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课程工艺美术与

课程名称:

《工艺美术与材料实施》

开课院系:

城市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

任课教师:

钱亮

授课对象: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三年级

学生人数:

12人

《工艺美术与材料实施》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的专业必修课。本次课程因“疫情”原因全程线上授课,虽未进行线下实操,但通过调研、设计、访谈等一系列课程安排,大家对工艺美术的感受认知和各自的才华能力也算是得到了真切的体验与发挥。

课程秉承中央美术学院“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以玉质媒介为主的两件(组)工艺美术作品(一件陈设品,一件日用品)设计及围绕福建多地进行的玉·见系列名家访谈展开。课程前期,一点点的资料调研,一步步的方案推演,如切如磋,遇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理念;课程中期,一天天的建模制作,如琢如磨,用玉磨心,以玉见品;课程后期,一本本报告书的深化完善,透过玉石的多元叙述,迭变而成,以期预见当代东方美学的可能走向。

通过课程,教学相长,共同探求“智者”技进乎道、天人合一的创物思想和“巧者”方寸之间见天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的工艺理念。希望同学们在这门课上学有所思、劳有所获,从创新中遇见故土古风,于传承中预见时代新风。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一次自我的玉化和净化,继而“玉”见更好的自己,呈现更多美的艺术。

——钱亮

年3月31日

学生作品

杨雯婷

▲《知中·知仪·知美》

▲《知中·知仪·知美》空间置入图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空间置入图

▲报告书内页——玉·见潘惊石

▲报告书内页——玉·见潘惊石

慕苏懿

▲《玉云系列——1》空间置入图

▲《玉云系列——2》

▲《玉云系列——2》空间置入图

▲报告书封面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玉·见王玉锋

张兴业

▲《琇莹·如水》

▲《琇莹·如水》局部

▲《琇莹·如水》空间置入图

▲《琇莹·瑟赫》

▲《琇莹·瑟赫》局部

▲报告书内页——玉·见郑幼林

▲报告书内页——玉·见郑幼林

洪荣成

▲《荚》

▲《荚》动图

▲《链》动图

▲报告书内页——玉·见唐木

▲报告书内页——玉·见唐木

王若瑄

▲《玉·涧》

▲《钰·林》

▲《钰·林》空间置入图

▲《悟》空间置入图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玉·见何马

▲报告书内页

王晰正

▲《傩》

▲《鸣》

▲《鸣》局部

▲《鸣》空间置入图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玉·见凌云

李敬坤

▲《出云系列——1》

▲《出云系列——2》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玉·见张志在

▲报告书内页

陶梓萌

▲《流火》

▲《未央》

▲《印象·逝水》

▲报告书封面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玉·见郭威

▲报告书内页

姜蔺娣

▲《琼·蕊》

▲《琼·蕊》

▲《琼·蕊》动图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玉·见黄丽娟

冯琪茵

▲《圆缺》

▲《圆缺》空间置入图

▲《星辰》

▲报告书内页——玉·见杨明

黄小鹏

▲《植染》

▲《玉韵》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玉·见陈为新

刘亚楠

▲《春水》

▲《波澜》

▲报告书内页

▲报告书内页——玉·见江秀影

课程感想

课程期间,从草图绘制到草模建立、后期渲染,每一步都是对玉石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最后的报告书制作更是加强了自身的逻辑与整合能力。

——王若瑄

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了从传统到当代的一些优秀工艺美术作品,引导我们去感受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同时也填补了关于玉石种类、玉雕技法等知识上的空缺。在上这个课之前,我对玉这种材料一直有一些刻板印象,直到深入地去了解、研究材料,才发现了它们更深层次的美和内涵。

——李敬坤

玉本身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手里,她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很庆幸经过老师的指导,找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向,我相信玉文化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一定会更加耀眼。

——王晰正

通过课程,我深刻感受到玉石创作在构思和制作过程中的不容易。每一个想法,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要在传承中做出创新的东西,考验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对当代文化先进性的充分研究。

——冯琪茵

虽受疫情影响,没能切实进行制作,但在调研包括修改材质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一些玉石的特性,体会到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就像在访谈潘惊石老师时他所说的:“现代工业可以生产出一件件精美的‘产品’。但一位艺术家能做什么?我认为是要保留一份情怀。”我会保持对玉石这一材料的情怀,并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继续耕耘这份情怀!

——杨雯婷

通过课程,尝试了多种玉石材料的效果,还通过玉石作品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学习到如何为自己的作品赋予能量和内涵。

——张兴业

在一步步的调研和推演过程中,我再次感叹玉雕是一项需要耐心和创心的工作。

——姜蔺娣

总体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课程,也是一扇通往新材料的大门,更是一次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体验。

——刘亚楠

课程开拓了我对中国传统玉文化的视野,了解到现代文化潮流与传统玉石文化相结合的无限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和光芒。

——黄小鹏

本次作业我选择了抽象形态,整体造型简约,通过动态展示,彰显多维空间和有意味的形式。

——洪荣成

好的作品多是慢慢推敲出来的,就像一块好的玉石一样值得玩味。钱亮老师一步步的引导着我,让我的思路渐渐开阔,希望以后能保持开阔的思维,继续前进。

——陶梓萌

课程从对玉石材料的认识学习,到玉器、玉文化历史的纵向梳理,同时,还将玉雕工艺与其它工艺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和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对于相关艺术家的访谈大大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访谈,我得以更全面的看待这个行业,并从中看到了何为“匠人精神”。在学习传统的同时,积极与当下新的文化潮流相结合,学会更好的用艺术语言“说话”,让作品能与观者产生精神交流,使传统文化焕发新貌。

——慕苏懿

任课教师玉质媒介艺术作品

▲《心灵皂》青海玉

▲《玉石·遇时》玛瑙

▲《玉·见转计划》翡翠

▲《琵琶行》玉珠

▲《红色接班人》红碧石

▲《我与你同在》青玉

▲《百家姓系列之赵钱孙李》玉、墨

▲《百家姓系列之周》玉、墨

▲《百家姓系列之林》玉、墨

---END---

合作定制推广

玉·见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