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刘慧
80余件作品,如粒粒珍珠,串联起羊晓君不屈的艺术人生。展览开幕式上,羊晓君动情地说:此时此刻有许多话想说,但是最想说的是两个字:“感恩”。感恩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他生命历程和学艺道路上,悉心相帮的所有人;更从心底最深处,感恩那一方生他养他、平日里安静得能听到浪花拍岸的美丽山水。因为,那是他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这次展览定名为“家在富春山”的意图正在于此。
书法家羊晓君(王月萍摄)
如椽大笔写春秋
雅逸朴茂、高古宁静。
静静地,漫步浙江美术馆,三大展厅里的80余件作品,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只见其放笔纵横,总是自然地连贯地写,并不曾刻意雕琢,充分展示柔软笔锋在果断运行中的流宕与苍莽,在整体气息上继承了汉隶的宏大雍容。他极见功底的隶书功夫是植根于汉碑,深得汉人运笔流动与爽健之三昧。
回想当时的创作情景,不禁令人心情感动:全神贯注的羊晓君,在一幅高5米、宽1.5米的宣纸上来回走动,构思着如何创作“富春山水”四个1米左右的大字。“写那么大字的作品,对我来说是天大的难事。”羊晓君有众人所知的特殊性:体小且有严重眼疾,创作大字作品平生也是头一回。
只见羊晓君气定凝神,饱蘸浓墨,落笔挥洒,出手是如此地灵敏,笔画所到之处无不透露出深厚的功力,平整中显朴拙,结体浑厚端庄,潇洒自如,尽显大气磅礴、一泻千里之势。刹那间,“富春山水”四个大字跃然纸上,让人驻足。用一首吴融富春诗作为落款,与大字相得益彰,更显完美。
“从单个字来讲,我写的两米见方是最大的,从单独一件作品来说,高是3.6米,长度是12米。”羊晓君自豪地说,那件吴均《与朱元思书》作品可以撑满美术馆的整面墙。
羊晓君书法作品(王月萍摄)
圈内人都知晓,羊晓君的书法已其格调高雅的隶书闻名于书坛,然而其行书、篆书诸体皆入古出新。他选择隶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围绕“高古”二字做文章,不掺时流,但又能“守道不封己”,遵循艺术原则,善学苦练,自然出新。他的隶书创作借鉴篆籀之意,体现古雅雄逸的自然韵度。
“他在创作中,除了注意把握点线凝炼坚实,结体端严紧凑的基本原则外,还十分注意体现运笔的流动与爽健。”著名书法家朱关田直言,本来隶书在汉代是日常应用的书体,从汉代简牍墨迹中可以明确感受到,古人在写隶书时只是自然、连贯地书写,其中隶书特有的笔法动作都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书写过程中,并不作特别的修饰雕琢。羊晓君写隶书正是抓住了书写意趣这一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在挥毫落墨之际,并不刻意于点画的谨饬与工细,而是放笔纵横,充分展现柔软笔锋在果断运行中所形成的流宕与生动意态,从而具有一种苍莽古拙的气息,在质朴简率中保持了对技巧的轻松把握和发挥运用。
在朱关田看来,正因为如此,羊晓君的隶书在面目上并不拘泥于与某碑或某家相似,但在整体气息上则继承了汉碑隶书宏大雍容的审美特征:碑铭与简牍意味的融合,由于碑铭隶书与简牍隶书在书法史上的发现、认识及审美建立有先后,一般更多地看到他们的相异性,而比较少地看到他们相似性、一体性——羊晓君把碑铭隶书与简牍隶书的一脉相承,通过自己的笔墨构建起来,以实现雍容典雅与流美飞动的揉合,既拓展了对隶书概念的理解,又探索了对隶书表现力的扩大。
古质而今妍,这是自古以来的共识——高古是时间漫漶在残碑断碣上的石花,是书蠹在吴笺蜀素上蛀出的虫孔,是魏晋诗人阔大衣袖里飘来的遗音,此是天意,非关人力。
“学古者,不免奴书之讥,不学古者,无稽之徒。叫我如何是好?”羊晓君特殊的生活经历和身体素质,使他对生活和人生有比常人更深切的体悟和理解。他正是借助浑厚朴茂的汉隶这一特定载体来抒写其内心面对挫折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羊晓君书法作品(王月萍摄)
家住钱塘富春江
自古以来,在富春山水的哺育下,造就了人杰地灵的富阳,工书善画之人,更是代有人出。初唐时著名草书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清中期“文学侍从”董邦达、董诰父子,晚清金石书画家胡震,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等。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留恋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隐居于此,创作旷世杰作《富春山居图》。
