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年11月14日A版见报
珠江之畔,鹅潭之滨,一艘洁白温润的文化巨轮即将扬帆。
作为广东省重点文化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外立面造型别具一格,由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共同构成。截至10月底,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外立面幕墙已完成超98%安装,室内装修进度达95%以上,目前正处于幕墙及室内装修工程收尾阶段,预计年底可全部建成。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服务六大综合功能于一体。据承建单位中建三局华南公司项目技术总监莫林昊介绍,“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任务,对外开放”。也就是说,明年市民将有望打卡这个文化新地标。
室内“精装修”进行时
年底前完成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11月8日,记者来到建设中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了解工程进度情况。远远望去,建筑主体呈不规则异形结构,颇具设计感,外立面采用定制的釉面陶瓷板和釉面玻璃幕墙,外观极简大气,内视则通彻透亮。
目前项目还在围蔽施工,室外空地仍是泥沙,有几个工人在忙碌着。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机电设备的联合调试,包括室内展陈,也正在装修。除了加快施工之外,剩下的就是室外配套,包括园林景观、附属的一些配套设施的建设”,莫林昊说,展陈在同步推进,预计美术馆进展稍微会快一些。记者注意到,室内“精装修”进行时,部分楼层已经挂上了功能牌,如“文献展区”等,标注有展厅面积、楼层净高、天花最低点的具体数据。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定位为“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文化博览群体。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领衔设计,设计蓝图对这艘“文化巨轮”的构想为,“从两侧向中心逐渐抬升的叠级造型,呼应珠江边的高度控制线。呈现横向近米的横向长轴建筑体型,犹如停靠江边的文化巨轮。朝向鹅潭路的城市界面完整统一,在中心巨型的飞拱,宽60米、高10米的城市架空公共广场,成为市民日常活动的开放场所,并一直连通到珠江岸边”。
如今,“文化巨轮”已蓄势扬帆,周边配套也在逐步跟上。莫林昊介绍,公共交通服务方面,项目周边正推进建设芳村码头候船厅、全新公交首末站点,并预留鹅潭路隧道空间。“将对周边地块的交通起到很好的疏解作用”,莫林昊说。而在场馆一侧,还将建设约米的观景步道,供市民亲水休闲漫步。
为推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新地标,白鹅潭管委会10月25日发布公告称,成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专班,计划年底前完成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对外开放前实现白鹅潭大道(上涌直街-下市涌段)通车,原芳村码头位置将建成视野开阔的滨江亲水空间,形成江岸线通透贯通的公共休憩场所。
老城市焕新活力
步行于“时光拱廊”之上饱览珠江风貌
作为省级重点文化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承载着怎样的文化使命?又为何会落户在白鹅潭?
“要做好广州的建筑,就先要读懂广州这座城市。”何镜堂如是说道。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所在的白鹅潭位于三江交汇处,北望沙面岛、广州白天鹅酒店,毗邻聚龙湾,与洲头咀公园、太古仓隔江相望,具体在荔湾区陆居路以东、下市涌以西、珠江以南、医院以北。
白鹅潭一带是广州“十三行”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海丝文化底蕴和商贸基因,三江交汇孕育人文湾区,这里不仅有着开阔的滨江视野,也是最能体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地方。
“‘老城市’意味着传承,‘新活力’就是要创新发展。我们传承广州因水而兴的城市发展脉络,打造世界级滨水活力空间,同时在设计上进行创新,使它满足现代人的休闲享受和精神追求。”如今我们看到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滨江而立,一条如飞虹般的“时光拱廊”映入眼帘,人们可以从首层步行前往三楼,途中通过视角的转换,既能逐步看到室内空间效果,也能在三层时光拱廊的最高处打卡绝美江景。
建设中的“时光拱廊”。
岭南建筑开放、通透的特点,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莫林昊介绍,项目造型和室内空间有很多大跨度大挑空的设计,采取了大量的钢结构体系进行建设。莫林昊进一步解释,场馆和我们办公住宅不一样,它需要有很多室内的开阔空间,我们常规会使用很多混凝土柱子做支撑,但柱子会影响室内空间视线和室内功能,所以只能采用钢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大空间的这种结构体系。“整体钢结构的用量超过1万吨,这对我们整个施工部署是一个很大的技术考验”。同时,为了实现设计和采光的有机结合,整个外立面幕墙线条呈不规则扭转,大量的斜面采光顶,也给施工带来挑战。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室内空间有很多大跨度大挑空的设计。
今年5月份,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项目还荣获了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项目团队使用BIM技术对钢结构施工全周期进行策划和组织,创新钢连廊提升施工工法,克服大跨度、大截面及单重大构件的吊装和安装难题。此外,项目采用智慧工地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模拟施工工况、工序,做到了可视化管理和交底。
幕墙也是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一大独特之处。为了实现“鹅潭写意、云山艺境”的设计理念,8万平方米的幕墙大量采用白色陶板、陶棍。莫林昊说,“传统幕墙会采用一些像铝板、铝合金材质,会给人一种比较冰冷的感觉。我们采取的是冰裂纹釉面的白色陶瓷面板作为主要的外墙材料,它会有一种更加温润的感觉”。陶瓷+玻璃组合体系,塑造了整个建筑的质感,同时以陶瓷展现中国走向世界的陶瓷文化,又能展现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的焕新活力。
幕墙为“陶瓷+玻璃”组合构建。
“所有玻璃面都有灯”,项目工程部工作人员周晗激动地指着正对沙面的一面幕墙向南都记者介绍,“就这一面,它可以像电影院那种屏幕一样可以放动画,到年底应该大部分效果都出来了,到时候就把灯全部调试好,应该就会有很震撼的效果!”
一廊连通三馆
非遗展演、话剧、舞台剧、纪录片展映等将来袭
同样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