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中国美术学院校友、国际上广受瞩目的当代艺术家刘韡最新个展“散场/OVER”在上海展出,其作品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其中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创作的影响尤为突出。此次展览向公众呈现艺术家刘韡的最新系列装置、雕塑和绘画作品,其中融注着他在年这一特殊时间结点对过往世界的回顾与思考。
▲艺术家刘韡
在停顿的美感中认知当下
“散场/OVER”是在年的特殊时刻,艺术家对过往世界的个人回顾与思考,用于感知当下现实,并表达他对于真实世界的思考。“‘OVER’可以是一句话说完的停顿或中断。其实我很多年以来都在做一个中断的工作,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之后就开始了。”刘韡在谈到展览标题时说,“一个停顿对艺术来说是一种美感。就像跳舞重要的不是每个动作,而是停顿的那一刻。”年3月,他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三部曲:刘韡个展”,集中了《七个夜》()、《徘徊者》()、《切了它,就是我的》()、《PropertyofLW》()、《爱它咬它》(-)等现场大型装置、雕塑、声音装置及绘画作品。
“现实在改变,北京、上海曾经都有城乡结合部的地带,艺术家就在那里工作生活,如此现实的环境正在慢慢被清除,变成像windows系统界面一样的大绿地,被人工设计好的很漂亮的绿地。一个自然的东西没了,现实被改变了,所有的作品也都会被改变。”刘韡说疫情并没有让他的生活有多少改变,却给他带来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也通过“幻想”获取了更多的素材。
刘韡表示,“散场”是一个美学问题,也意味着完结或停顿。它代表着我对当下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的思考,无论是艺术还是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有一个停止。
作品意在提问而非回答
刘韡认为艺术作品意在提问而非回答。“艺术不在于是否有固定的形式,如果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那是最好的。我选择图像并不是因为它和语言的区别,而在于这个世界本身非常复杂,不可能是清晰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认定它是清晰的就出了问题,包括我们对好坏、美丑的判断,这一切都没有固定解答。必须存在差异性,或者不同的立场观点,我们才能构成一个更好的世界。将自我在面对世界时的感性产物转录于高度抽象化的作品之上。“这些作品构成了展览的一个个注解。”刘韡解释道。
刘韡始终保持着对语言和图像景观的高度敏感,试图穿越事实去窥探世界之真实。世界也慷慨地为其呈现自己的原貌——它没有非此即彼,没有非黑即白。过去的一切在此刻全然失效,未来的一切也在此刻行将建立。
此刻,一切散场;此刻,一切重启。
回到遥远过去的完整叙事
年的疫情让世界的图景在现实中被彻底改变,这促使艺术家刘韡在最新个展“散场/OVER”中,重新塑造了这段时间被带回到遥远的过去,并延伸到现实世界冲突核心地带的艺术叙事。
龙美术馆展厅被艺术家改造成一座架空在时间与空间的远方的剧院。在那里,构成此刻世界的观念、系统和其他的一切被送入时间的漩涡,变成刘韡创作的全新雕塑,由物质、身体、图像、运动和“无”组成的连续剧场,由材料、颜色和线条构成的平面或立体的“风景”,以及被称作“微观世界”的关于世界秩序的样本切片。
展厅原本错落的空间结构,带给很多在此展览的艺术家以限制,但这种限制性对刘韡而言反而构成某种场景,“它本身自然而然就能构成一个故事,我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把作品完成,因为它的局限性恰恰是能够构成某种想象的。”刘韡说整个展览就是在呈现当下的图景,以及他所理解的因素是如何形成这个世界的。
因此刘韡解释展厅中可见的甚不能称其为作品,只是这个展览的基础,他的构架当中有关于未来主义、上主义的因素,他想将个完整的叙事结构拖回到个很遥远的过去来阐释:“就好像我们宇宙和地样,我的理解就是,今天所有的切都基于这些东西。”
作品解读
△▲《暗物质DarkMatter》
《暗物质》是个超过10平米的黑色立方体,并以单一支点立于空间之中。由于它遮挡了观赏者的部分视线,无论你走到任何角落,作品本身带来的压迫感都无可回避。该设计代表着不可见的存在,一侧走向大地,另一侧通向宇宙。
▲《微观世界No.3MicroworldNo.3》
▲《微观世界No.4MicroworldNo.4》
在上面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对于微观世界的思考与表达。物理学上,“微观”代表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刘韡认为,微观世界是最底层且不代表任何东西的概念,是被孤立出来无法通过肉眼直接感知的存在。刘韡把该装置放在一个玻璃盒里,并通过巧妙运用铝材质和3D打印外壳的独特质感,把该装置的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体现的淋漓尽致。
▲《.1吨沙漠.1TonsDesert》
《.1吨沙漠》是本系列中体量最大的空间装置,该作品面向的是大地。
▲《全景No.2PanoramaNo.2》
▲《东方No.5TheEastNo.5》
