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时期代表建筑建筑特点概述,带你走进

引言

大角斗场的外面用灰白色的凝灰岩砌筑,非常雄伟。下面三层都用券柱式装饰,顶上一层实墙用壁柱分划,每个开间中央开一个小窗,挂一面青铜盾牌,有牛腿挑出,托住顶上的桅杆。桅杆是用来拉悬索以张开篷布遮阳的。

一圈80个开间,只有长短轴两端四个大门稍有难以引人注意的不同,但是它的椭圆形形体和券柱式却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变化和对比。而它的单纯简练则使它更显得宏大庄重。第二、第三两层每个窗洞口都立一尊雕像,在背后黑影的衬托下十分生动,把大角斗场点缀得高贵而蓬勃。大角斗场的券柱式被认为是券柱式的典范,在文艺复兴时期屡屡被模仿。

▲古罗马斗兽场

大角斗场壮丽的形象给每个人以强烈的印象,在一本中世纪基督教的《颂书》(VenerableBede,大约-之间)里记载了一位朝圣者的话:“只要大角斗场屹立着,罗马就屹立着;大角斗场颓圮了,罗马就颓圮了;一旦罗马颓圮了,世界就会颓圮。”但是,大角斗场却不断遭到地震破坏,屡圮屡修,屡修又屡圮。到15世纪,它不幸竟成了“石矿”,教皇和教廷贵族为修建府邸、枢密院和教堂,到大角斗场来拆石料。年,教廷才宣布保护大角斗场,理由是曾有早期基督徒在这里殉难,它是个圣地。虽然这说法缺乏根据,毕竟阻止了进一步被劫掠。不过,它一直荒废着,“表演”区和看台上长满了野草杂树,竟有植物学家因此写出了两本植物学专著。

这种颓圮荒废状态引起了19世纪浪漫主义者吊古伤今的情绪,拜伦即景写过诗。连小说家狄更斯也在年写道:“这是人们可以想像的最具震撼力的、最庄严的、最隆重的、最恢宏的、最崇高的形象,又是最令人悲痛的形象。在它血腥的年代,这个大角斗场巨大的、充满了强劲生命力的形象没有感动过任何人,现在成了废墟,它却能感动每一个看到它的人。感谢上帝,它成了废墟。”

▲斗兽场内部

万神庙既是一座庙宇,又是一座皇家纪念物,始建于公元年,落成于公元年左右,它能够大体不变地保存下来,是因为于公元年被改为基督教堂,奉献给圣母玛利亚和所有一切的殉道者。大角斗场和公共浴场都是被教皇和教廷贵族拆毁的,在中世纪,他们是全权的统治者,对“异教”的文明毫不留情,甚至有意破坏。万神庙作为教堂才有幸逃过了这一劫。万神庙的结构简洁,形体单纯,是古罗马建筑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它的主体是圆形的,顶上覆盖一个直径43.3米的大穹顶。这个穹顶,历经两千年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穹顶的最高点也是43.3米,因此支撑穹顶的一圈墙垣的高度便大体等于半径。这样非常简单明确的几何关系,使万神庙单一的空间显得更加完整统一。单纯而又宏大,便庄严崇高。穹顶正中有一个圆形大洞,直径8.9米,这是庙内惟一的采光口,光线从上面泻下,如同上天无所不见的眼光,氤氲出一种天人相通的神圣气氛。过去,古希腊和罗马早期的庙宇,艺术表现力都在外部,而万神庙却以内部空间的艺术表现力为主了。单一的空间,它的体量不容易被人确认,万神庙在内部表面采用了细致的小尺度分划,把它的恢宏阔大准确地显示了出来。

▲万神庙穹顶

它的穹顶内表面做了五层凹格,每层数量相同,因此凹格从下往上逐渐缩小,呈现出穹顶向上升起的球面。每个凹格中央安着一朵镀金的青铜花。墙面则分上下两层,都用大理石饰面,下层的赭红色大理石柱子只有10米来高,上层的小壁柱更加纤小。小尺度的分划衬托出了空间的宏大。地面像古希腊帕提农庙的台基面一样,中央微微凸起,不但显得柔和饱满有生气,而且站在中央向四周看去,渐远渐低,地面上的格子图案被微微变形,好像伸展得更远。

