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广西民族建筑传

原题:基于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在地民族建筑传承与人居环境建设

文/林海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接粤港澳,西联云贵川,背靠湘赣,面向东盟,处于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关键节点上。这里不仅拥有独特而灿烂的多民族艺术文化遗产,而且在省际、跨境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因复杂的地缘关系塑成了丰富而浓厚的文化交融语境。近年来,广西在艺术教育、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建筑传承、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鲜活印证了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的在地民族建筑传承与人居环境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具有丰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广西,如何更好地加强对本土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与研究,以构建起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与创作实践体系,以及具有西南、华南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场域”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研究方向。它要求我们具备研究与实践的双重视角,一是“文化学”视角,把民族建筑传承与人居环境建设放诸历史人文的维度探究审视,通过对其民族文化构成的追溯,为保护与传承寻根铸魂;二是“新工科”视角,把科技前沿、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新方法与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建筑传承、人居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打造工程与艺术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并重的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最终建构基于人居环境及相关产业为导向的工艺融合专业集群。

一、在地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

(一)广西地方性文化遗产保护

广西的地方性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相继启动传统稀有剧种剧目抢救性保护记录工程试点工作,重点推进“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积极推进自治区级侗族文化(三江)、苗族文化(融水)、瑶族文化(金秀)和桂派戏曲曲艺文化(桂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建设,年以来,广西共建设了19个非遗传承基地,多项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7月15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9处世界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实绩突出,完成宁明花山岩画本体三期、兴安灵渠秦堤防渗加固、富川瑶族自治县马殷庙等一批国家、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实施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合浦汉墓群等大遗址保护工程。

(1)在保护文化遗产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

广西“十三五”规划,将文化+产业“双特色”融合发展作为文化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一环,明确提出要“建设北部湾特色文化产业圈、西江特色文化产业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特色文化产业带,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和特色文化城镇、街区、村屯建设,树立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一地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我们通过乡村振兴规划与非遗技艺产业接轨,在建设智慧人居环境的同时,重视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对广西现有文物分布进行了考察。基于这些研究,开展了“罗坡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图1)”“贵州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设计(图2)”“姑辽村文化产业‘双创’扶持计划(图3)”等一系列实践项目。”

图1罗坡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以南宁缸瓦窑艺术村的改造设计为例。该村位于邕江畔,村落沿江排布,整体随形就势。历史上缸瓦手工业盛极一时,文化遗迹数量较多。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缸瓦窑村列入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年,进行了景观规划设计改造工作。我们本着保护当地的文化原生性的原则,努力唤醒缸瓦窑村沉睡的文化记忆,并为其现代转型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图2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设计

首先,重塑景观特征。在尊重村落原生规划格局基础上,保护传统建筑,延续缸瓦窑、缸瓦屋、香火龙、红色文化、民族民俗等特色设计,保护现有古树和独特红色文化——革命烈士林景云故居,以留住乡愁记忆。在新建筑设计中,延续村落肌理,建筑样式,乡土材料,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演绎。造型及结构上以简洁、利落的线条,开阔、留白的空间视觉设计为主,满足艺术家、艺术行业相关从业者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等实际功能需求(图4)。

图3姑辽村文化产业“双创”扶持计划

第二,调整与恢复自然空间。在景观设计中,结合缸瓦窑村原有的场地自然特点与空间特征,构建“一轴、一带、四片区”景观空间结构(图5),并进行针对性地采取去污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育等措施,使“文”“人”“居”相互融合。

图4缸瓦窑艺术村建筑概念图

第三,因地制宜置入产业,立足于缸瓦窑村的手工业历史,定位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置入新兴手工艺产业,多媒体艺术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等内容,将缸瓦窑村打造成一个以艺术生产创作为主体,以传承发展广西特色手工艺文化为目的的文化创意基地;一个致力于整合跨界资源,结合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还原古埠繁盛面貌的旅游休闲村。通过恢复其自我“造血功能”,令缸瓦窑村再次焕发活力。

图5“一轴、一带、四片区”

(2)培养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传承人”的保育及相关产业的振兴,从而实现“活态传承”。通过持续开展非遗培训班、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广西艺术学院驻百色传统工艺工作站等人才培养项目,带动社会对于文化遗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