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泉
□瑶鹰(瑶族))
1
戊戌初夏的一天,我跟随《广西文学》“深入基层,扎根人民”采风团来到了柳州,走进了鹿寨县的中渡古镇。
古镇坐落在县城西北20多公里处,位于融安、永福、鹿寨三县的交界,是鹿寨县西北边陲的经济重镇,乃广西历史文化古镇。据史册记载,中渡古镇建于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至今,古镇仍保留有古城门、城墙、商号,集“文化古镇,旅游乡镇”于一身,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避暑胜地。
进入古镇的那一天,夹带着花朵清香的微风轻抚着游人的面庞。和煦的阳光普照着古镇的青砖,折射出青色的光点,轻轻地洒落在洛江之上。正如玩玉者的手电之光,透入玉石的里层,揉卷出一道柔美的玉光,晶莹剔透,美丽极了。而洛江,就是那一块静态流淌的玉石。河岸边,五六个人才能围拢的古榕树,根系盘扎在巨石缝间,冠上的密密匝匝的巨伞枝叶,把部分河面严严实实地遮盖住了。榕树下,身段丰腴肤色白皙的女人,正俯着身子,她们或梳洗长发,或搓洗衣裳,或是淘米洗菜。女人们有说有笑,谈笑风生。一阵阵银铃般的欢声,飘荡在碧玉般的洛江之上,引来了画眉翠鸟悦耳的歌唱,美妙极了!
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中渡一幅完美的画卷。著名的百岁画家潘文经先生,就出生在中渡古镇的西街。潘文经自幼喜欢作画,后来师从画家帅础坚、容大块和唐翰先生,潜心研习岭南花鸟画。年春,潘文经先生的《雄鹰》作品参加广西首届画展荣获金奖,进而有机会认识了画家张书旂和艺术大师徐悲鸿等巨匠,得到了他们的精心指导,画艺大进。年,潘文经先生参加了徐悲鸿先生组织的中国画联展义卖活动,捐献支援前方抗日。年,潘文经先生与区内书画名家创作庆香港回归97米书画长卷在南宁和香港等地展出,立刻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其艺术成就作过专访和报道,中央电视台也曾播出过有关潘文经先生的艺术人生专题片。
上次的中渡之行,只有半日光景。返程路过鹿寨县城郊区,一处山坡上以红花绿草为装点的“呦呦鹿鸣,寨美一方”的八个大字,跃入了我的眼帘。“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于《诗经·小雅》。我想,鹿寨以《诗经》的咏句作为推广县域文化的广告之词,想必这个地方一定铭刻着某种远古文明的符号。于是,对于鹿寨这个地方,特别是中渡这个古镇,我开始怀有一股重游的愿望,心中滋生了一个美丽的约定。
2
两年之后的庚子初夏,应鹿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邀请,我又一次来到了鹿寨,加入了“‘鹿寨故事’文学创作工程知名作家鹿寨采风行活动”队伍,实现了重游中渡的夙愿。
我是从南宁乘坐动车,到鹿寨北站落的脚。接我的是县文体广旅局的小韦。他高挑的个子,显得十分的帅气。从鹿寨北车站到县城住处,差不多三十公里路,有半个小时以上的车程。一路上,小韦如数家珍地给我介绍了鹿寨的一些情况。他说,鹿寨是中国最大的“寨”,有汉、壮、苗、瑶、回等34个民族40多万人口。鹿寨县内书画、摄影、诗词、楹联、山歌、戏剧等文艺创作百家争鸣,是“广西书法之乡”“广西山歌之乡”“广西民间艺术之乡”;目前在全国享有名气的画家黄格胜先生,就出生在鹿寨;电影《甜蜜的事业》《苗家儿女》的编剧、原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周民震先生,是鹿寨人;运动健将亚洲女飞人韦永丽,也是鹿寨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壮美广西”彩车大放异彩,站在彩车前的广西歌仙“刘三姐”扮演者韦丽艳,是地地道道的鹿寨妹子;鹿寨的中渡镇,出了文化名人韦壮凡、韦晓萍、潘文经等,韦壮凡曾任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画家潘文经是个传奇人物。
