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室+多功能厅+乒乓房”,这是早些年间各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标准配置。社会快速发展,社区文化中心当初的功能配置如今已无法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了,尤其是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近年来,各个街镇尽己所能,不断提升文化中心的外延与内涵,这一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又开始充满活力。
软硬件都达到高品质
位于南泉路号的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自年底整修完毕重新开放后,就成为一个网红地标。它不仅拥有充满设计感的外观,还推出了形式多样的高质量活动,年服务居民超过15万人次。
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于年,原本是一个典型的“阅览室+多功能厅+乒乓房”样式,吸引的人群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单日最高服务人数也不过人。年,潍坊新村街道对其进行了“空间更新+功能迭代+运营创新”的三合一综合整修。
整修方案由参与“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大赛的优秀设计师操刀,让这幢5层楼的建筑变换了颜值。许多半透明的金属网板罩在外墙,结合建筑内透出的灯光,营造出“灯笼”一般的效果,丝毫不影响屋内采光。建筑中部有一道玻璃幕墙,就像一条腰带一样,与金属网板形成鲜明对比。
从功能上来看,这里设置了展示厅、图书馆、培训教室、成长乐园、多功能活动室、乒乓房,以及各类趣艺活动室,各色各样的社区文化团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活动的空间。其中,不得不提到位于2楼、近平方米的图书馆,这是整修后的文化中心最吸引人的招牌:改造后读者办卡量翻了7倍,各类阅读活动投放同比增加约50%。
“我选择在潍坊租房,就是看上了这座图书馆。”年轻的飞行员江晓通说。他原本租住在其他区域,一次无意间走进这座温馨的社区图书馆,便立刻与它对上了频率。“一有空我就过来看看书,这里借阅非常方便,环境也很棒。”
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图书馆里的“星空书屋”让他们能够在广阔星海下汲取知识,这部分空间的屋顶选用了特殊材料,制作出星空的模样,时常有阅读志愿者带领孩子,在这里开展思维导图学习。
类似的设计在图书馆内还有许多,文化中心负责人蒋敏蓝介绍,图书馆在设计之初便有一个原则:让全年龄层次的居民都可以在这里阅读,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温习功课的学生拥有私密性的读书角,亲子阅读也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情侣则可以相伴坐在台阶上共同阅读,不同人群在此都能满足“休闲阅读”“舒适阅读”“个性阅读”等需求。
而目前,他们还在构思新的主题活动空间,让参与者增加身临其境感。例如在文化空间5楼,海派文化主题楼层正在策划中,海派旗袍、海派剪纸等海派艺术,以及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已经入驻,将系统地展示、传授海派文化,这对于教学双方都有着积极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年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年服务人次超15万,单日最高接待人数近0人次。与往年同时段相比,基层文体活动开展数量从余场,提升到近场,活动数量翻倍;服务社区文体团队、自治组织开展群文活动余场,辐射“家门口”文化配送余场,实现了文化中心的枢纽作用,为社区全年龄人群提供文化服务。
延长时间吸引年轻人
作为基层文化宣传阵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事实上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增加夜间、双休日的开放时间。9月21日起,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始启用“”的延时服务模式,即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10点开放,双休日、节假日无休,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晚上8点,天色早已暗了下来,但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少房间依旧亮着灯,合唱队、英语班、电影放映、茶艺教室……各式各样的活动正在进行。
“活动时间更长、活动环境更好、团员的参与率更高、停车更加方便。”在一楼百姓舞台开展活动的栋梁合唱团负责人杜晓华用4个“更”概括了延时服务带来的好处。具体说来,原本因为时间、场地的限制,合唱团每周最多活动一次,有时还排不上,而现在一周就有2次机会,而且每次时间更长;夜间文化中心里整体环境比较安静,更适合合唱团排练。
