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术人物图像殿堂里的康多,蒙克博

国庆将至,上海北京等地相继迎来一批艺术家个展。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艺术家乔治·康多搬来了他的“图像殿堂”,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屋顶,艺术家赵半狄以熊猫为主题搭建空中花园,邀请公众共度“云上的日子”;在海上印社艺术中心,呈现有“江山宏图—江宏书画展”;在工艺美术博物馆,呈现的则是玉雕名家吴灶发的玉雕作品。

在广东顺德的和美术馆,法国艺术家贝纳·维内将数学语言融入艺术创作,对艺术的表达发起挑战。在北京,99岁高龄的油画家戴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金秋野和绘造社以实体模型和绘画作品来谈谈“北京房子”。

“当代”和“过去”密不可分;在挪威奥斯陆,丹麦建筑师胡安·艾雷罗斯与延斯·里希特设计的蒙克博物馆即将开放,未来将呈现数千件出自著名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艺术作品。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上海

艺术家乔治·康多

“蓝调图像”开场亚洲最大规模个展

年9月25日,“乔治·康多:图像殿堂”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这是艺术家在亚洲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个展,呈现余件绘画、雕塑及素描作品,聚焦其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重要的周期创作与作品系列。

乔治·康多展览以全新的绘画作品“蓝调图像”系列开场,这是该系列首次亮相。康多结合自由的笔触和象征符号,重塑了传统的画面语言,灵活运用蓝调与自由爵士等音乐元素来谱写一曲视觉的“哀伤挽歌”。谈到这些作品,康多形容它们为“在新冠疫情时代下被迫适应‘新日常’的无奈与悲叹”。

乔治·康多,《C大调布鲁斯》,,亚麻布油彩,.4x.7x4.4cm该系列作品也展览展出的早年重要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他热衷于刻画虚构生物、卡通形象和他标志性的“对映体”,他承接传统绘画中一丝不苟的技巧,并专研人物的形态,却又不拘泥于形式,因此在这次展览中观众也可以一睹康多变化多端的风格。康多年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在波士顿学音乐和艺术史专业。大二时,康多加入当地的摇滚乐队,在演出时,结识了巴斯奎特。在巴斯奎特的建议下,搬到纽约居住,与凯斯·哈林等人成为“邻居”。来到纽约之后,康多曾短暂地加入安迪·沃霍尔的工作室。年代初,康多在东村的画廊举办自己的首次个展,迅速成为东村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

“乔治·康多:图像殿堂”展厅现场图,龙美术馆(西岸馆),,摄影:JJYPHOTO展览中他在过去40年间创作的30多幅人物肖像画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几乎填满了龙美术馆一整面展墙,琳琅满目,让观众宛如走进巴黎沙龙的会场,康多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物面相的疯狂想象力,创作出一幅幅怪诞角色的肖像画。这些角色不一而同都散发着神秘气息,却又像荒谬的小丑,演绎着一出出悲喜交加的人生戏剧。展出的“美国之翼”、“黑色图像”等系列也能看到他的创作不断迭代,又互相关联,一些主题和元素在不同系列中反复呈现。展览末尾将展出70余件素描作品,其中既有艺术家少年时代创作的草图,也有近年来为创作油画与大型作品而潜心研究时创作的底稿。这些绘画跨越了四十年的岁月,让观众能够以独特的视角一览康多热情洋溢的创作过程。

策展人马西米里亚诺·吉奥尼通过连线的方式,给观众做导览讲解。摄影:韩小易因为疫情,展览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和艺术家乔治·康多均无法来到上海,开幕现场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策展人将龙美术馆的场地形容为混凝土城堡,而展览名“图像殿堂”带着神秘感和想象力,也通过与建筑结合的布展让人把观众带入“图像殿堂”。展览将持续至11月28日。(文/黄松)挪威奥斯陆

建筑师胡安·艾雷罗斯与延斯·里希特

挑战正统,呼应地势:蒙克博物馆即将开放

胡安·艾雷罗斯与延斯·里希特据archdaily等网站报道,位于挪威奥斯陆海滨区的蒙克博物馆(MunchMuseum)将于今年10月22日正式开放。博物馆由西班牙建筑事务所EstudioHerreros设计,未来将呈现丰富的挪威文化遗产以及数千件出自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的艺术作品。建筑本身试图彰显当代博物馆理念,即强调建筑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奥斯陆乃至整个国家的历史责任。由于政治阻碍以及疫情的影响,蒙克博物馆的项目在过去数年间遭遇了不少挫折。如今,这座13层、60米高的建筑物将成为城市中富有活力的当代文化中心,满足不同大众的需求,而它的地理位置则将让人们的视线聚焦于奥斯陆的峡湾地区。

蒙克博物馆建筑事务所EstudioHerreros在马德里、纽约、墨西哥城设有分部。事务所聚焦于那些能够提供类型学研究平台的项目和竞赛,并认为不同尺度、时间的项目应该彼此共存。事务所两大合伙人胡安·艾雷罗斯(JuanHerreros)与延斯·里希特(JensRichter)的设计采用了高层建筑形式,主要功能空间以竖向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垂直上升的公共交通流线串联起用于休闲、商业和文化活动的主大厅、顶层的露台、天文台以及顶层餐厅,更主要的是引导游客们一步步探索博物馆中爱德华·蒙克的作品,以及奥斯陆市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开敞的公共空间以盘旋的姿态不断上升,最终在大楼的顶部为人们展开一片壮观的顶层视野,这一参观体验构成了这种垂直式博物馆的非正统本质。(文/钱雪儿)北京

金秋野、绘造社

谈谈“北京房子”

