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学硕专业招生方向
学科(领域):设计学
院(系)名称:设计艺术学院
学位类型:全日制学术型
招生方向代码:33
招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理论研究I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工艺历史与文化遗产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郑巨欣、王其全、何振纪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杭间、陈永怡、朱海辰、黄倩、姚之洁
介绍说明:
融合“图、文、物、场、演、媒、事、业”等设计学科与叙事门类的策略方法实现“合纵”,以社会内涵作为研究对象,在“设计史论”的“小人文”和“学问门类”的“大人文”打通设计学科把握“连横”,从而在纵横之间对设计历史与理论进行系统新策略研究,培养在设计研究、内容规划、事件策划、文献编辑、机构运营等相关行业间术业有专、同时左通右达的艺术设计学理论研究人才。
招生方向代码:34
招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实践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品牌规划与设计战略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毕学锋、陈正达、郑朝、石建航、周峰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信息可视与传播设计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胡珂、郑朝、赵晨音、王昕、袁由敏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多维设计与服务系统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陈正达、毕学锋、石建航、周峰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策展叙事与综合设计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成朝晖、董奇、罗小安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色彩设计与整体营造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宋建明、黄斌斌、高嵬
介绍说明:
本招生方向立足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依托新时代中国发展战略,以全球性的国际视野,积极回应现实多元的复杂需求,拓展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潜力与可能性。以前瞻性的设计思维,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创意力与推动力,驱动社会创新;以预见性的设计实验,引导研究生进行批判性的跨学科设计思辨;以未来多维的跨媒介传播方式进行主动设计,探索多维且综合的系统设计,发掘开放的可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叙事方式,培养设计领域的先行者与探索者。
招生方向代码:35
招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多维感知与视觉媒介设计;媒介交互与数字传播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于朕、陈正达、毕学锋、石建航
介绍说明:
本招生方向立足融媒体新时代发展需求,围绕媒体与思想、数媒与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对“多维感知”、“媒介交互”专业领域进行前瞻性探索。对未来新兴数媒科技介入人类生活的价值、意义和问题,进行深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性和思辨性的探讨,加速助推“未来人类生活状态”,“未来人居环境”,“未来数字城市”等未来相关行业产业发展,从而成为具有开放性、感知性和宽厚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的统合设计领导者及核心创意专家型设计师。
招生方向代码:36
招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理论与研究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生活美学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陈斗斗、王菁菁、章俊杰、彭喆、高凤麟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数字文创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王昀、段卫斌、谷丛
介绍说明:
产品设计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生活价值系统建立产品创新方法和应用。在研究中强调设计的巧思与文化美感,以整合思维创造产品和服务。设计研究同时也切入与食、住、行等生活领域相关产业真实命题,进行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设计。
招生方向代码:37
招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与研究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智能交互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吴佩平、武奕陈、刘征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交通工具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王昀、严增新、刘墨
介绍说明:
工业设计专业以世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为背景,思考智能时代下以人为中心,以用户体验与技术应用研究为路径的人、产品和场景之间的关联性。整合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探索数字化技术与设计学交叉领域的前沿方法与技术,构建产品服务新生态,创造新价值。
招生方向代码:38
招生研究方向:染织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品牌管理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钱麒儿、郑美京、徐燚、李艾虹、吴碧波、凌雅丽、陶音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染织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吴海燕、裘海索、姜图图、郎青、贾京生、袁宣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室内软装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吴海燕、裘海索、姜图图、郎青、贾京生、袁宣萍
介绍说明:
以建构东方设计学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为研究目标,“艺术美学”为品质标准,“传统活化,科艺融合”为教学双刃,坚守“可持续”理念为价值指向。以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产教融合优势,重点围绕“设计系统与方法”、“产品设计与商业管理”、“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科艺融合与材料创新”等研究领域,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创新跨界能力、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纺织服饰设计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研究型人才。
02二、专硕专业招生方向
学科(领域):艺术设计
院(系)名称:设计艺术学院
学位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
招生方向代码:D3
