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西藏唐卡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勉萨派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贡觉杰
整理:章正
---------------
我叫贡觉杰,是一名85后唐卡画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勉萨派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去年,我创作的唐卡《格萨尔王赛马节》被西藏自治区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可存放数百年,传统唐卡创作以金、银、珍珠、玛瑙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绘制程序极为复杂。画好唐卡,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这道工序,就是用比铅笔还细的猫毛笔,细致地绘出唐卡轮廓,整个过程不能断线。
7岁时,爷爷觉得我的绘画作品有“灵气”,决定让我学习唐卡——成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跟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布斯达学艺。
师傅告诉我:“学习唐卡,要有心力。”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无尽的重复、枯燥。
天还没亮就要起床,背诵传统度量学。9点左右,师傅抽查完背诵内容,才能吃早饭。从白天开始练习勾线,把月亮都勾到了天上,才能休息睡觉……
我也曾想过放弃。爷爷没有责备我,一边喝茶,一边给我讲故事:“我以前画完一幅唐卡,别人给一点酥油、青稞养家糊口,现在可不一样了,你只管学习就行,生活上不用操心,我们培养你,你也是家里的希望!”
打这开始,别人上茶馆聊天,我就在画室研究勾线;别人喊我打球,我依旧埋头练习。
之后,上色、勾线、打金,我又花了3年时间学习。
7年过去,在师傅罗布斯达眼里,15岁的贡觉杰才达到“入门”级别,但技艺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增长……
我觉得,画好唐卡的秘诀只有两个字——坚持。
藏族谚语说,踏踏实实地爬山,昆仑山也能上去;爬三步都后悔的人,小土坡也上不去。
水平提高了,但我很快遇到了瓶颈——有一次,外出交流绘画,面对参观者的提问,我有一肚子话想表达,可普通话不好,憋着说不出。
年,我进入拉萨的一家夜校学习,从汉语拼音学起,两年后,我的普通话表达顺畅了,交流的机会也多了。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唐卡内涵十分丰富。我想尝试在历史题材上寻求突破,技法借鉴国画。听说国画有写生手法,年,我来到清华大学进修。
我尝试把山水和鸟的元素嵌入唐卡作品中。回想起第一次创作融合,我感觉勾勒出不一样的雪山、湖泊与森林。
当时,不少师生对藏族唐卡绘画很感兴趣,专门邀请我为他们讲授了一堂关于唐卡绘画技艺的讲座。
两种艺术流派之间充分地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半年后,我带着优秀结业作品《宗喀巴》结束了难忘的清华之旅。
如今,我在画作中融入新的元素——写生。
借鉴国画的一些方式,我加入写生的元素,山水和动物,在唐卡中显得灵动起来。去年,我凭借4组唐卡《四季花》斩获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首届艺术节的艺术类金奖。
创新,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必须有厚实的传统技艺打底。唐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的画派进行交流,但绝不是丢掉自己的传统,而是在互动中相互提升。
如今,唐卡不断创新,尝试走进大众美学,让更多人能够接纳并欣赏其美。
可是传承,有何高招?
西藏唐卡画院有一个特点:之前每年面向贫困学生招生,性别、年龄、民族都不限,学费全免,只要求学生能“坐得住”。
我们现在有3个班,初级、中级和高级班,40多名学生。
与我幼时一样,这里的学生周一到周六在画院练习白描、上色,下课后还要在宿舍里练习勾线。
但我体会到,学习唐卡还是要有文化基础,对绘画的艺术理解更到位。我鼓励徒弟们,至少上完高中之后再学习唐卡。而今,在这里,学历最高的徒弟是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生也不少见。
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唯学历论。我和师傅罗布斯达都认为,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唐卡传承应与现代发展对接。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我们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比如一些重要展览,我会带着学生参与,既向别人学习,也要展示自己。
如今,我带着徒弟,多次参与西藏文物保护单位的壁画绘制、修复工程。算下来,10年间,西藏唐卡画院共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唐卡画师。
我也常常提醒学生,画唐卡,光靠嘴巴甜可不行。我们只有在达到前辈水平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尝试创新,发展的空间才能更大。
我们在这里“青听”民族教育一线的声音,投稿邮箱:zqbmzj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