建筑中发生的不为人知的皇家故事,采用创新的拍摄手法和内容表现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尘封的岁月,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今天,聚缘君为书友们收集了百集纪录片《故宫》解说词,以供大家学习与赏析。

1、天地之间

气味、声音、光线,稍纵即逝,被时光切割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这座城,我们几乎没有记忆,因为从前百姓不能进入这座城,他的记忆只属于皇帝,皇帝的记忆不能说,别人也无从知道,那些想象中已经褪色的历史,如今依然清晰的封存在这个空间散落的碎片里。一座城,一座大得令人茫然的城。

它是大地上长出的天空之城,人在天地间,也在历史和现实间。秦时明月,汉唐风度,在这明清的城里,我们生活中那些被称为历史的东西可以被真实的触摸,走进这座城,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会留下与这座城彼此映照的影像,成为它记忆中一部分,紫禁城是一面镜子,天空、大地、记忆、未来,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光,所有有情的生命都刻在这一刻的映照中被唤醒

2、至大无外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薇,来自天上。

禁,是权力来自于人。

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陆上的辉煌建筑。

太和门广场和他身后的太和殿广场构成立紫禁城的重心。广场在中国的传统里叫做庭院,庭院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在共同的空间里,一家人围拢的不单是安全,更是中国文化里相互关怀照应和守望的伦理价值和亲情。一般来讲,家庭越大院子就越大,就像一棵大树那样,分枝抽条、开枝散叶、秩序分明。

皇帝以天下为自己的责任,以国为家,他所住的皇宫庭院也层层相约紧紧相连,成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伟大宫殿。帝王所在便是宫廷,在家为庭,在宫则廷。

传统民居中轴对称,院落重门的格局没有改变,放大的空间营造出超越民居的大格局,它不仅可以应付这个庞大家庭现实生活的需要,还处处殚精竭虑把王朝的秩序和信仰纳入其中,让帝王的生活成为权力的展示和伦理的示范。

这里曾经是皇帝一个人的庭院,体现着天下一人的权威,古代帝王以无限的权力在他的家国里俯仰天下。就体现在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

建筑的本质是界定生命活动的空间,正如杯子的意义是虚空的部分,而建筑物最重要的,正是没有建筑的部分。这些现代的语言,其实都是在重复着中国几千年的智慧。实者虚之,是这个文化自然而然的精华。

3、有容乃大

它,是紫禁城里最大的门。它,矗立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开端,开启宫城的冷峻威严。它的布局、结构和形制,表达着中国人对神圣的理解。它所处的方位和拥有的形态,昭示着一种古老的和谐。它的造型和凤凰有关。它在曾经的国家仪式中,总是接受万人的跪拜。

它,就是午门,紫禁城正式的大门。

正午的太阳,总是出现在正南方向,所以南门叫做“午门”。坐北朝南的是天子,所以正南方向的午门,就是紫禁城里最尊贵的大门。

午门的形制,好像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的一个关键的连接部件“榫卯”。

方位上属性至阳的午门,却采取了带着阴性意象的凹形形制,这其中充满中国古代哲学意味,榫卯与它的外部空间,形成的凹凸结构,指向阴阳和谐,标明有界与无形其实相对存在,印证和象征中国人,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有容乃大,是它的气魄。

古代典籍《周礼》中规定,皇宫的正门叫做“雉门”。雉,也叫朱雀,是传说中一种火红的神鸟。午门凹字台墩上,五座屋脊微翘的楼阁,形似五只举翅的大鸟。朱雀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倒是凤凰好像近一些,所以民间往往称这里叫做“五凤楼”。门虽设而常关,熟练掌握开合之道,才是真正的帝王。

公元年,一场惨烈的战争后,战败者被千里迢迢押解到京师,当做战俘献给皇帝,这个仪式叫“献俘礼”。明清两代,都在午门上演,成千上万的战俘,颤抖着跪在广场上,不敢抬头。

午门城楼的最高处,皇帝端坐。在这个位置俯望,战俘皆匍匐于视线下方的地平线上。威严的气势中,君王忽然粲然一笑,下令赦免。一切罪罚与恐惧,忠诚与背叛,都化作乌有。

这就是午门,开合之间,威严与宽厚瞬间转换。

4、五凤朝天

紫禁城的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从背面看却有五个。其实,在午门正面东、西燕翅楼下方,分别还有两个掖门,就像两道暗门。于是,午门门洞便有了“明三暗五”的说法,这样设计自然会有特定的规制。五座门洞中,除了中门,剩下的四个门洞,都是为王公大臣进宫上朝设置的。

每当早朝,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大明会典》记载: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就要排好队伍。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文武百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东西两个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平日不开,只有逢大朝之时,官员按文东武西,分别由掖门出入。

今天,人们进入故宫,可以完全不理会过去的规矩,随意出入午门的各个门洞,包括居中的那个门洞。而在多年前,这座门洞是皇帝独享的通道。除了皇帝,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从这座门经过,所以,这条路又叫“御路”。皇帝之外,有一个人一生能从这里进入一次,有三个人能从这里出来一回。

进来的人是皇后。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轿在锦簇的仪仗簇拥中,沿着御道穿过午门入宫。这条御道就好像迎接新娘的红地毯。夫妻是人伦之本,中国文化更是强调阴阳和合,皇帝娶皇后入宫,自然要以天下最隆重的一条路迎接她的到来。