“我们合唱团共有80多名在册成员,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有些成员还未退休,白天要上班,以往参与活动的机会不多,现在活动时间调整到晚上,他们都可以自由参与了,此外晚上来文化中心的人较少,停车位比较宽裕,开车过来也比以往方便了许多。”杜晓华说。
事实上,启用延时服务模式后,文化中心的开放时间增加了一倍:原本周一至周五开放,每天早上9点至下午5点,一周40个小时;现在双休日、节假日无休,每天早上9点至晚上10点,一周达到91个小时。即使是在冬季,每天晚上9点闭馆,每周开放时间也达到84个小时。
据统计,目前有25个种类的活动课程在夜间或周末“加餐”,一周增加近课时,参与近0人次。文化中心已经能够满足40余个文化团队每月至少2次活动的需求。
开放时间翻倍并不只是简单地让阿姨爷叔的活动时间翻倍,还让文化中心向青少年、年轻人敞开了大门。受制于原本“”的开放时间,年轻人难以参与文化中心的活动,青少年也只有寒暑假有机会前来,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10月11日,我们正式进驻塘桥社区文化中心开展活动,每周六、周日上午,各举行2场为期2小时的活动。”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浦东校区负责人姜勤说。她带来的活动是小马合唱团,面向一至四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声乐合唱培训,一周可以惠及人次的青少年。
社区大舞台充满温情
洋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则是浦东36个街镇中,最年轻的一个。今年8月,随着疫情好转,中心正式启用,居民对它的第一印象便是充满“洋泾味”,给人熟悉而又温暖的感觉。
中心由一幢2层楼的建筑与一幢5层楼的建筑连接组成,地上面积达0平方米。中心包含学习讲堂、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示范中心、大剧场、艺展厅、科学家族直播间等专用空间,以及许多多功能培训教室,能够满足不同文化团队的活动需求。
而论“洋泾味”,少不了充满洋泾本土气息的文化团队。文化中心5楼计划引进这样一批团队,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空间设计,“泾夜思”便是其中之一。
“泾夜思”成立于年1月,是一个读书俱乐部,汇聚了居住、工作在洋泾的一批年轻人。年6月,“泾夜思”青年讲师团成立,一批拥有教育、文学、音乐、绘画等特长的年轻人,成为“泾夜思”的核心力量。
“我负责讲解文学,不过我们的活动也并非是授课形式的,我们这些青年讲师只是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作用,鼓励所有参与者发言分享,实现共同进步。”“泾夜思”负责人朱俊伟说。
目前,“泾夜思”的活动内容大致分为3条主线,“温暖的声音”“温暖的文字”与“温暖的心灵”,涉及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因此在场地需求上尤显多元。文化中心多次与团队开展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努力打造一个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文化空间。
而位于1楼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示范中心,11月中旬即将迎来“记忆咖啡馆”入驻。“记忆咖啡馆”是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策划已久的项目,能够帮助轻度认知障碍老人康复。“记忆咖啡馆”由认知障碍老人承担部分工作,并为因照护认知障碍老人而与社会脱节的家属提供一些过渡就业岗位。
“‘记忆咖啡馆’也将是一个对认知症进行科普的空间,并起到与相关社会资源链接的作用。”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任艳萍表示,借助文化中心的人气,这一宣传阵地能让更多居民了解到认知症早期发现、介入的重要性,尽量降低认知症对老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除了这些营造社区温情的举措外,洋泾社区文化中心的硬件条件也是一流的。尤其是由2幢建筑的2楼共同组成的大剧场,达到多功能2级的评定指标,能够承载专业性的演出。
大剧场拥有个座位,可以承载演出、电影放映、大型会议等需求。其中,舞台台口长15米,台深13.5米,高14米,配备了23根吊杆,可以悬挂各种背景或幕布,同时预留了8根景杆与6根灯杆,能够随时调用,适用于各类演出场景。
而舞台的地板也大有讲究:全部由实木铺设,地板下搭建了双层龙骨,对于专业舞蹈演员来说,在演出时双足能够充分感受到地板带来的弹性。若要播放宣传片、电影,也能选择LED大屏幕或专业电影幕布两种形式。
文化中心启用后,这里已经成为广大洋泾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据统计,8月初至10月初的2个月间,文化中心已经举行各类演出、活动、排练、培训等近场,仅在大剧场就举行过22次活动,充分发挥了这一崭新文化阵地的功能。
文字:赵天予
摄影:施宇萌刘思弘
编辑:顾佳伟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