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渚文明之上,微观杭州历史与日常

北京哪些皮肤科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我们无以站在高位“俯瞰”一座城市,但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缩影。在杭州,我们通过对话10组建筑师,捕捉到个「杭州切片」,希望能够呈现一座「X-CITY丨城市记录者」眼中的杭州。

本期城市记录者李诗琪,有着高校美院教师和独立建筑师双重身份。自幼在竹乡安吉长大的她,对于自然有着强烈的敬畏感,她说那种与深刻体验自然的经历,让她感受到人永远是被自然包裹在其中的一颗小小的沙粒。本次让我们和城市观察员王志磊老师一起,跟随诗琪的视角,解剖她眼中的10个杭州切片。

从位于良渚文化村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到诗琪驻场完成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共同探讨良渚文明的过去与未来的对望,屹立在历史的“肩膀”上,以微观视角介入生活日常,发现杭州城市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凝聚力

「在文化积淀上,

一面守常,一面创新。」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11/:00

良渚文化中心吕恒中(由大屋顶提供)

在良渚遗址中,回望过去的文明。现在存在很多对过去文明的回望,但如何保护过去的文明,并且与现代生活之间创建关联,是一个新问题。

邵兵(建筑档案主编,以下简称“邵”)今天是杭州「城市记录者」的第二站,现在我们在杭州良渚文化村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大屋顶”下面,将由李诗琪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一下良渚文化。

李诗琪(其实建筑创始人,以下简称“李”)我会带大家从“大屋顶”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出发,再到良渚校区。今天之所以从良渚遗址出发,是因为它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见证者。

邵“大屋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李它是一个兼具展览、餐饮、商业功能的文化中心,它还包括一个大舞台,可以跟室外互动。从玻璃房里,可以看到外面的水面,那边还有高晓松的“晓书馆”。

美院沈烈毅教授做的一系列翘翘板的装置,装置散落在周边的景观里,让人们愿意在景观里停留。

邵大屋顶似乎形成了一种历史与当代文明的对话关系。

李是的。一直到年,良渚古遗址被发掘并申遗成功,才有了切实的证据,让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被国际所公认。之前发掘出的遗址、城墙等,只能推断到夏朝,而良渚文明被推断的时间是年到年前,比夏朝足足早了上千年。

邵良渚是一个文明的迹象。

李良渚遗址里发现了许多大型墓座,最大的将近18米,建造的宫殿区非常宏大,同时墓座里整个城的布局规划以及水利系统都是特别先进的。

邵良渚原本是一座城。

李在那个时代,良渚用水路系统作为整个国家的交通体系,它不仅是交通体系,同时也可以作为灌溉水系。因此整个良渚校区是被水系所包围的,因为整个良渚区域都是有水系穿插的。

邵你了解良渚从遗址发掘到现在状态的大致过程吗?

李良渚的发掘工作从一九三几年就开始了,大概七八十年才完全完成发掘。最开始人们不认为江南会存在大型王国或者高度文明。其中经历了一个考古学的转折,考古学家发现良渚遗址里边有一个莫角山台地,有很多贵族墓穴,通过推测,发现这个地方可能曾经存在一个非常辉煌的王国。

良渚文化中心吕恒中(由大屋顶提供)

邵现在存在很多对过去文明的回望,但是如何保护过去的文明,并且跟现代生活之间创建关联是一个新的问题。在你看来,现在的良渚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李首先是良渚文化村,最早是万科收购的。万科开始经营的时候,最早做住宅,然后配套了商业、教育、公共交通等资源体系。

良渚文化中心吕恒中(由大屋顶提供)

邵在做良渚这块的时候,万科是最早提到“城”以及文化概念的。

李良渚是有文化积淀的,然后在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的内容,这就是守常和创新。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因为跟我们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以下简称“美院”)会有一些联动,有一些演出、展览、戏剧以及音乐节,学生都会过来参与。

良渚文化中心吕恒中(由大屋顶提供)

邵你怎么看安藤忠雄做的“大屋顶”?

李这个建筑的语言非常强烈,一个大的屋顶,很容易被大家认为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空间。

邵我感觉有种特别强的权力感,你们倾向于消解还是坚持这种强烈感?

李对我来讲,没有好坏,只是一种选择。因为这个建筑本体就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作品。从某一个层面上来讲,每个人偏向的材料、结构以及氛围感都不相同,这与每个人的经历相关。

误差

「误差之中,

存在着空间的可能性。」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校园

/11/:35

驻场,即是一次的见证。裸露与粉饰,基础语法错误与全面的精致,最终状态与施工过程,每一刻,都是不一样的美。

邵你是自愿留在学校教书的吗?

李我其实不算留在学校,因为中间出去工作了。

邵出去了一段又回来了。对,其实其实建筑可以完全独立呀。

李是可以完全独立,但是还有一个连接,就是因为我还是驻场这个项目的。

邵你会盯到它全部建完。

李我是这么打算的。

邵我觉得你是一个见证者。那平时你有想过用一些方式去记录吗?

李我有记录,我自己会拍一些过程的视频,我觉得那个对我来讲很重要,因为那是建成之后就再也看不到的一个过程。我觉得很多建筑建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的时候是最好的状态,再做就是在粉饰了。

邵裸露与粉饰,这我觉得这个校区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带有现代属性的一种裸露。

良渚校区体育馆裸露的混凝土顶面吴清山

邵你跟张永和老师配合做良渚学校是什么渊源?

李最开始他们需要一个驻场建筑师,所以他们想找一个在杭州的建筑师,处理一些现场的事儿。学校建一期,一层的建筑都已经做完时,因为没有人能经常过来,所以现场已经有一些问题了。当时我刚好回杭州,有驻场经验,正好在美院教书,就认识了张老师。

邵张老师对你有什么要求吗?

李当时他跟我说,他希望首先是能够以比较踏实的态度看待所有问题,其次面对业主、施工队的时候,要有正向的沟通能力。最后,就是要对这个事情有底线,有判断。

良渚校区空间吴清山

邵诗琪当时跟张老师配合的时候,有没有参与方案?

李我没有参与方案,我进来的时候结构已经起来了,后来参与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反馈,反馈到原来的设计上。

邵现场跟方案之间存在哪一类型的问题?

李最多的就是施工误差,或者施工质量没有达到想象的高度,就需要有一些补救的办法,去化解误差而做出一些改变。

粗糙

「粗糙的可以是音调,

不能是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校园操场

/11/:45

建筑,是学校生活的载体,而设计,可以创造学校生活的新秩序。穿梭于校园中“粗糙”的设计空间,如同先贤面对原始巨构,感受着建筑学对于人类的最本源的冲击。

邵张老师会有哪些强力要求执行的东西?

李我觉得他最坚持的一些,反而不是常规的施工质量,比如我个人会认为混凝土的质量浇筑要很好,但是他不是非常在意“粗糙”,因为他清楚造价没有达到那个高度,追求完美技术的前提也就不存在。他特别在意的,其实是一些基础建筑语言的交接,如果出现误差,他会坚持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式改,而且必须改。

邵张老师这个作品,除了建筑本体的冲击和感受,你的感受是什么?

王志磊(中国美院教师,“城市观察员”,以下简称“王”)我作为一个使用者,能明显感觉到这种空间体验和以前不一样。学生有什么事情发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