正说着,车子进入了县城,路过一片波光粼粼的湖畔,小韦告诉我,这是鹿鸣湖,是城区最大的湖。经过一所学校旁边,小韦说,这是鹿寨三中,亚洲女飞人韦永丽就在这里读过初中。
第二天早上,活动主办方特意安排我们参观了鹿寨文化艺术中心。在艺术中心一楼的书画展厅里,我被一幅国画作品吸引住了。画面中,一条清澈的河流,流过古榕之下;一座苏式园林的石拱桥,跨过河上;几艘扁舟穿过桥洞顺流而下;河岸边,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墙村落,低垂着脑袋,悠然自得地站立着;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这不就是我心中的中渡古村落吗?然而,在中国画独特的泼墨技巧世界里,古村落显得更加有韵味了。画作主题为《澄净》,落款处是“丁酉冬琳静”。从落款可以看出,画的作者为琳静。
小韦见我在画前呆立了很久,就主动走过来搭讪。我跟小韦说,这幅《澄净》画作,构图精巧,技法很娴熟,立意深远,这个叫琳静的作者,是有一定的实力。小韦仔细看了画作,显得有些激动了地说,先生您的眼光很独特,琳静全名是潘琳静,在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工作,正是百岁画家潘文经的堂孙女,她正好也在采风团里呢。
小韦的眼睛扫向人群,脑袋转了几转,紧接着跑过去,从人群里牵出一位个头不高、脸色白净的女士来,乐呵呵地向我介绍说,这就是那幅画的作者潘琳静女士。潘女士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绿衣裳,是个略带古典气质的女子,眼神透出一股怯生生的蕴意,丝毫没有带着名人后裔的盛气之感。我对她说,从这幅画里,我似乎找到了此番鹿寨之行的一种全新的感觉了。潘女士抿嘴一笑,说先生您过奖了。
采风团来到中渡古镇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一点钟。还是那个码头,还是那处古榕,还是那条绿如碧玉的洛江。正值周末,游人在巷道里穿梭,卖干竹笋、灯盏馍等鹿寨特产的小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随行的潘琳静告诉我,她的祖辈就生活在中渡西街。中渡是鹿寨旅游的中心,境内有以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为中心的九龙洞、响水瀑布、鹰山、洛江古榕等自然风光,以一方保障、香桥石刻、武庙等为代表的洛江文化,在区内外享有盛名。现在的中渡,每到周末,自驾游的比较多,祥荷乡韵的房子,几乎都改装为民宿。如果你不提前打电话预约,想来中渡住上一宿,那是很难的事情呢。
潘琳静说,她爷爷这一辈,有四兄妹,潘琳静的太爷爷是大哥,叫潘文纲,二爷爷叫潘文纪,老三是姑奶奶,叫潘文萍,潘文经是最小的,是家中满仔。潘琳静的太爷爷是经商的,为人厚道,家境殷实,供满爷爷去桂林读书。满爷爷读书很努力很争气,颇有成就,是家族的榜样。在潘琳静的印象中,满爷爷满腹经纶,身上既有一种道骨仙风,但也有人间的烟火之味,有寒梅的傲骨,不缺风趣幽默之感。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爷爷是有机会在大地方工作的,可是他却喜欢鹿寨这个地方,他说只有在洛江河畔的境界里,他的思想才能迸发出奇异的火花。他73岁高龄才从鹿寨县师范退休。百岁生日的那一天,他曾经和家人说过一段话,他说人生易老天难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只有掌握了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静心修为,人生才可能焕发出永恒的光彩……那一天,满爷爷赐给了子孙每人一支画笔。他说,你们要保管好手中的这支笔,这支笔不一定要作画要写字,可是,你们要像这支笔一样,心地宽直,玩转自如,遇墨而不黑,却能呈现出奇光异彩!
