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下午茶近两年上海文化产业的七个关键词

白癜风能吃雪糕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0620/7232653.html

年,上海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为6.1%,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未来十年,文化产业也将会是上海推动新经济发展加速的引擎。而-年作为上海“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的开局与关键之年,意义重大。基于此,10月21日,澎湃研究所举办澎湃下午茶“上海文化产业”小型闭门研讨会。通过梳理这两年来上海文化产业的热点事件找到上海文化产业生长的特点与发展格局,并展望上海文化产业在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海英、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慧敏、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科技创新研究室主任王兴全参与了本次讨论。

结合本次讨论会嘉宾分享的观点,澎湃研究所尝试总结-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七个关键词:咖啡、韧性、前瞻、出品、出海、集聚和数字。

文章将从七个方面梳理近两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大事与大势:

1、从咖啡热看文化与文化产业定义

2、从疫情看上海文化产业发展韧性

3、从政策看上海文化产业的前瞻性

4、从上海出品看魔都叙事里的中国

5、从游戏增长看上海文化产业出海

6、从集聚效应看上海数字文化产业

7、从元宇宙看上海文化产业数字化

研讨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高剑平摄一、从咖啡热看文化与文化产业定义年上海咖啡消费在疫情反复中所体现出的强大复苏能力,令上海的咖啡文化出圈。据《中国咖啡消费洞察报告》,上海咖啡门店5月订单量环比增长.9%,6月环比增长%。上海市民对咖啡的热爱,曾一度上热搜,上海也被网友戏称为“咖啡市”。

上海咖啡热的背后离不开上海对于咖啡文化的建设。年,首届上海咖啡文化周通过“造节”促进消费,加强咖啡产业支撑。今年8月,第二届上海咖啡文化周继续发力,试图将咖啡文化打造成为上海一张新的世界级城市名片。

亮眼的数据也在证明咖啡之于上海的重要性。数据显示,截至年6月30日,上海咖啡馆数量达家,为全球城市之首。《中国咖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年,上海咖啡消费金额比北京、广州、深圳之和还要多。

作为全球星巴克最多的城市,在上海人口密集的商业区,米内可以看到四五家星巴克。加拿大TimHortons、意大利LAVAZZA及美国Peet’s等约20个海外知名咖啡品牌,竞相将上海作为落地首选。同时,上海也是中国城市中培育本土品牌最多的城市:Manner、MStand、Norwa、Seesaw、永璞……这些起源于上海的精品咖啡品牌正走向全国。

咖啡成为上海城市文化与文化消费的代名词之一。也显示出当代的消费对象似乎已不再局限于对于物品的消费,更多的是购买以物质为载体的,以符号、美学、地方特征等意义为核心的文化消费行为。在这个层面上,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界限更显模糊。

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同样存在着辩证关系。城市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可以塑造城市形象、激发城市活力,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同时,产业的文化化也是产业实现自身发展生命力的手段之一,产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将激发消费者的共鸣,推动产业发展升级。

在此背景下,上海的咖啡产业是否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以咖啡热点事件为由头,对文化产业定义进行了本源性探讨,并指出:“咖啡是城市文化的表现方式,但不是文化产业”。

文化二字的特殊性,令定义文化如同“把风关进笼子”。从各国对文化产业的称谓与分类也有着些许差别,如在英国叫做“创意产业”,在美国则叫做“版权产业”。重要的是,各地区应始终保持对文化产业的思辨与审慎态度,提防为了将文化产业作为本地的支柱性产业,而将非相关产业计入文化产业GDP的大水漫灌行为。

二、从疫情看上海文化产业发展韧性

年疫情反复对于上海文化产业是极具挑战的。

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海英指出,根据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上海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累计营业收入增速较上年出现明显下滑。疫情对上海传统文化产业冲击很大,线下的剧场、电影院等文化场所往往首当其冲,在数字文化产业,互联网游戏、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保持了平稳增长,而互联网信息、互联网广告服务出现了下滑。

从年疫情暴发开始,全球的文化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据联合国的统计,在疫情流行之前,全球文化创意产业规模达到每年22亿美元,支撑了万个工作岗位,但年疫情暴发后,上述规模缩减约20%以上。一些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规模明显下降,中国仅有微弱增长,而上海文化产业也保持着一定韧性。

根据市委宣传部发布的《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4亿元,占上海GDP比重6.1%,占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总增加值比重5.31%,上海文化产业是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体量位于全国前列。在产业结构中,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与创意设计服务仍保持增长向好趋势,分别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42.99%、28.46%和3.65%,而投资运营与传播渠道与线下文化娱乐休闲则受疫情影响较大,出现较大幅下降。