这两幅绘画作品,“东方”及“全景”与城市息息相关。刘韡出于中国的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景观变迁和被现实所裹挟的无奈,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他渐渐发展出一套以材料的物性和物料之间的结构关系为中心的装置语言;又出于对新兴数字化图像的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图像美学的敏感,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媒体景观论——体现为一系列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被视作“风景”的绘画。这是刘韡的个人美学思想的体现,即在混乱中感受平静。
▲《散场/OVER》
刘韡此次的核心作品《散场/OVER》与展览同名,是一组融合了雕塑、影像和绘画性元素的大型装置,该作品面向的是宇宙。他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去思考大地的问题,而是面向宇宙,通过一个严肃而戏谑的表演现场,展现了过往的世界如何以理念、图像、符号、物之间的关系和对身体的规训,构成我们此刻世界里长演不衰的戏剧。刘韡在采访中曾说,“《散场/OVER》这个名字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对物质世界的告别。”
▲《。。。。》
上面这件作品是一件不锈钢制成的狮子形象,“狮子头很像梅杜莎的蛇一样的头发,希腊传说中看到梅杜莎,你就会变成一个雕塑。其实美感也来源于你看到梅杜莎头发的时候,停顿的那一刻。”刘韡表示,所有的作品要基于观众的欣赏,欣赏本身也是对作品的一个二次阐发和创作,“观众永远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
▲《因为他能》与局部
刘韡在早期创作中已体现出对于身体与物质及两者间关系的强烈兴趣,并且以强烈的直觉判断作为其工作特征。正是基于此,他创作了以具象人体雕塑为形态的作品《因为他能》。年刘韡在首尔PLATEAU三星美术馆推出个展“全景”(Panorama)时表示,“当时就觉得一切尘埃落定,没有任何可以隐藏的东西了”,也是基于这个的逻辑,刘韡创造出了这件雕塑作品,体现了他以现实人造物和身体的形状作为感知和行动的主体,在创作中记录个体的思考。
“散场/OVER”展览现场
▲《微观世界No.3》(左)与《暗物质》
▲《微观世界No.4》(左)与《微观世界》
▲《王冠》(左)与《星象》
▲展览现场的架上绘画
展览简介
展览日期:.11.11–.1.17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号
艺术家简介
刘韡,年生于北京,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后感性”小组中的一员,他以众多不同媒介,诸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来进行创作,并逐渐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瞩目。
年3月,他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三部曲:刘韡个展”,集中了《七个夜》()、《徘徊者》()、《切了它,就是我的》()、《PropertyofLW》()、《爱它咬它》(-)等现场大型装置、雕塑、声音装置及绘画作品。
近期个展包括:“刘韡:散场/OVER”(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看不见的城市”(克利夫兰当代美术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幻影”(长征空间,北京,);“全景”(三星美术馆,首尔,);“颜色”(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SensorySpaces4”(BoijmansVanBeuningen美术馆,鹿特丹,)。
近期群展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三部曲:超越伤痕”(釜山美术馆,釜山,);“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与莱特伍德展览空间,芝加哥,);“熵”(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威尼斯,);“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L’emozionedeiCOLORInell’arte”(CastleofRivoli,都灵,);“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阿尔里瓦克展览馆,多哈,);“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黑色方块的冒险:抽象艺术与社会–”(伦敦,)。
曾参加“愿你生活在有趣的世界”(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第三届爱知三年展();第九届及第十三届里昂双年展(,);第十一届沙迦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第六届釜山双年展();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艺术无限”项目(,)。他曾获得AAC艺术中国大奖();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CCAA中国当代艺术最佳艺术家奖();并曾获得瑞信·今日艺术奖提名()。
来源|龙美术馆艺术新闻凤凰艺术
图片|刘韡工作室
编辑|姬文丰陈怡颖史哲萌
审核|丁剑锋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全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
c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