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轩方非
让现代观众领略到千年前古曲的美,是个实打实的“技术活”。9月3日晚,《古籍里的古曲》系列音乐会的首场音乐会《汇流澄鉴》在国图艺术中心上演,依托古籍古谱,经过专家论证,由专业团队编配表演,这场音乐会做到了让古籍可听、让古曲可观。
推广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让观众听得进去,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四面埋伏》等曲目,大家都知道是经典古曲,但平心而论,让未有传统民乐欣赏习惯的人听一整场古琴、琵琶音乐会,大多数人会昏昏欲睡。就连著名作家周作人当年在北京听古琴时,也只觉得弹琴人的手“好像在打着算盘”,不敢说不好,但也不知道琴声好在哪里。
这也是《汇流澄鉴》这场音乐会的成功之处。从现场看,舞台的布置古朴典雅,指挥家、演奏员、歌唱演员、朗诵者都穿着精致但并不夸张的汉服,荷叶、灯笼等道具古香古气。每段乐曲前,带有表演成分的朗诵,既让观众了解曲目背景,又不像单纯的讲解那样单调,很容易让观众进入场景。
艺术上,除了古琴曲《酒狂》《流水》是纯器乐演奏,其他古曲基本重新编配,尤其是《诗经》《乐府诗集》这类音乐形式失传、作为诗歌被现代人了解的作品,音乐会都在保留古意的基础上,做了适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编配,以重奏、小合唱的形式出现。毕竟,很多古曲未必符合现代人的听感习惯,就连很多音乐爱好者在第一次听宋代姜夔的遗存曲目时,往往震惊表示“有点奇怪”“不好听”,至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好听。想“一步到位”地让观众听古谱古曲,往往欲速则不达。
可是,编配古曲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幕后工作者不能天马行空,更考验艺术水准。目前市面上以传统音乐为名目的音乐会、音乐戏剧不少,有一些只是打着古曲的名号恣意发挥,除了名字是古香古色的,其他方面无论音乐风格还是台词内容,甚至礼仪习俗等表演方式,都和传统沾不上边,让人看了大呼上当。而这场音乐会立项开始,就由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多次研讨论证,最终从50余部古籍中精心选取古曲,在充分尊重古籍古谱记载的基础上编配而来。对传统抱有敬意,以高艺术水准完成,让观众容易接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