“这说明上海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韧性,虽然受到很厉害的冲击,但强势增长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指出。

另一方面,疫情也加速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结构调整。如创意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Florida)在《重启——后危机时代如何再现繁荣》一书中提出的:“每个商业模式的失效,都会吸引更新、更好的制度和模式迅速进入,填补空白。回顾过去发生的危机,无一例外,最终都开启了后续的伟大创新时代。”疫情冲击下,文化产业迅速调整。今年3月上旬,面对疫情,上海市委宣传部迅速统筹指导,各类文化活动集体上云,加大线上文化活动优质文艺内容供给,实现“在线演艺”、“在线文博”,推出约项云上文化活动。

三、从政策看上海文化产业前瞻性

文化产业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且社会效益是首位。这也意味着政策对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引领作用。在研究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政策后,花建发现,从年以来,上海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数量为全国之首,而且有许多内容和举措是全国首创,“这显示出上海文化产业正在化危为机,重新进行谋篇布局。”

上海对文化产业的谋篇布局从“十四五”规划可以看出:根据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上海将重点推动“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用建设面向未来的优势文创产业,形成独特的城市产业标识和城市名片。而年发布的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则提出,将推动元宇宙、NFT平台、直播电商基地、电竞等多种新兴产业在数字经济产业框架中加速发展。

同时,上海“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还具有市区联动的鲜明特点。花建指出,除了市级层面,上海各行政区也积极出台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突出了首创、首发、首用。如静安区率先颁布促进电竞产业发展的政策,普陀区落地全市首个数字广告园区,徐汇发布上海首个区级层面元宇宙支持政策,嘉定区率先宣布支持直播和短视频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体现出上海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的前瞻视野和务实举措。

四、从上海出品看魔都叙事里的中国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年10月6日,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造的大型话剧《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首演。《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在文本中涌动的抗美援朝历史事件,被搬上话剧舞台,通过话剧语言与声光电的多媒体应用进行二次创作,还原红色经典,获得了观众与业界的高度好评。

《英雄儿女》的成功是近年来上海出品成熟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产业以“内容为王”,而上海具有“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三大城市文化特点,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资源的再创造与呈现上优势明显。胡惠林建议,《觉醒年代》中有大量场景发生在上海,上海完全有理由把此历史性文化事件搬上舞台,作为上海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到上海将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与“亚洲演艺之都”,并突出“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品牌打造。上海城市文化的沉淀与多元为演艺与影视两重点产业提供了内容资源开发上的先天优势。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花建撰文指出,传承文化资源仅仅是起点,经过提炼和创造,转化成为可投资、可交换、可流通的专有权利,即文化资产,最后与货币资本、技术资本、社会资本等结合,才能成为文化资本,即可增值的价值量。

近年来,“上海出品”经过多年积累,逐渐成熟,出现了不少高质量文艺作品,在票房和口碑上双放光彩。《大江大河2》续写改革发展史,口碑爆棚;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全国巡演一票难求;《人生大事》成暑期档黑马票房破10亿;《万里归途》讲好主旋律故事,国庆票房夺冠;《二十不惑2》热销国际,海外圈粉。

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之一,内容创作是文化产业的灵魂部分。上海文化产业对外传播的关键,也是内容先行,用高品质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上海出品”,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稳扎稳打,持续向上的一张名片。

五、从游戏增长看上海文化产业出海

据统计,年,上海网络游戏销售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3.7%,占全国三分之一,国内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可以说,从网游在中国爆发至今,上海的网络游戏产业始终保持着强势发展状态。

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原信息产业部宣布大力支持网络游戏行业时,上海就成为发展网络游戏的排头兵,率先成立“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同年,上海两家游戏公司盛大和九城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第二届ChinaJoy落户上海,让上海不仅成为游戏产业聚集地,也成为游戏玩家的线下聚集点。

如今,上海的游戏产业持续发力,政策扶持力度不减,年出台的游戏政策数量居全国首位。新的游戏领军者也孕育诞生,米哈游、莉莉丝、叠纸、鹰角被称为游戏界“上海四小龙”,而以米哈游出品的《原神》为代表的中国游戏的成功出海,成为业界新亮点。

从年开始,游戏行业因国内版号受限导致增速放缓,“出海”成为国内游戏公司新机遇。年《原神》进入公测,SensorTower商店情报数据显示,至年8月,《原神》在AppStore和GooglePlay商店的全球累计收入已经突破36亿美元,约亿人民币(不包含中国大陆安卓版本与非移动端收入)。《原神》手游端收入前三的国家是:中国(32.4%)、日本(24%)和美国(18.2%),海外收入一度超过上一个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

不仅在海外市场疯狂吸金,《原神》也吸引了足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