招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实践(专业学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品牌规划与设计战略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毕学锋、陈正达、郑朝、石建航、周峰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信息可视与传播设计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胡珂、郑朝、赵晨音、王昕、袁由敏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多维设计与服务系统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陈正达、毕学锋、石建航、周峰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策展叙事与综合设计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成朝晖、董奇、罗小安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色彩设计与整体营造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宋建明、黄斌斌、高嵬
介绍说明:
本招生方向立足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依托新时代中国发展战略,以全球性的国际视野,积极回应现实多元的复杂需求,拓展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潜力与可能性。以前瞻性的设计思维,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创意力与推动力,驱动社会创新;以预见性的设计实验,引导研究生进行批判性的跨学科设计思辨;以未来多维的跨媒介传播方式进行主动设计,探索多维且综合的系统设计,发掘开放的可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叙事方式,培养设计领域的先行者与探索者。
招生方向代码:D4
招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专业学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多维感知与视觉媒介设计;媒介交互与数字传播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于朕、陈正达、毕学锋、石建航
介绍说明:
本招生方向立足融媒体新时代发展需求,围绕媒体与思想、数媒与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对“多维感知”、“媒介交互”专业领域进行前瞻性探索。对未来新兴数媒科技介入人类生活的价值、意义和问题,进行深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性和思辨性的探讨,加速助推“未来人类生活状态”,“未来人居环境”,“未来数字城市”等未来相关行业产业发展,从而成为具有开放性、感知性和宽厚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的统合设计领导者及核心创意专家型设计师。
招生方向代码:D5
招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理论与研究(专业学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生活美学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陈斗斗、王菁菁、章俊杰、彭喆、高凤麟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数字文创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王昀、段卫斌、谷丛
介绍说明:
产品设计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生活价值系统建立产品创新方法和应用。在研究中强调设计的巧思与文化美感,以整合思维创造产品和服务。设计研究同时也切入与食、住、行等生活领域相关产业真实命题,进行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设计。
招生方向代码:D6
招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与研究(专业学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智能交互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吴佩平、武奕陈、刘征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交通工具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王昀、严增新、刘墨
介绍说明:工业设计专业以世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为背景,思考智能时代下以人为中心,以用户体验与技术应用研究为路径的人、产品和场景之间的关联性。整合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探索数字化技术与设计学交叉领域的前沿方法与技术,构建产品服务新生态,创造新价值。
招生方向代码:D7
招生研究方向:染织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专业学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品牌管理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钱麒儿、郑美京、徐燚、李艾虹、吴碧波、凌雅丽、陶音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染织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吴海燕、裘海索、姜图图、郎青、贾京生、袁宣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室内软装设计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吴海燕、裘海索、姜图图、郎青、贾京生、袁宣萍
介绍说明:
以建构东方设计学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为研究目标,“艺术美学”为品质标准,“传统活化,科艺融合”为教学双刃,坚守“可持续”理念为价值指向。以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产教融合优势,重点围绕“设计系统与方法”、“产品设计与商业管理”、“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科艺融合与材料创新”等研究领域,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创新跨界能力、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纺织服饰设计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研究型人才。
招生方向代码:D8
招生研究方向:科学艺术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学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混合现实与视觉感知创作与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陈正达、于朕
介绍说明:
中心成立于年5月,旨在将科学技术与艺术人文纳入协同研究与发展,在技术探索与艺术实践的汇聚中催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科学与艺术融合互通的策源地,丰富艺术形式,赋能社会发展。中心集研究开发、学术建设、产业合作为一体,秉持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性、学术性与社会性,协同国际国内科学家、艺术家、技术工作者及文化学者等,进行跨领域的合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型研究人才,建设国际化的科艺融合创新与研发平台。同时,中心服务于中国美术学院交叉学科建设的相关教学及研究,并提供新型艺术实践的实验基地、交流展示、社会合作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