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刘悠扬
巨大的手机涂鸦线条铺满了天空、地面、墙上,二次元符号和三维世界如此魔幻地拼接在一起,走进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巢美术馆,就像穿越到了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
12月19日,以“二零二零”为主题的“未来?未来!国际小燕海外留学生校友作品展”在巢美术馆开幕,46位从深圳走向世界顶级艺术名校的青年艺术家和设计师,给深圳人带来一场从视觉到观念都堪称炸裂的潮流艺术展。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作品,均来自从深圳国际小燕走向世界顶级名校的留学生,包括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AA建筑联盟、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等国际一流艺术院校,作品类型充分体现“二零二零”主题,包括电影、动画、建筑、汽车设计等多元化内容。
▲参展艺术家和嘉宾合影
这也是第15次以“未来?未来!”为名的国际小燕画院学生作品系列展,是该系列展览最完整、最成熟、水准最高的一次。
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还特别邀请到韩国信息图表设计先行者张圣焕参展,他所创办的“信息图表研究所”也和国际小燕建立“教育互联”项目,让行业内的大师与青年艺术家共展,将成为“未来?未来!”系列展览以后的策展方向。
据悉,展览由国际小燕主办,巢美术馆承办,将持续至年1月3日结束。
迄今为止水准最高的一次
“未来?未来!”是国际小燕画院一个系列主题展览,自年以来,每年都在粤港及海外其他国家和城市定期举办,至今已举办15届,在艺术界影响极大。
▲小燕画院创始人董建国在开幕式上致辞
第一个“未来”后面是问号,第二个“未来”后面是感叹号。策展人之一、国际小燕院长张晋君告诉记者,策划这一系列展览的初衷,就是想明确指出,这些年轻的学生正在成长为未来不容小觑的艺术家,“他们是未来艺术的方向吗?是的,他们就是未来!”
▲国际小燕院长张晋君主持了设计论坛
“未来?未来!”系列展曾在深圳美术馆、华·美术馆、巢美术馆展出,与广州美院、雅昌艺术中心合作办展,也曾亮相文博会、深圳国际车展,更曾移师香港、远赴澳大利亚办展。但本届展览在张晋君看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目前为止最完整、最成熟、水准最高的一次。”
▲韩国信息图表设计先行者张圣焕参展作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参展的46位年轻艺术家都是从深圳国际小燕走向世界顶级名校的留学生,有已经工作的设计师,也有在校学生,有的已经有成熟的作品系列,有的参与国际大导演的电影制作,有策展、获奖经历,就连大一大二的学生,都带来了极具独立思考、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
▲张圣焕参展作品
张晋君介绍,本届46位参展的年轻艺术家来自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布朗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德岛设计学院、AA建筑联盟、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普瑞特艺术学院、库伯联盟、卡迪夫城市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南加州建筑学院等院校。
他们带来的参展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类型,包括电影、动画、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汽车设计、游戏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插画、版画、油画等多元化的内容。
▲展览现场
全世界最一线的艺术教育,将带来无限可能性。在张晋君的设想中,“未来?未来!”系列展是一个展示未来艺术可能性的平台,更是一个整合各类艺术元素、碰撞出伟大艺术家的平台,“我们已经从他们身上看到未来,在这种整合之下,他们的未来可能更具爆炸性。”
疫情给艺术家带来新思路
和以往的“未来?未来!”系列展览不同,今年的展览并未以学术探讨为主题,而是直接命名为“二零二零”,张晋君解释说,是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年份,“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也改变了整个艺术行业。这次的参展作品,充分体现了年轻艺术家们在这魔幻一年中的新思考和新思路。”
▲展览现场
丁奕萌在康奈尔大学读建筑系,她带来的参展作品名为《LeavingRome》,就是她在疫情期间被隔离时画的一组画。从罗马到伊萨卡,再回到深圳,丁奕萌被隔离了一个多月,这期间,行李箱成了她生活的一个基本空间单位,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她由此展开思考:当你的生活围绕着一个行李箱展开,家的含义又是什么?
在AA建筑联盟读建筑专业的张心怡经历了类似的故事。疫情前后,张心怡在泰国一个小岛生活了7个月,之后辗转回国,在香港和深圳被隔离一个月,隔离期间她开始了每日一画,记录每天的白日梦、感受、发生的小事,并分享给朋友们。“疫情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链接’的重要性。”12月6日,张心怡把这些画作带到云南大理,在大理床单厂办了一个名叫《CUCKOO的平行世界》的交互式共创艺术展。这次,她又将CUCKOONESS的共创艺术理念带回深圳。
▲张心怡在设计论坛分享创作心得
还有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读摄影专业的杨祖雅,疫情期间她无法返校,于是去上海拍了一组名为《平行》的黑白胶片摄影,以老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为横断面,观察这一年的中国故事。
▲杨祖雅在设计论坛分享创作心得
许多青年艺术家的生命轨迹,都在疫情期间发生了巨大改变。张文静原本在普瑞特艺术学院读纯艺专业,疫情期间她在东莞的一家口罩厂实习了两个月,这促使她开始思考艺术该如何介入现实,她策划了一场线上公益画展,也开始筹划再读一个社会性更强的双学位。
▲张文静在设计论坛分享创作心得
数字媒体已是大趋势
疫情不但给艺术家带来新思路,也加速了让数字媒体来到我们身边。张晋君告诉记者,本届展览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数字媒体已经成为大趋势,参展作品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视频。
来自普瑞特艺术学院的王俪霏设计了一个VR游戏,名为《那些被忽略的:我们的生活和机器学习》,3分钟带参观者进入一个虚拟空间,提请人们思考人类和机器的不同。在帕森斯设计学院读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常莉其,设计了一个名为“SHINE”的交互动画游戏,浓缩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思考。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黄小珊,读的专业就是数字媒体,她带来的作品是视频《城市焦虑》,用摇动的骰子拼接成楼房,寓意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迫。
大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都呈现出跨界大趋势。在罗德岛设计学院读工业设计专业的陈泳彤,这次带来的不是自己的工业设计作品,而是一个炭笔动画短片《拉面》,用一个荒诞的故事表达了她对“消化情绪”的理解。
▲陈泳彤在设计论坛分享创作心得
在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读艺术史的钟一凡,带来的也是一个视频作品《胶片碎片》,她把二十多年前小舅拍的胶片冲洗出来,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对家人的记忆做了一次整理和延展。
▲钟一凡在设计论坛分享创作心得
还有来自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的张木子,用一组涵盖视频、装置、行为艺术的作品,通过四个篇章展示了她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理解。
▲张木子(左)在设计论坛分享创作心得
“艺术创作原本是个手工活儿,但疫情带来的宅家令,让大家没法去工作室。这种环境逼迫艺术创作者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数字化已经变成一个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最终选择的手段。”张晋君说。
有趣的是,仍有人逆潮流而行。来自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夏沛瑶,疫情期间回忆自己在桂林竹筏漂流的经历,回归手工方式,设计并制作了一组以竹筏为灵感的长凳,希望让使用者回归心灵的宁静。来自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王学翊,以他出生长大的蛇口工业区为灵感,为美国纽约的STORMKINGARTCENTER公园设计了一个景观工厂,以此来纪念他记忆中的工业化时代遗痕。
▲王学翊在设计论坛分享创作心得
不只是展览,更是传承平台
记者了解到,参展艺术家中,在小燕画院学习时间最长的有十几年。这些从小燕画院走出去的青年艺术家,其从业经历、心路历程是前来观展的人们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