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英国伦敦开通了世界首条地铁线路后,人类便进入了建设地下公共交通的时代,轨道交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也由此诞生了城市的“第二公共空间”——地铁空间。
△年开通的伦敦地铁
为了美化地铁空间、缓解地下空间压抑感、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增强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地铁公共艺术应运而生。
国外经典案例
年,享有最高国际声誉的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为英国伦敦地铁圣詹姆斯公园站设计完成了波特兰石雕塑《北风》,这是他将建筑与雕塑结合的经典作品。
△亨利摩尔和他的作品《北风》
伦敦模式
伦敦不仅拥有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还具有极富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的地铁站。秉持着伦敦地铁运营总监弗兰克·皮克“哪儿有生活,哪儿就有艺术”的宗旨,伦敦地铁用艺术的笔触装点空间,真正让艺术成为旅途的一部分。
△贝克街地铁站福尔摩斯剪影
再比如,在年(伦敦地铁周年)英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马克·渥林格在圣詹姆斯公园地铁站公布了其新作——幅独一无二的环形迷宫图,将在地铁站内永久展示,他借助迷宫这一符号传达了其对于地铁的特殊情感。
临时性地铁公共艺术包括策划的公共艺术展览及活动等。年,伦敦地铁策划了“艺术车站计划”,在30多个车站举办了多场当代艺术展览,使得伦敦车站成为当之无愧的“旅途中的美术馆”。
斯德哥尔摩模式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享有“地下艺术长廊”的美誉,总长公里,每一站的设计都各有不同。斯德哥尔摩地铁建于年,采用爆破凿洞的方式,形成了天然岩洞风格的车站,将自然与地铁完美结合,每一站的月台、铁道都是从自然岩石中开凿而成,而且,每一站都雕刻着精美的岩画,将环保与美观做到了极致。
斯德哥尔摩地铁会给人一种神秘感。人们进入地铁站时要乘坐很久的浮梯向下深入,冷冽的感觉扑面而来,颇有一种“下地狱”的错觉,然而到底之后,却惊奇地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艺术的殿堂,这种强烈的落差感充分满足了乘客的猎奇心理。
如今,斯德哥尔摩一共有个地铁站点,其中超过90个站内设计有公共艺术作品,包括色彩绚烂的岩石坑、仿真的原始洞穴、野兽主义色彩的壁画等,公共艺术覆盖率极高。
莫斯科模式
莫斯科地铁建于战时期间,被誉为世界最美的车站,富丽堂皇的宫殿式结构体现了东欧国家的权力美学,莫斯科地铁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大概有多个地铁站,但每一站的风格各不相同,每一站都由不同的大师设计完成,五颜六色的大理石、五彩玻璃等与头顶的吊灯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莫斯科地铁是最具有民族风情的地铁,艺术家在设计时将民族特色、人文风情充分融入地铁站内。
同时由于受其政治历史的影响,名人典故、历史事迹、政治事件等都是莫斯科地铁设计的重要元素,而最突出的便是爱国主义题材车站。比如马雅可夫斯基站,该站是为了纪念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获得年纽约国际展会金奖。车站的天花板由灯饰围成别具一格的椭圆状,十分梦幻,地面中央铺满了红色大理石,宛若天然的“红毯”,大厅尽头立有诗人的雕塑。
那不勒斯模式
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铁站推出过“艺术车站项目”,得益于意大利浪漫的文化底蕴,那不勒斯地铁站内充满了艺术气息,尤其以地铁一号线著称。那不勒斯地铁一号线的18个站点各具风采,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经典的,都能感受到其作品背后的呕心沥血。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托雷多站。英国《每日电讯》曾评价托雷多站是“欧洲最美的地铁站”,CNN也称其为“世界最美的地铁站”。
该车站以“光与水”为设计主题,数以万计的LED灯点亮地铁站的入口,照亮旁边的马赛克墙壁,整个地铁站仿若一个璀璨的星空,又仿若波光烨烨的大海,为整个地铁陇上了一层朦胧的唯美面纱,游客置身其中就像误入了童话的世界。
国内地铁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浪潮也卷袭到了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年北京地铁开通后,袁运甫先生在北京2号线建国门站创作的《天文纵横》和张仃先生在西直门站创作的壁画《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开了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先河。这些极富文化气息的公共艺术不断融入城市地铁建设,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形成独特的文化展示平台,成为延续城市记忆、塑造城市品格、激活城市精神的“独特名片”。
△西直门站壁画《燕山长城图》
△左王家墩中心站;中津湾广场站;右南沙客运港站
北京依托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地铁公共艺术打上了浓厚的“北京特色”。8号线南锣鼓巷站的《北京·记忆》,该作品在设计时融入了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元素,将具有这些文化特色的老物件(一张照片、一枚徽章、一颗弹珠……)放置于琉璃方块中,再将多个琉璃以剪影的方式拼贴成老北京生活场景,公众通过手机扫描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