为描绘好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富阳区委区政府以“公望富春文化周”系列活动为契机,携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杭州市文联共同举办“家在富春山——羊晓君隶书作品展”旨在通过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宣传富阳“拥抱富春江、拥抱大都市、拥抱新时代”大气、包容、开放的胸怀,再现“五十里春江花月夜,百里富春山居图”的壮美蓝图。
就是这个不到1米4高的男人,不仅撑起了这个大展,更令世界刮目相看。年出生于富阳的羊晓君,自小深受富春文化熏陶,也正是以厚重正气、雅逸朴茂的书风为书坛所重。他曾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台湾孙中山纪念馆、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影响广泛。此次展览又以“家在富春山”为主题,将展现他近年来创作的80件书法新作,表达对故乡家山之情怀,书家之责任,体现新时代国人的文化自强与自信。
究其人生,书法对羊晓君而言是福气的。他自年开始学书法,师从华人德、朱关田先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精研汉隶,主临《张迁碑》,旁涉其他汉碑,与明清隶书名家之作,后兼习唐碑、魏志、汉简等,书风雅逸朴茂,厚重正气。他的书作在继承汉碑的基础上,又能兼融他家之长、所见浑朴沉着、宏大稳重之气,用笔沉静而生动,不拘泥碑刻刊凿之迹。
究其书艺,书法对羊晓君而言是幸运的。在各级领导的培养提携下,众多朋友的支持帮助下,他早在年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学艺术最高奖“鲁迅文艺奖”,年10月被中国特奥会授予“特奥爱心专员”,年荣获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年8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家在富春山羊晓君隶书展,年5月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办公望富春山羊晓君隶书展,年1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家在中国富春山——羊晓君隶书展。羊晓君的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和联合国总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等机构收藏。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钱塘江潮水,在中国很有名气。而我的家乡就在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上。”这是羊晓君在联合国总部、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美国纽约的中美艺术中心举办的“家在中国富春山——羊晓君隶书展”上的开场白,讲述他作品中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怀。
展览现场(王月萍摄)
回想现场情景,羊晓君心中几多欣慰。开幕当天展厅内人流如织,极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书法展吸引了大量观众。华尔街知名律师伯恩斯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次专程来到展览现场,仔细欣赏了所有的展出作品并给予极高评价。叹服于中国艺术家的精湛艺术,伯恩斯先生还郑重向羊晓君提出一个请求——以书法形式将他的名字写出来。对于这个请求,羊晓君欣然答应。
“所以,我也邀请大家在欣赏我书法作品以后,到我的家乡——美丽的富春江边去走一走。那里是中国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盖世巨作《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古山苍翠,江水如碧,百姓好客,文风四溢,你一定不会失望。”羊晓君向国外观众发出热情的邀约。