在外部,圆形的主体前面有一个34米宽、15.5米深的矩形大柱廊。16棵柱子,正面8棵,后面两排各4棵,都是整块灰色花岗石的,高达12.5米,底径1.43米。柱廊深处是巨大的铜门,门左右各有一个龛,分别立着奥古斯都和他的副手阿格里巴的雕像。早在公元前27年,阿格里巴主持建造过一座万神庙,献给所有的神,以纪念屋大维也就是后来的奥古斯都打败安东尼和克娄帕特拉。那座庙是传统的长方形的,公元80年被焚。

▲万神庙柱体建筑

后来,罗马帝国最喜欢建筑并且亲自设计建筑的阿德良皇帝(Adrian,76-,-在位)才把它重建为这座圆形的。但他在前面加了个矩形的柱廊,并在柱廊的山花上刻着“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以为这柱廊是阿格里巴旧万神庙的遗物。年,发现从基础起,所有砖头上的年代印记都在-年之间,所以判断,这柱廊其实也是阿德良在位时候造的。进了大铜门,正前方,直径的另一端,是一个最高大的神橱,它上面的四分之一圆穹顶展开在墙垣的上层。铜门和这个神橱之间,左右沿墙各有三个小神橱,高度限制在墙垣的下层。

大小神橱一共7个。神橱之间以及神橱与大门之间,又有8个小壁龛。在古罗马时期,神橱里安置着7位大神,壁龛里则是次要的小神。罗马人承袭了希腊人世俗化的宗教,神也都是古希腊神,只不过有几位改了名字而已。

▲万神庙内景

据古罗马学者兼作家老普林尼(Pliniustheelder,23-79)记载,万神庙里另外还有凯撒家族的保护神战神玛斯和爱神维纳斯(希腊人叫她阿佛洛狄忒)、两尊雕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维纳斯像上戴着的一对耳环,是克娄帕特拉的一颗大珠子剖开制作的。这珠子原来有一对,克娄帕特拉一次和安东尼打赌,把另一颗溶化在醋里喝掉了。在中世纪万神庙被当作基督教堂的时期,这些“异教”神的雕像都被毁掉了,中央最大的神橱里供上了圣母子的雕像,还运来了从地下墓室里挖出来的整整28车殉道者的骸骨。神橱和壁龛里画了些基督教题材的壁画,如“圣母受胎告知”,“圣母加冕”等等。

文艺复兴时期,万神庙几乎又成了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公墓,拉斐尔的墓就在一个壁龛里,墓上有著名的铭文:“他活着的时候,万物之母(按:指大自然)怕他赛过她的作品;他死了,她怕自己也要死去。”19世纪晚期,意大利独立后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国王的墓也放进了万神庙里。万神庙前面的广场,本来是长方形的,地面比现在低2-3米,从广场正面进来,走向万神庙,庙前台阶很高,人们既看不见庙的穹顶,也看不见它的侧面,庙宇只向人展现大柱廊的正面。所以,设计者并没有刻意推敲穹顶和庙宇侧面的艺术形象。早在希腊就已经有圆形庙宇,因为没有拱券结构技术,所以体量都不大,屋顶是伞形的。罗马也有希腊式圆形庙宇,不过罗马人的重大创造是用穹顶覆盖的圆形庙。

▲爱神维纳斯

公元前1世纪末,那波利(Napoli)附近海滨休养地巴伊埃(Baiae)的圆庙,穹顶直径已经达到21.55米。但当时这种建筑毕竟数量很少,罗马建筑师还没有能充分认识到穹顶的造型潜力,给它们设计出富有表现力的形象,所以万神庙的外部艺术还是按照传统以前面方形柱廊为主,甚至为了改善外形的比例,圆筒形墙垣的顶端向上延伸,挡住了穹顶下部三分之一左右。一种崭新的造型可能性,被传统的审美习惯埋没,这是建筑史上常见的事。穹顶所蕴含的巨大的造型可能性,一直要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被认识,并且创造出了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形象,那以后流行全欧洲,尤其到19世纪,高举的穹顶几乎在欧美所有的大城市里占据了艺术中心的位置,改变了城市的轮廓线。