洛江静静地流淌着。河岸边,水草如青绿色的发丝,随波游动。河面上,粉红色的水草花盛开了。星光点点的花儿,点缀着流金的岁月,装饰了洛江人的梦。
3
采风团一行来到香桥国家地质公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
夕阳的余晖,斜照在鹿鸣谷香桥景区天坑的崖壁之上,映出蛋黄的暖色来。游人栖身坑底,抬头仰望苍穹,昔时远在苍天的雄鹰,此刻仿佛就在头顶翱翔。不知是哪一位仙人手持大凿,硬是在一处崖壁间凿出了一扇规整的大洞。洞顶的石板悬空,形成了一座天生的石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仙人桥。传说远古的时候仙人于桥上种植桃树,每一年的春天,桃花盛开了,香气扑鼻,整个山谷都弥漫着花香之气。人们就把这座天然的石桥谓为香桥。桥下流水潺潺,游鱼如童话中的使者,在水中嬉戏追逐,惬意极了。
跨过香桥下的小铁板桥,我们走到了桥底对面。路开始有些崎岖了。大概走了三百多米吧,一阵“呦呦”的声响,把我们带入了一种奇异的景致里。
导游指着山脚下边一处涌动的水口说,这就是洛江的源头,叫不老泉,也叫香泉。“呦呦”声是从泉口传过来的,就像鹿的鸣叫声。
我立刻被眼前这股涌动的泉水怔住了。就是这么一口小小的泉眼,其形成的河流,滋养出了黄格胜、周民震、韦壮凡、潘文经、韦晓萍、韦永丽、韦丽艳等叱咤岭南的文化名流。这口泉眼,应该还有可挖掘的地方。如果以人名来命名,可以叫文经泉,或是民震泉。如果以动物或者地名来命名,应该与“鹿”有关,才能彰显出鹿寨本身的文化特色。叫不老泉或香泉,似乎显得有些俗气了。
游览步道的围栏,把游人的脚步给遏制住了,泉眼变成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次景。我想,水生万物,策划者应该把这口泉眼列为景区的主旋律,让这一亘古的水源得以闪耀光芒,那才是对生命起源的尊重。要是在对着泉眼的围栏处打开一个口子,铺设一段二三十米的石子小径。小径直抵泉眼边的“听泉亭”,亭子里摆着茶桌,几位游者舀来清泉,煮茶论英雄,那不正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理想境界吗?当然,出于景区安全的考虑,石径的两边也要建好护栏设施,那是非常有必要的。
晚上,活动主办方安排采风团一行住在鹿鸣谷香桥鹿园酒店。
酒店的环境十分的清幽。听说,酒店的后山有个“呦呦鹿鸣公园”,园里养着许许多多的梅花鹿。每天早晨的九点钟,公园都会如期向游客开放。天南地北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有机会与梅花鹿零距离亲昵,寻找到诗经中那种“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的意境,其乐融融也。
初夏的夜雨,滴答滴答地敲击窗台。我开始进入了梦乡……
梦中,远古时期的鹿寨数年不曾下雨,大地龟裂,草木干枯,万物期待着甘霖的浇灌。一群梅花鹿沿着中渡的山谷艰难地前行,它们在寻找着拯救苍生大地的水源。一处崖壁挡住了鹿群前行的脚步。领头的老鹿,舞动着鹿角,对着崖壁猛撞。峭壁的石块松动了。鹿群仿佛悟出了什么,大家一起挥舞鹿角撞击,终于撞出一个大洞来。洞的另一头,又是一处天井。奇特的是,那边的井底长着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青草树木。已经干旱了几年的山谷,竟然还有这么一片绿洲,这里应该是一块风水宝地了。
领头的老鹿又开始用角掘开土地了。群鹿一拥而上,各自舞动着鹿角跟着挖掘。突然,一股碧玉般的清泉从地下汩汩涌出。泉水流经崖壁石洞,沿着山谷中间的沟壑流淌。刹那间,裂开的土地“咕咚咕咚”地吸吮着清泉,树木开始长出了鲜嫩的芽苗。羊儿“咩咩”欢叫,百鸟鸣啭山谷,鹿寨大地一片欢腾!
恍惚间,我看见一位老者盘坐在泉口边。他手握画笔,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大概有一斗烟的功夫吧,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地打开了。画中,古树盘扎的泉眼边,一群梅花鹿昂着头呦呦鸣叫着。鹿群不远处,一座石板仙人桥,横跨青山之间……
我轻踮脚尖,凌波微步般靠近了老者。我发现,巨幅画作的落款处,清晰地题写着三个颇有韵味的字——鹿鸣泉!
鹿是吉祥的圣物。鹿鸣泉,与鹿有关,与笙同奏,与鹿寨远古民风相辅相成。鹿鸣泉,鹿鸣谷,鹿鸣湖,将组成“呦呦鹿鸣,寨美一方”的文化之塔,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我被作画老者的智慧所折服了,正要与他交流什么,忽而一阵香风吹来,老者化为一股轻烟,消失在石桥的上方。
“鹿鸣泉”发出“呦呦”的声响,似乎在吟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头枕泉涛,聆听丝竹般美妙的乐曲,我已沉醉在盛世人间最美的梦境中,不愿醒来……
瑶鹰,原名蓝振林,瑶族,广西巴马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在《民族文学》《广西文学》《芳草》《红豆》《南方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著有散文集《故事像花瓣一样飘满故乡》。现供职于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广西民族报(汉文版)
作者:瑶鹰
责编:黄浩云王新颖
审核:蒙树起梁晴
监制:韦尚雄
原文刊登于年5月15日《广西民族报》(汉文版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