羊晓君说,以往三次的系列展览,虽内容均以富春山水为主,但主题各有侧重,北京的“家在富春山”主题为感恩,台北的“公望富春山”主题为展望,而此次纽约的“家在中国富春山”主题为沟通。
“我的展览,一定要与尽可能多的人沟通。我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想法。”在羊晓君看来,只有良好的沟通,才会有相互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沟通、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所以那次展出的作品除了富春山水的内容外,其中有一幅大作品就是《沟通》,另外还有《共赢》《包容》《化干戈为玉帛》《善》《不容易》《幸福》等浸润着中国传统美德的字词。
令外国观众大为振惊的,是羊晓君带去的那幅最大的对联:中国梦,富阳美——高5米,宽1米。羊晓君很是自豪地说,这幅作品首先从大小上就给人一种气势,彰显了他想要传播中国文化、宣传富阳的用意。“生活在生气勃勃、激情澎湃的当今中国,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我也不能例外。”羊晓君在书法艺术上每一天的努力,是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的。书者需要热情。
最有趣的是,在这次书法展的作品中,还有一个特色是带着故事的作品:许多作品的大字旁,都有一段小字作注解,也就是这幅作品的故事。
看羊晓君一页页翻阅作品解释说,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他也想将书法所蕴含的中国故事讲给他们听。
“我的作品的选材,总是首先从身边可触可感、印象深刻的事物开始,譬如芋头。”羊晓君说,在那些艰难年岁,是芋头点燃了不少江畔人家的炊烟,帮助许多人度过难挨时日。还有芋头的叶子,小时候洗冷浴时,他将它撑在头上,觉得很好玩,这些都是值得回忆的东西,在我看来,芋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食,那一份扑鼻的浓香和滋润,永远停留在我的齿缝,挥之不去。正因为这样,我写芋头,会千次不厌。
羊晓君笑言:“我这个小小的人,就是一个小小的最好的例子。我的成长历程,就是伟大的中国故事当中的一个小故事。所以,今天我这样一个小个子,也能轻松地举起如椽大笔,自如地书写自己的愿望和声音。”
羊晓君书法作品(王月萍摄)
路在江边苦作舟
许多个夜晚,羊晓君站在屋前的恩波亭前,望着月光下汤汤远去的富春江发呆,念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诗句。
他常常想,有时候自以为走出去很远,事实上还停留在原地,有时候我自以为在坚守,其实已随波逐流了很久。
生在富阳,长在富阳。这里,春日灿灿,草木葳蕤,秋光潋滟,鸥鸟蹁跹,可以毫不虚夸地说,这里每一片树叶都是风景,每一寸岸线都有它的韵味。“小小的我的一切,都是她给予的,我的恒定,是她给予的个性。而每一丝小小的鲜艳,也都是因为她的抚慰和点拨。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富春山水。”没有偶然,只有坚持。
当今浙江书坛,以隶书知名者颇多,老一代的书家如沈定庵先生,以高古博大,朴茂雄逸之风称雄于当代。中青年一代则更是群英济济,风格多样,各据胜场,身有羸弱的羊晓君何以出类拔萃?
漫步富春江边,那日夜流淌的江水,见证了羊晓君孜仔不倦的艺术人生——“我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制帘厂学习绘画,当时学习绘画的人很多,就是没人学写字,我想书画同源,写字也一定很有意思。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恩师华人德先生到访富阳,我拿着习作请教。先生态度和蔼,非常认真地对我的习作进行了讲解,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这以后羊晓君和远在苏州大学任教的华人德经常书信请教,华人德总是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谆谆教导,让他受益匪浅。
最难忘的是年冬天,羊晓君专程到苏州大学拜访求教。当时羊晓君从没有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具体路径。“当天晚上,我从杭州坐火车到达苏州,大概是半夜两三点。天很冷,还下着小雪,下了火车也不知道往哪儿走,干脆坐上三轮车,先到苏州大学吧。”
三轮车师傅问:那么晚了,你去那儿干嘛?
