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通讯员方诗琪刘苏蒙首席记者王湛
最近,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咸晓婷老师在朋友圈晒出自己收到的一份独特礼物——一枚刻有她姓名的印章。
骆珂笳亲手制作的给咸晓婷老师刻的毕业礼物“晓婷”
这份礼物是她的学生,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骆珂笳亲手制作的。这份毕业礼物在设计之中蕴含了骆珂笳对咸晓婷老师的真挚感谢,以及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期望,这份心意和深意令咸老师感动不已。
这并不是骆珂笳第一次用篆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与篆刻,可谓是相伴成长。
一枚看似简单的姓名印章
寄托了学生的真情期望
这块由骆珂笳为咸晓婷老师独家定制的印章,大小约2.5厘米见方,看似只是简单地用鸟虫篆刻(先秦篆书的变体,是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写了姓名,但除了感谢咸晓婷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这方印章还包含了更深的寓意。
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骆珂笳注意到学生有时会对老师产生一些负面的评价,听到有同学抱怨咸晓婷老师“不会上课”,他认为这是因为师生间存在一些隔阂。当我们带着成见去学习时,心态和观念也会因此遭到限制,正是这一认识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
“这枚印章从构想到成型是一气呵成的,我将这方印章里的‘日’和‘亭’设计成被囚禁拘束着的鸿鹄,两只鸿鹄上下相望,代表了师生间原有的纽带,但这却被一些不应该存在的成见所割裂。而‘女’和‘垚’灵动飘逸的笔画则与前者的僵直外围形成反差。”骆珂笳相信,通过相互的沟通、理解,这些隔阂终会被消解,师生也能够共同进步,终遂鸿鹄之志。
“拿到印章的时候真的很惊喜,也很惊艳,非常感动于他的用心。”提及这份特别的礼物,咸晓婷老师赞不绝口:“珂笳平时就很喜欢篆刻,我虽然对这本身不了解,但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像他本人一样,很有想法,很艺术。”
金石铁笔,相伴成长
骆珂笳一直是大家眼中的篆刻达人。但他和篆刻间的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练习书法的需要,他买了一块姓名印章,这才偶然接触到篆刻。
“在这之前我从没想过,原来自己的名字还可以这么写,甚至刻出来、印出来。”好奇之后便是求知的渴望,他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古文字:语文课本仓颉造字的插图、字典里的甲骨文附录、阅览室里的杂志和字帖,都成了年幼的他探秘的桥梁。
刚开始学习篆刻的时候,骆珂笳只是用圆规在印石上划刻,“想给自己设计几方印章”。但他的名字又比较生僻,只好先找一个“马”字旁的字,再找一个带着“各”的字,拼凑出“骆”字来。
也正是在拼凑自己名字的过程中,骆珂笳对汉字的造字原理产生了兴趣。后来初中美术课上老师统一发了刻刀,他就对照着找来的印章,依样画葫芦地“抠”出图案来,驽马十驾,虽然进步得慢,但也渐渐总结出了心得。
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吃些苦头。“手指被刻刀划伤是家常便饭,也留了一些疤痕”,但尽管如此,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给骆珂笳带来的喜悦,还是远远盖过了这些小挫折。
而在浙大的四年学习时光里,骆珂笳接触到了更多名家篆刻的原石,试着琢磨还原他们的刀法,但凡有空便会动手练习。
因上课过程中的感悟刻下的两枚“海鸥”
此外,骆珂笳开始思考一些更深刻的问题,例如字与字之间如何呼应,如何突出整体弱化部分,刀法和笔法可否互通,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怎样表现在作品中……“这是我进步最快的四年,目前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印章也有一百余方了,”骆珂笳评价道,“在篆刻上的求索更是提高了我自身的眼界,我很享受这个成长的过程。”
用刻刀和印石创作的“日记”
帮助他不断完善自我
对于骆珂笳而言,篆刻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喝水吃饭一样,没什么事儿就会拿起刻刀练上几笔。
在大三上龙瑜宬老师开设的《世界文学名著选读》时,骆珂笳和同学们用心排演了契诃夫的话剧《海鸥》第三幕,深受妮娜这个角色一句台词的鼓舞——“要善于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要有信心”。当时,他和组员们最初对话剧排演一无所知,但大家一起寻找资料、探讨方法,最终在课堂表演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就像《海鸥》中妮娜这个形象,在经历迷茫后找到了奋斗方向。为了记住这段宝贵的经历,他刻了两方风格各异的印章“海鸥”,一块是鸟虫篆风格,另一块为秦印(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样式)风格。
课堂之外,工作中篆刻也成了点睛之笔。骆珂笳在人文学院学生会的新闻宣传中心工作了两年,设计的大部分宣传品都以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为素材。无论是浙大周年校庆时为人文学院主题晚会制作的门票,还是在人文院会纳新宣传时使用的“逢考必过”明信片,骆同学的奇妙构想中都融入了篆刻的身影。
“在我看来,珂笳的每一枚篆刻都有它自身的意义,源自于珂笳对知识、人生的种种理解与感受”,咸晓婷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弟子。
“篆刻就是我的‘时光胶囊’,是用刻刀和印石创作的日记”,有时回看自己从前的作品,还能清晰地回忆、还原出创作时的经历、心态和情绪,这种对生活的记录方式,骆珂笳认为很有意义。
尽管已和篆刻有着近十年“相爱相杀”的历程,骆珂笳仍然谦虚地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学习篆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骆珂笳说他会一直保持练习,“现在开始工作了也会坚持篆刻,记录我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