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日常,于细微处悄悄流淌。
城市的丰富,定格在奢侈新潮驻地转角,特色小店腔调悠扬,后街烟火味日夜不息。
城市的开放,在于高光人物背后,城市精神孕育的万千姿态,在进取,有守望。
澎湃新闻推出“浦江观察”系列报道,带你触摸上海城市肌理,捕捉都市变迁,看见奋进的光。
每天,有超万人次在上海地铁中穿行。人们在这个空间,聚集,停留,又涌向楼宇街巷。
年12月12日,上海第一条地铁全线建成开通。那时的地铁,还不考虑艺术风格,建筑空间通常是单一的“方盒子”形式。年世博会前,上海有8条地铁同时在建,其中一项工作就是为地铁公共艺术留白。
随着艺术介入,地铁就不只是单纯的功能性空间,也成为城市记忆的容器。容器中,有吴中路站的浦江景观,有汉中路站的魔法森林,有迪士尼站的经典卡通,还有新天地站的红色记忆……在看似不起眼的地下空间,历史、现代、魔幻不断穿插碰撞,像一部纪录片,又像一支变奏曲。
上海地铁的19条线路、座站点,共同组成一座座“由车轮串联的城市艺术馆”。城市的纵深处,也变得可记忆、可想象、可共鸣。
吴中路地铁站上海地铁供图从“方盒子”到艺术空间“电梯上来,立马被惊艳到了。”1月24日,上海轨交15号线开通次日,孙先生来到吴中路地铁站打卡。站厅两侧的城市景观,沿着拱壁向上延伸,镜面反射墙把景观延展,仿佛没有尽头。
吴中路站,有着上海最美地铁站之称。站点采用无柱拱顶结构,显得宽敞明亮。
“站在站厅里,上海犹如梦境在你周围展开,让人觉得在梦境之中同时拥有了上海的过去、当下和未来。这也是整个站厅最高潮的设计。”吴中路地铁站主创团队负责人俞挺回忆,当初看到宏伟的拱型结构时,一个想法自然而然地进入脑海:这个站厅应该是展示上海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展厅。
吴中路地铁站上海地铁供图为充分利用无柱拱顶结构的纯粹感,站厅内隐藏了肉眼难辨的细节,比如逃生线、摄像头等等,还取消了广告位,这在上海地铁车站设计中属于突破性的创新。俞挺称,站内灯光会随着主题的变换而变换,建党百年时,灯光可调为庆祝模式,以红色为主。“吴中路站在建筑尺度上的创新,在国内还比较少。”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系副系主任孔繁强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地铁建设时并不考虑艺术风格。节约成本的标准化设计下,车站建筑空间通常是单一的“方盒子”,乘客不看站名,就分辨不出站点。
吴中路地铁站上海地铁供图标准车站设计在地铁大规模推进时被广泛采用。但从年起,上海地铁按照30%的比例设置重点站,重点车站的设计构思有明确的主题和定位,更加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年初,上海地铁启动公共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浮雕壁画建筑装饰等艺术引进地铁车站。而在该计划启动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的一项工作目的就是为地铁公共艺术留白。
“地铁在整体网络建设之后,选出了一些地下空间条件较好的车站,留给公共艺术大胆实践。”章莉莉说,汉中路站的设计就因此应运而生。
地铁站可识别,吸引乘客走到地上空间
在汉中路站,一条长长的换乘廊道内,只彩色蝴蝶构成四面“蝴蝶墙”,灯光变化下时隐时现。一旁的数个圆形立柱如同从投射而下的光,使整个换乘大厅奇幻而绚烂。
这一巨型灯光装置作品《地下蝴蝶魔法森林》,灵感缘于“庄周梦蝶”,通过颜色和灯光的变化,展现蝴蝶破蛹、新生、迁徙的过程。只彩蝶则代表了汉中路站的建成年份。
汉中路地铁站澎湃新闻记者陈逸欣摄“这是我最喜欢的地铁站,很时尚、现代又梦幻。”市民杨女士每天上班都要在此换乘,“虽然上下班路上急匆匆,但一看到眼前的景象,内心就特别舒服,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艺术介入地铁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乘客在地铁中穿行,感受美,进而产生共鸣。