万神庙从基础到穹顶都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墙厚5.9米,从穹顶根部起,逐渐减薄,到穹顶上端只有1.5米厚。混凝土以那波利附近出产的天然火山灰为活性材料,以凝灰岩、多孔火山岩、碎砖浮石等等做骨料。这些骨料选用得很巧妙,比较重的凝灰岩用在下部、多孔火山岩和碎砖用在中部,越往上所用的骨料越轻,到穹顶上部就使用浮石,混杂一些多孔火山岩。这些做法,显示出罗马工程师丰富的经验和求实精神。用天然火山灰搅拌混凝土,强度很高,拱券结构因此不但节约材料和人工,而且可以大大增加跨度。

▲万神庙的墙壁

这对古罗马建筑的成就起着决定的作用。可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他写的《建筑十书》里却责备罗马人没有像希腊人那样用整齐的大理石造庙宇,而偷工减料,用些破破烂烂的废物填筑成墙。在他的书里,也没有一句话提到拱券技术,虽然那时候拱券技术已经发展了起来。奥古斯都提倡文化复古,这或许是维特鲁威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之一。但是,一种新兴事物会遭到冷遇甚至迎头痛击,大约是文化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万神庙刚一落成,便因内部无比的恢宏壮阔,无比的庄严崇高而引起人们的赞叹。有一句古谚说,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庙,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一头蠢驴”。赞美也好,改为基督教堂也好,都没有使万神庙完全逃脱中世纪野蛮的破坏。

公元年,拜占廷皇帝到罗马来了一趟,被罗马古建筑的辉煌震动,剥走了万神庙穹顶上全部的镀金青铜板。年,才由一位教皇用铅皮盖上。该教皇滞留于法国亚威农时期(-),罗马城发生内战,万神庙被当做堡垒。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当时的意大利建筑师,都把它当作重要的学习对象。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

年,罗马元老院正式决议要保护万神庙和其他一些建筑物。16世纪中叶还重铸了它的铜门扇。但是,教皇乌尔班八世(UrbanVIII,-在位)却把它门廊里大梁和天花上的镀金铜板全都拆了下来,铸成了圣彼得大教堂里圣彼得墓上三十多米高的罩亭和圣安琪儿堡垒的80门(或说门)大炮。罗马人咒骂道:“巴波里没有做的事,巴波里尼做了。”巴波里是拉丁语的“野蛮人”,巴波里尼是乌尔班八世的姓氏。后来给意大利独立的第一任国王维克多·埃马努埃莱二世(V.EmanueleII,-)在万神庙里造墓的时候,特地熔化了圣安琪儿堡垒的一尊大炮做装饰,以象征从教廷手里夺回了原属万神庙的青铜。

▲万神庙外景

这位乌尔班八世还委任最杰出的巴罗克建筑师和雕刻家贝尔尼尼在万神庙门廊上两侧造一对钟塔,模仿中世纪的教堂,人们嘲笑它们是“贝尔尼尼的驴子耳朵”,年把它们拆掉了。万神庙前的广场,从中世纪直到年,曾是一个喧嚣的鱼市场,庙的前柱廊里卖过鞋帽。16和17世纪,每年3月16日的圣约瑟夫节在这里举办画展,据说卖画倒是恢复了古意,因为阿格里巴在他的旧万神庙前廊也举办过画展。

结语

长年累月下来,广场边上的柱廊没有了,房屋零乱,不成格局,广场地面填高了2-3米,万神庙的前廊只剩下几步台阶,正面失去了气势。即使如此,万神庙依旧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罗马大型建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