春末夏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在紫禁城结束,这次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接受皇帝的接见后走出皇宫。三位幸运儿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过的道路,这是天下读书人梦境中最漫长的一段路。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走出紫禁城,把以文治国的传统,施于天下。

皇后从午门走进,为皇族血脉的延续带来希望;而从午门走出去的三个人,则肩负皇帝的重托,去实现家国兴旺的理想。

5、四面玲珑

在紫禁城的四个角落上,各有一座角楼,它高居在紫禁城十米高的城墙上。作为城墙上的高点,它肩负着观察、守望和防卫紫禁城的任务。从明永乐十八年开始,它静静地站在这里将近六百年,它的形制,它的玲珑,护卫着这座宫殿的神圣,那是一段浮动着守护与尊严、生与死的年代。

今天,那段岁月已经渐渐被遗忘,它褪去了防御、镇守的历史角色。成为被我们眺望的,那个美的存在。角楼,因为时光的洗礼,韵味十足,也许这时的它,才有了远离尘世的自由感,因为,它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到紫禁城的栖息之所。

紫禁城的建筑,除了符合功能与审美的需要,也都符合八卦阴阳之理,所以角楼也不会例外。它的修建,是为了让二十八星宿中的角宿住在里边,以镇守宫城。既然星宿下凡,那就要住大房子,而建筑以楼阁为大,那这四座大房子便取名为“角楼”。

从南往北眺望紫禁城,午门充满力量与庄严感,城墙则无处不让人感觉大气、厚重。而角楼的存在,让城墙的延长线在末端向上微微翘起,厚重的城墙如大鸟的翅膀,顿时轻盈。

角楼,由六个歇山顶交叠而成,三层屋檐共有二十八个翼角。十面山花,七十二条脊,吻兽共二百三十只,素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说法。这种科学而精妙的建筑结构,使它成为紫禁城里,造型最为复杂的建筑,科学与美完美地融为一体。

一缕微风,如手指般,在角楼的梁柱之间,弹奏着潺潺音符,原来的它,静静地守护着宫城,凝望着这个世界;而现在,却成为被人们观望的,最美的结构。

它在水中的倒影如此宁静,如一位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人般,波澜不惊。生命的跃动,在它自己的乐章中得到休息。

6、玉带天河

御沟春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城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

诗人笔下的玉河,就是皇宫里唯一的河流:金水河。它的河水来自北京西北的玉泉山,山上的河水由北向南,一路变换着名字流入京师。

这里它叫昆明湖。这里它叫昆玉河。而蜿蜒进入皇宫的这一支叫做金水河。河水的源头在西边,西方属金,金生丽水,金水河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小河从西而入,进入紫禁城的这个庭院。在冷峻威严的皇城前廷,留下这条柔软的弧线。世上第一大皇宫的前廷,是小桥流水的格局,这是风水中背山面水的尊贵设置。

明代这里曾经种植荷花,同时兼备分区排水、供水、防火和装饰的功能。本来只是一条沟渠,经过一番布置就成了一幅动人景象。

金水河隔开的两座空间,被五座石桥相连,相对于天安门太庙社稷坛的另外七座外金水桥,它们叫做内金水桥。

路和桥,在中国文化里总被赋予各种意义,其中有家国的礼法,更有做人的信条。

五座内金水桥,居中的是御道桥,曾经作为皇帝的专用通道。桥面弧度比民间石桥更为平缓,皇帝坐轿入宫,前后轿夫只需轻抬轻放,便可以顺畅通过。御道桥边左右两侧是王公桥,只能进出皇亲国戚。最外侧两边的品级桥,才是大臣行走的通道。这些都是内金水桥的等级。

这条弧线,像一把拉满的弓,而五座金水桥,像是搭在弓上的五支箭。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这五支箭应该代表: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这曾今是人人所要恪守的精神法则。紫禁城里的这张弓,似乎要把这五个信念发射出去,让天下接收到来自家国中心的理想传递。

7、威猛铜狮

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狻猊。我是龙的儿子,也是佛的坐骑,我本来自西域,东汉才到这里,化身大门守卫,看护家宅官邸,进入紫禁城中,只管保卫皇帝,身影并不孤单,伙伴就在附近。

紫禁城里的龙不计其数,看门的狮子却只有六对,最大的一对就在这里。

这对狮子一雄一雌,大概从明朝开始,就一直守在太和门前,看着那些通过午门,跨过金水河,进入紫禁城的人们。

老百姓过年,家家户户放起烟花爆竹,祈福迎春。为了家宅平安,还会在家门上贴福字,请门神。

原来,紫禁城也画过门神,但现在人们只能看到我们,我们负责皇帝的家宅平安,也镇守国家的法统威严。我们虽然来自西域,却在这里住了几千年,不知不觉我们的表达,已经变成这儿的语言。

它们的头和身体是圆形,底座是方形,体现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地理认识。他们头上有45个发髻,呼应皇帝九五之尊的称谓。

东侧是雄狮,脚踩绣球,象征掌握社稷;西边是雌狮,抚摸幼狮,象征子嗣昌隆。

除了太和门,紫禁城后庭:乾清门、养心门、宁寿门、养性门和长春宫前,也各有一对形制不同的狮子。

后廷的这些兄弟姐妹,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身上都是鎏金的,因为他们比我年轻多了。其实我们原来也很光鲜,我们在前朝值班,要挺起腰板,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这里是皇帝宣读诏书的地方,我得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