金秋野

绘造社9月25日,由十点睡觉艺术空间主办的展览“北京房子”在十点睡觉·山木(北京坊空间)开幕。展览邀请了金秋野建筑工作室和绘造社两家设计机构,分别以实体模型和绘画作品来表达对北京这座城市中普通人的“房子”的深度观察和设计实践。北京人提起“房子”,想到的大多是面积、区位、价格、市场等概念,艺术家们却绕开这些话题,以一种主观代入式的视角,探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居室形态和城市风貌,如个人生活如何在严格的平面约束中突围,以及微不足道的私人空间如何聚在一起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通过这样的操作,在“公共”与“私密”、“内”与“外”之间建立新的关联,使平凡的居民楼成为北京这座缺乏特征的城市中的“内向风景”。

“北京房子”展览现场展览中呈现了金秋野建筑工作室的12组模型装置,其中6组为抽象、简化了的实际设计作品,对应着真实存在的家庭空间,位于北京城不同的角落;另外6组被命名为“毛细基础设施小怪物”,为设计师为了应对家居环境中不可回避的管井、烟道、埋线和吊顶等“隐蔽工程”而设想的独特的“空间装置”,化消极为积极,成为居室中的视觉焦点。作者从园林与传统设计语言中学习了一些要素,进行现代转译以实现私人住宅内的多样化生活。“高低宅”“树塔居”“大山宅”,房子的名字往往以园林之景命名,如童寯所说:“中国的园林建筑布置如此错落有致,即使没有花草树木,也成园林”。通过对家庭功能的考量,家具器物充当花木,烟道管井成为空间雕塑,使此时此地的现实生活成为每个人的日常风景。

绘造社作品透过模型的门窗洞口,所联接的公共空间图像则是绘造社的多幅绘画作品,就好像从私人居室中向外观看繁华城市。从十几年前开始“画房子”,绘造社画得最多的就是北京房子:胡同四合院、居民楼、城中村、街边小铺、宏大礼堂……它们之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成为经典,有的存于想象。北京作为绘造社最熟悉的一座城市,它的多元和真实,带给绘造社持续的灵感,不断改写着创作者对城市的理解。从最初对城市的客观记录,例如《团结湖》里的老旧小区、《脏街42号楼的轮回》里住宅改的底商,和《正阳门下》不规则的胡同路网;到近几年来更多的主观创作,例如《全城美展》中等级分明的艺术空间和《京师全图》里为北京设计的中西混搭的新房子,这些细密的图画不仅是北京各色各样的房子的群像,是绘造社对这座城市的致敬。(文/高丹)北京

油画家戴泽

新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现实主义创作

戴泽9月25日起,“润泽无声--戴泽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戴泽是新中国油画家的代表之一、美术教育家。他继承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本次展览展出作品余件,第一篇章集中展出戴泽继承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用画笔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经典作品,包括《胜利的行列》《孙中山》等主题性创作;第二篇章展示戴泽用写生创作的手法记录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景象;第三篇章以“家”为主题,呈现戴泽对艺术新的思考和实践。

戴泽作品中国油画的发展与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自身语言特性和较强的表现力,油画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负载起特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谈道,作为第二代油画家的代表,戴泽承前启后。他创作的《马车》《和平签名》以真实质朴的人物形象和处理手法受到徐悲鸿的赞肯,并作为首批走出国门的油画作品参加赴俄罗斯等地巡回展览,作为艺术教育者,戴泽培养了中国油画界一大批知名艺术家。八十余载的创作历程中,戴泽既保持着西方油画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又在融汇中国精神和东方气质的表达上做出了探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戴泽先生最为人所知,也最为典型的是他的主题性绘画、风景写生及以围绕家园情怀的作品。他创作的《胜利的行列》《义和团大捷》等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构图宏阔、色彩醇厚,显示出大型创作场景的空间调度能力,《孙中山》等历史人物肖像,用深入的刻画和考究的细节还原人物的形神风采,从而建构典型构图和经典形象。

99岁高龄的戴泽也将25件作品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文/高丹)

上海

画家江宏

“江山宏图”里的山水书法,畅快与豪情

年已七旬的江宏身上有着江南名士的派头,性情豪爽,喜饮酒,寄情山水诗画间。9月25日,“江山宏图—江宏书画展”在上海海上印社艺术中心对外展出。

江宏,号恢翁,年5月生于上海。美术史论家、画家。擅长山水画,并致力于中国绘画史的研究,著述颇丰。曾任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著有《江宏山水画作品集》《名作的中国绘画史》《中国山水画通鉴·苍翠无尽》《中国山水画通鉴·千里江山》等,编有《中国书画全书》。江宏曾自述“幼即喜绘画,糊乱涂抹,无法无天。对山水画情有独钟,数十年如一日,从惭悟中顿悟。又自研艺术史,发表文章数百,专著多部。”

江宏作家荆歌撰文说,“他的身上,有着豪爽大气。他喜作大画,通常都是四尺整张、六尺整张和八尺整张的。似乎只有高头大案,才能挥洒他的才情,才能畅快过瘾,才能把他广阔的心思肆意铺陈,才能表达他的审美、完成他的想象。他自由地泼水泼墨泼彩,无所顾忌而又节制有度。即使是在细窄的手卷上,也总是展现出恢弘气势,营造了天大地大的壮丽气象。他的大,是要上及苍穹,吞吐四海,是要逸出画框,越过门窗,御风而行、随云奔腾,没有边际,不限四季,只有目力不及之所,没有想象不到的地方。但他依然是有着海派的优越和优雅,从容典雅,长松流瀑、远山近水、奇峰行云,都是以名士之风叙述描绘。”

江宏山水画对于山水画,江宏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