孔繁强说,早期地铁公共艺术受限于空间界面,壁画是常见的艺术形式,如上海火车站站的壁画“车轮滚滚”。随着时间推移,用材、手法、工艺上的设计均有较大突破。如国际客运中心站站厅以星空为主题,用LED灯营造出十二星座,偶尔还有流星划过。
“地铁站是重要的城市地标和文化节点。”孔繁强认为,当地铁站的设计融入周边环境特色,也吸引乘客着走到地上空间。
年,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同年轨交11号线迪士尼站开通。迪士尼站建站之初,就确立了“属于你的奇幻之旅”的风格主题。
站台、屏蔽门、站名墙以及上行的扶梯上,有5个迪士尼角色,乘客走到站厅后,还可以看到米奇、米妮的三维立体组合,结合穹顶造型,把乘客引导到园区中。
迪士尼地铁站地铁供图同样吸引人走到地上的,还有顾村公园站。顾村公园因樱花闻名,地铁站也充满了大量的樱花元素,全站粉色系,还有一幅超长的春暖花开燕归来的壁画墙徐徐展开,可以说是“开往春天的列车”。感受得到美感,看得见作品,地铁站成为多元文化的浓缩。艺术介入地铁,除了与地面的城市地标上下呼应,也是城市文脉在地下的自然延伸。
城市文脉向地下自然延伸
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就是这样一座车站。淮海中路站埋深地下33米,是上海地铁中离地表较远的一站。
淮海中路地铁站澎湃新闻记者陈逸欣摄站内有做旧的咖色站牌,砖红色墙面与立柱,镶嵌鹅卵石的灯箱壁上展示着淮海路周边的历史照片。在3号口处的“百年淮海路”影展,收录了30多张老照片,上海第一辆电车、霞飞坊(今淮海坊)、席家住宅、30年代麦琪路(今乌鲁木齐中路)……漫步影展长廊,仿佛“穿越时空”。“一条茂名路,半部上海史。上海人其实更喜欢去的不是南京路,而是更有故事的淮海路。”胡女士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告诉记者,淮海中路站值得来打卡,让人有种瞬间从淮海路穿越回霞飞路(淮海中路原名)的感觉。最神奇之处在于,从红砖墙面的车站出去,又置身于商圈之中,回归现实。
与淮海中路一站之隔的新天地站,也是一座承载城市记忆的车站。
青砖墙面、石库门元素,黑白老照片……“上海党的诞生地”主题文化长廊,无不彰显新天地站的特殊。
新天地地铁站澎湃新闻记者陈逸欣摄这里可以直达中共一大会址,毗邻孙中山故居、思南公馆等红色景点。走进车站,很难不被红色文化和石库门气息感染。“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以老上海风格为主的主题元素,突出老上海风情。”作为地铁新天地站和淮海中路站的主创团队负责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邵钧表示,设计前期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在车站造型、路灯设计、灯光形式上,都打破了比较传统的风格,包括这两站墙面,全用手工翻模出来。
新天地地铁站澎湃新闻记者陈逸欣摄申通地铁董事长俞光耀说:“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在上海地铁的车站里,看得见作品,听得到音乐,悟得到精神,学得到知识,体会到城市文化,感知城市魅力,轨道交通网络仿佛“由车轮串联的城市艺术馆”。
年3月抗疫紧张进行时,“最美逆行者”“最美守护者”公益宣传进入上海地铁。张文宏、钟鸣等人照片、事迹,引来乘客驻足观看。
新一轮的策划中,在建的14号线豫园站、陆家嘴站也按照重点文化特色的“最美站”要求来建设。
每天,在上海地铁空间,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能与好作品不期而遇;在城市的纵深处,座站点,串联起人们的记忆、想象、共鸣。传承中不断创新,这也许就是上海的海纳百川。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