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华侨城艺术中心是一个规模非常适合三小时快题的案例。方案采用双曲面大屋顶和曲线形变化的墙体,将简单的平面组织出了丰富的空间体验,这种手法需要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灵活转化运用到清华快题设计中来。
建筑设计: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地点:山东淄博
建筑面积:m2
一场地环境与建筑形体组织
淄博华侨城艺术中心所在位置曾经是一片郊野荒地,周边景观环境较为相似,不远处有商周时期遗址,但是目前仅遗存有长满荒草的高台。空旷、荒芜、没有遮蔽的环境,促使建筑师希望在这一荒野中塑造一个诗意化的“人工庙宇”,一如过去的商周建筑,用朴素、简单的人造物对抗杂乱、荒芜、原始的大环境。因此,建筑强调方正的几何要素,与周边的自然形成对比的张力。
图1总平面图
建筑主体东、西、南三面用矩形水池包围,北边展厅与地面直接相接。水池既将这一人工建筑与自然相剥离,同时平整的水面也增强了建筑曲面屋顶与墙体的张力。入口空间需要经过水面上的桥才能到达,也塑造了诗意的序列。从总平面图中来看,建筑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并围绕中心庭院呈风车型排布,每个部分的屋顶都塑造成了双曲面的造型。
图2平整水面增强了曲面的张力
图3建筑鸟瞰二平面的趣味性与建筑漫游
图4首层平面图
图5地下一层平面图
华侨城艺术中心的空间组织来源于北方传统的合院建筑。但传统合院建筑强调的是三面实墙,一面对内开放的内向属性,而该建筑则希望强调的是周边自然与建筑内部空间的渗透。因此,从平面上看,屋顶的几何边界清晰地界定了建筑外轮廓和中心内院的简单矩形边界。而在这些起伏曲面屋顶下排布的墙体,采用了一系列不同长短的弧线,并且互相扭转,墙体之间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缝隙,或为出入口、或为视看外部环境的景框。墙体折转的走向与整齐的屋顶,还共同塑造了檐下不同进深的灰空间,模糊了建筑与中心内院的边界。
图6曲面墙体间的缝隙
图7中心庭院
图8檐下不同进深的灰空间
平面上墙体的自由扭转带来了游览路径上空间体验的不断变化,结合路径的不规则,塑造了所谓的“建筑漫游”。建筑还在不同墙体上开有大小不同的窗户,进一步丰富了漫游体验,引人驻足。
图9墙面上开设的不同窗洞
图10窗洞内的室内空间
三设计手法转译到快题中的要点
华侨城艺术中心的平面组织看似很复杂,其实是统一在一个几何逻辑之下的。如下图所示,沿着屋顶边界布置的正交向墙体(红色),都是与屋面连为一体的木模混凝土墙体,而剩下的曲线自由扭转的墙体,都是粗石砌筑的墙体,它们全部分布在建筑屋顶下的空间之中。而且建筑师特意使所有粗石砌筑墙体的顶端与屋顶脱开缝隙,更强调了这一几何逻辑——在几个正交形的混凝土曲面屋顶之下,插入了自由扭转的曲面石墙,从而营造了古典园林般的丰富体验。
图11几何逻辑示意
图12与混凝土屋顶脱开缝隙的粗石墙体
我们在画快题时,可以借鉴此案例通过把墙打破,使空间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和自由度,同时墙体的组合可以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但是我们真正画快题时,必然画不到也没必要画出这种程度的异形平面。我们应该将其转译为我们可用的语言。比如,曲面大屋顶下插入的并非一定需要是曲面异形的墙体,我们可以通过插入较短的正交墙体,或平面上的斜墙,再或“双墙”(腔体)作为内部空间的分隔,也一样能实现空间体验的丰富和很高的开放度。
总结
淄博华侨城艺术中心采用曲面大屋顶下插入自由扭转的曲线墙体这一设计语言,营造了开放度很高的、室内外渗透的空间,同时创造了丰富的空间漫游体验。但是我们在借鉴时需要灵活转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