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5月20日,不是西方的情人节也不是东方的七夕,只因为“”和“我爱你”谐音,这个并非特殊档期的日子,也开始吸引一众国产爱情电影定档于此了。尽管在现象级进口大片《速度与激情9》次日上映的冲击下,《有一点动心》《深爱》等影片又纷纷延期撤档,但大浪淘沙留下的《我要我们在一起》还是借着“”在上映当天斩获1亿票房,并在豆瓣上开出6.9的初始分。这虽不能说是十分亮眼的表现,却也算是小有惊喜。
乍看上去,相比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感官刺激类进口大片,爱情电影、特别是国产爱情电影已经很难大力度地作用于观众荷尔蒙的分泌。但《我要我们在一起》泛起的这一点水花,又似乎说明,观众对有品质的国产爱情电影的刚需并没有消失。或许,我们有必要停下来考虑一个小小的问题——好看的国产爱情电影都去哪了呢?
撕裂:“叫座”或有“叫好”极难
实事求是地讲,《我要我们在一起》能有如今的表现已属难得。且不说在强敌在后的情况下实现首日票房过亿,抓住了属于自己的那点不大的“先机”,6.9的豆瓣开分虽然后期小幅降至6.5,但也算与近几年观众反馈尚可的国产爱情片《后来的我们》和《超时空同居》等作品分数大体持平。不过,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以上这些难称珠玉的作品,已然是近年国产爱情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票房与口碑均未坍塌的代表了。在更多的情况下,国产爱情电影实际的市场表现存在着票房的叫座与口碑的叫好之间极难兼得的撕裂现象。
一方面,从产业的角度上看,并不能说国产爱情电影作品稀缺,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能总结出很多可以依循的成功市场经验。毕竟,时不时就有《前任3:再见前任》《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如果声音不记得》等票房上的爆款出现。在刚过去不久的今年五一档上映的《你的婚礼》,亦是一部同样用小体量撬动高热度、高票房的国产爱情电影的成功市场案例。而另一方面,令人倍感尴尬的是,这些市场爆款的评分的确一部比一部更惨不忍睹。《前任3:再见前任》豆瓣评分5.5,《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4.8,《我在时间尽头等你》5.5,《如果声音不记得》4.0,《你的婚礼》5.1……在十分制的评分标准下,都没有达到及格线。
爱情本来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曾是包括电影在内的叙事艺术所聚焦的核心主题之一,如今却似乎很难由此内核生发出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爱情貌似成了一个以小博大的题材抓手,基于人类普遍情感共鸣去制造话题,再从话题中收割一轮浅层的情绪热度与票房,进而在如此市场经验的复制中继续加剧着“叫座”与“叫好”的撕裂。
降格:从“类型”到“元素”
而爱情电影所面临的票房和口碑之间的撕裂现象,其实也是对其背后“爱情”作为一种曾经的电影类型,正在逐渐滑落和降格为电影内容结构元素的整体性趋势问题的折射。
随着电影业的日益发展,在技术层面上,无论是前期叙事的方式方法还是后期特效的制作水平都处于快速迭代更新的状态中,这使得一部电影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呈现的内容越来越多,亦对电影内容密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可与此同时,爱情故事的精神内涵并不能超越人类基本情感体验的范畴,在审美体验上形成质的改变。虽然社会生活的具体形式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以及爱情产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的叙事内核实际上变化并不大。这导致了一个爱情故事在内容体量、情节逻辑和叙事节奏上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和创新的空间和可能性并不太大。
因此,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便越来越难独立支撑起一部电影的篇幅,至少极难独立作为一部大制作电影作品的全部故事内容构成,而降格成为穿插于情节中建构人物关系的元素。也就是说,一部电影中往往还会存在爱情故事,但是爱情在整个故事的内容比重上变轻了。即便是仍旧以爱情作为叙事主线的电影,也常常会在单一的爱情线之外加入其他结构故事的线索,以充实情节的丰富程度。而且爱情电影的这一趋势也不是国产电影独有,好莱坞电影纯粹的爱情大片也在逐渐变少,近年最著名的爱情电影《爱乐之城》就是给爱情故事找到了歌舞片的另一种形式感极强的叙事形式。至于国产爱情电影,比如此前提到的《超时空同居》,也是要靠在爱情线之外增加时空穿越的软科幻线索来增加电影的内容密度并设置悬念。
忧患:“爱情”不该只是年轻人的权利
此外,在爱情电影整体有式微趋向的大背景下,国产爱情电影还有一些取材上的自我限制。受到儒家“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往往有到什么时间办什么事情的思维,婚恋年龄本就相对偏早。兼之爱情体验适用于所有人,其独特性与复杂性相对其他更为特例的故事来讲亦较低,不会给演员的表演增加太多难度,所以爱情电影十分适合经验尚浅的青年演员去做尝试。青春美好的青年演员选角,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对于颜值和热度的要求。故而目前的国产爱情电影的故事表达偏低龄化,多数聚焦在青年甚至少年的情感,对中年人的爱情几乎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