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8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启动仪式在艺术区举行。该机构是国内高校创建的首家集史料典藏、学术研究、艺术展览、国情教育和智库咨询于一体的当代文献服务机构。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立足于搜集、典藏当代中国与世界范围内各类相关主题的文献史料,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文献服务。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馆址
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由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牛大勇受聘担任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馆长。王海英、谭维受聘担任“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副馆长。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奇生教授颁发聘书并致辞。他表示,建设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是北京大学推动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程。当代中国本身处于一个史料大爆发的时代,但史料留存的情况并不乐观。无论从历史亲历者的逐渐远去,还是从书写历史依赖多元史料的角度看,抢救当代史料是当代研究的一个当务之急。当代中国史料馆将致力于搜集、整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乃至全球的各类史料文献,从而助力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
牛大勇强调,北京大学已经形成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多个学科群,当代史料的积累也比较厚重。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的建立,就是要充分地整合现藏史料、系统地搜集专题史料,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历史研究。当代史料搜集具有高度紧迫性,可先从改革开放起步时期开始,逐渐向前后延伸。要着力于民间史料的搜集、整理。
朱青生介绍,北京大学的当代艺术档案起始于年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旨在收集、整理、研究中国探索性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创作、活动和理论,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现代艺术(年后统称当代艺术)及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中人们的脉动心态和思潮,留下一份逐日记载的档案。当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现藏当代史料中较具特色也数量颇丰的一部分,不仅有助于编辑《当代中国艺术年鉴》,更是理解当代中国史的一个重要视角。
中国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杨卫教授对“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的启动表示祝贺。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的建立,是艺术史与史学界的重要事件,预示着艺术史与史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当代艺术与改革开放共同起步发展,是认知改革开放史的一个重要视角。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聘任仪式同期举行。萧冬连、印红标、韩钢、王海光、金以林、徐庆全等当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受聘担任中心研究员。
与会学者座谈国史资料征集与国史研究规划
启动仪式后举行的共和国史研究座谈会上,部分到场在京学者就国史资料征集与国史研究规划畅谈想法与建议。与会学者认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相比中国史学科中的其他时段,当代中国史的学术研究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同当代中国具有的百年未有大变局的现实相较,相关的研究也显不足。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水准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建立在学术界的充分自觉与充足准备等基础上。要加强不同学科,尤其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视野与方法的融合;注重国史人才的培养,形成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系列基础规范;提升国内外国史研究的交流程度,在批判互动中形成富有深度的问题意识。
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当代史料学的建立,是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一个必要环节。当代中国史料,具备数量繁多、类型丰富、存世量大等特征,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史料大量散佚,诸多重大历史亲历者的回忆与史料未能妥善留存;搜集史料的类型不够丰富,有特色成规模的专题史料不多;史料共享程度不高,进而限制当代研究的整体视野。因此,广泛征集当代史料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与此同时,要建立当代史料的科学整理、充分共享的原则,实现史料学术价值的最大化。
据悉,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率先成立的当代中国史实体研究机构。中心依托并深度整合北京大学校内相关学术资源,延揽并培育海内外国史研究高端人才,拟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国史研究基地、国际知名的国史资料中心以及具有北大特色的国情智库。据了解,中心已相继举办“共和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会议、党史·国史系列讲座、“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新视野”系列工作坊等学术活动,受到学术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