羊晓君答:去找个老师。
三轮车师傅提醒他:深更半夜的,这个时候学校没人。
羊晓君傻笑:不要紧,先去了再说。
结果是,在苏州大学值班室羊晓君等到天亮,华人德上班了。见面时,羊晓君的第一句话便是:“先生,我今天是专程来拜师的。”非常感动华人德,后来把这次经历写进了羊晓君的作品集序言中,作为对羊晓君的鞭策。
“还有一次难忘的经历,是去北京启功先生家请教。”羊晓君记得,同道向启功先生介绍道,浙江来的一个小个子喜欢写字,请启老鼓励。启先生和蔼可亲地指着当时家里的一筐苹果说,苹果长在树上有的长得很大,有的长得很小,只要鲜美可口都一样,人也是这样,不在大小,只要有作为,都值得尊敬。
“还有更难忘的经历,羊晓君双手合十地拜谢道,从我学习书法开始,朱关田先生几十年里的关心教导从未间断,特别是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我个人书法展,朱关田先生不但一直关心办展事宜,还亲自到场作指导,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书法家羊晓君(王月萍摄)
师恩难忘,没有理由不努力。羊晓君觉得,没有这一次次难忘的经历,没有这一个个恩师的鼓励和教导,也不可能有他的书法人生。
“像我这样的人,在求艺的历程当中,感受特别强烈和深刻。从上学到现在,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所以一定要懂得感恩。”在羊晓君心里,其实他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目的就是回报——感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没有这么好的时代,哪有我今天?”为感恩生他养他的富春山水,所以羊晓君把展览称作“家在富春山”——以感恩帮助过他的所有人。
家乡的情节应该每个人都有。“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对我非常尊重、非常支持、非常关心。”但是他们凭什么要关心你?羊晓君要给大家一个理由:有作为。
富阳是个好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隐居于此,创作旷世之作《富春山居图》,唐代著名书论家孙过庭、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等无不为富阳留下了名篇巨制,气象万千!
气象万千!同样是羊晓君为什么选择隶书的理由:气象万千的隶书给了羊晓君无穷力量和乐趣,但他更喜欢它的朴实无华。
在羊晓君看来,隶书的最高境界是安静。安静地把自己的人生情感、个人的魅力体现在字里行间,体现在千变万化的线条里——浑厚、干净、肃穆。在追求正大气象的同时,又要追求宁静的生活。这也是羊晓君追求的人生境界。
“似乎越来越看不清了,每个字都很模糊。”近些年来,因为羊晓君的视力素来不佳动过两次手术,虽有改善,但经年累月的创作,他的视力终究是越来越差。记者曾多次去富阳采访羊晓君,只见陪伴他多年的好友牵引着他,然后我们一起登上高楼上的书房。
这里很简朴,水泥墙地,宽阔无限;这里很奢侈,临江的窗外,可俯视一川江水向东流。
展览现场(王月萍摄)
春日墨香伴着书香,阳光洒满书和宣纸。几乎看不见窗外风光,弱小又倔犟的羊晓君却说,他只在这里辅导学生,最好的作品还是躲在他的老书斋里完成。从小到大天长日久,羊晓君枕着富春山水,克服眼疾的困扰,挥毫泼墨深情书写充溢他血脉里的富春山水。
“如果不是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代,我这样一个比一般的普通人都还要‘微小’的人,连自己的饮食起居都有可能成为问题。如果不是众多师长的悉心指导和点拨,一路上许许多多人的搀扶和提携,我怎么可能一步一步走到中国美术馆?如果不是富春山水的那一份纯净和宁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我的浸染和影响,怎么可能有我的作品中的那一丝从容和稚拙?所以对于我说来说,所谓人生价值,就是时代、社会、家乡,对于我的无怨无悔的瞻顾。”羊晓君在怀揣报恩之心的同时,并非菲薄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因为这个时代,在经历了无数个白天和黑夜的琢磨及思考之后,他所有的艰辛和失落,都变得具有了意义。
“我的水平和学养还很不够,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和推举,无非是真心想说: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的社会正在为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其中的弱者,源源不断地提供自强不息、展示才能的机会,关键在于大家的努力。”对羊晓君来说,本次展览,不仅是他宣传家乡、宣传富阳的一次极好机会,也是他书法道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