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明是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自己培养的戏剧家,也是我的前辈兄长。
“文革”前十七年,老院长黄佐临办过两届学馆,达明兄是第二届学馆的学员。作为戏剧大师亲自培养的学生,达明兄的艺术修养非常全面,他既有在学馆期间所学到的戏剧艺术知识,又有编剧、评论、杂文等诸多领域非同一般的才情。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还因为曾长期在黄佐临院长身边协助工作,达明兄在综合艺术修养和为人处事方面,都显得胜人一筹。在原先的上海人艺,包括后来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他都曾担负过行政管理工作,其间,展现出很强的行政工作能力和过人的智慧。
原来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组建的,人员来源庞杂。其中有在新中国建国前就驰骋沙场的抗敌演剧队,也有来自华东文工团和上海本地的话剧工作者;后来,又有上戏和中戏的毕业生,再加上上海人艺自己培养的演职人员等等。要管理这样一个剧院是需要大智慧的。当年,上海人艺在老院长黄佐临的带领下,可谓风调雨顺、佳作连连。但要在一个单位共事,多多少少会有众口难调的时候。我曾听说过一则传闻,院里有一位演技高超、个性极强的老艺术家,有段时间因历史遗留的积怨和误会,完全拒绝和剧院同事来往。但唯独只有达明兄可以登门拜访这位前辈艺术家,并可与之进行愉快的交流。我常常想,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知,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达明兄到底使用了什么使人信任的法宝?
思索的结果,这应该是达明兄的智慧、真诚与爱。
他年少时就进入上海人艺学馆,毕业后就留院工作。之后虽有过去报社、出版社、研究所工作的机会,甚至调令都已到了当年的文化局,但他最终还是遵从黄佐临等前辈的指点,留在了剧院。可以说,他这一生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上海人艺度过的。上海人艺就是他的精神家园。正是在这里,使他获取了知识,提升了境界,认知了艺术人生不同于普通的日常生活。
达明兄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都是每天第一个到单位上班的人,到了办公室,吃了路上买的早餐,剧院里这时还空寂无人,而他已气定神闲地开始工作了。试想,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专业充满了爱,是不可能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屋及乌,正是由于对剧院的爱,引发了他对周边同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