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怎么又成了话题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西湖大学:

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这标志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此诞生。该大学预计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由顶尖人才领衔组建相关院系,优先建设生命科学、理学、工学三个学院。

按照规划,年至年为西湖大学初创期,这期间,没有本科生招生计划,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人;预计到年,才开始招收和培养本科生;等到年,西湖大学进入发展期时,预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能够达到人,其中研究生人、本科生人。

西湖大学面向全世界招聘顶级人才,招聘青年科学家,签约了37名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到年,预计教师规模达到人。成立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西湖大学却吸引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加盟,里面更是不少归国华人。

最近西湖大学上热榜的原因:施一公凭借自己的魅力,唤来三位顶尖科学家。

这位科学家常年在国外工作,致力于细胞周期及基因组稳定性领域相关研究,年北大本科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这就是于洪涛。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中心药学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他可是一位为数不多能进入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的几位华人科学家之一,可以说,是世界顶尖人才。后来,于洪涛也成为西湖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

于洪涛在西湖大学的实验室也正在招人。他说:“我更愿意用一个小时的聊天,去识别一个年轻人是否具有做科研的潜质,而非依赖于一份制作精致的简历。做科研要沉得住气,不要跟风,目的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功利。”

他的话不仅代表了自己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原则,还说明西湖大学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再受传统的条条框框约束,让真正有实力的青年才俊能够有用武之地。

所以说,西湖大学虽然正式成立时间不长,校史很短,但聚集人才的能力和发展的速度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校长施一公的带领下,西湖大学俨然已经成为高校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除了于洪涛之外,还有两位顶尖科学家,他们是物理学院执行院长邓力,工学院院长杨阳。一位是世界知名有机化学家,一位是被评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们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依然回国,这得感谢施一公,更感谢这些功成名就,满满爱国心的科学巨匠。

西湖大学在建设之初,曾有过五年内超过清华大学的言论,而这所大学,最终目的还是想建设成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样的大学。

众所周知,国内的大学有很多,且分门别类的样样俱全。有理工科的大学,有师范类的大学,有医学类的大学,还有专门培养国家军事,国防的大学。而这些大学都是规模建设,也就是通过招收大量本科生为基础建设起来的大学。

可国内还有一个不同于这大学的一所学校就是西湖大学。西湖大学的建设者是曾经清华大学的副校长施一公,而他建设之初的目的就是希望建设一个像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样的学校,以研究性为基础的学校。

从招生规模上,西湖大学在刚刚建设的几年内没有招收本科生,只是招收了博士生。通过这一点来看,西湖大学属于一个研究院类似的地方,集结了国内甚至国外的高水平人才。

从师资力量上来看,西湖大学面向全世界招收高能力的老师。

西湖大学吸引每个学科内的专家进行教学,这本身也是吸引研究能力强的学生一种方式。

介绍一下施一公老师:

施一公除了“一身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还“一肩挑三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挂职)。

然而,功成名就的施一公并没有丝毫懈怠。他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晚上12点之后睡觉,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小时。

即便如此,他对自己还是不满意:“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力不从心,无论是科研、教学,总感觉做得不够好。”哪怕再忙,也要保证50%的时间做科研”

我们对校长施一公也充满信心,不论是他的为人,还是学术水平都堪称是首屈一指。何况他在清华大学当过副校长,对于清华大学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更深知高校发展中应该注意规避哪些问题。这些经历都有助于他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西湖大学。

施一公曾在对自己的评价中说:

“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敬业。作为科学家和教师,敬业是最核心的品质。”

他还说,自己虽然在结构生物学这个领域的课题研究已经处在国际前沿,但更愿意看到国内各个学科全面开花,尽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毕竟,科技的进步才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由此来看,施一公对高校中的学科发展已经有了清晰的定位,如果再有敬业的恒心和行动,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西湖大学前途不可估量,我们更希望西湖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造佳绩,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最后加一段“开学第一课”中施一公老师的演讲。

4月20日,杭州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复课。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为即将正式返校的中学生们上了“开学第一课”,与中学生分享他从事科学研究以来近30年来的人生思考。

施一公送给中学生八个字:独立思考、尊重科学.

“没有独立,就很难有今后一点一点对世界的判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价值是一辈子的,不仅在学习中会受益,将来工作中,走上社会,甚至走出国门,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会受益于你独立思考的这样一种行为和能力。

这个社会是需要包容,需要彼此理解的。而包容和理解的背后是需要尊重别人。你尊重了自己同时尊重了别人,社会自然会有包容,社会自然可以和谐发展,社会、周围的环境自然会让你赏心悦目,世界会变得平和。科学是对自然界客观的描述,它是近似真理的一些存在。我们有时候会情绪化,对事物的判断会走一些极端,这些都是和科学相背离的,相信只要大家开始学会尊重科学,很多事情都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释,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仍然在世界各国蔓延的时候,最后的主宰就是科学,科学是世界前进的动力,也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尊重科学。

最后结束的时候,我想再给同学们叮嘱几句。同学们紧张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两天之前我还在杭州的西湖边上,刚刚跑了半程马拉松,用时一小时三十八分,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有很多可以比我跑得更快。最后,结束的时候想给同学们用一个顺口溜鼓励同学们,保证自己学业顺利。这个顺口溜是这样的:‘

爱体育、爱科学、爱锻炼、爱学习,教室,一去如故。操场,常来常新。

学习锻炼两不误,健康学习工作50年。’

我是施一公,我能做到,你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