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宜人,年生于山东无棣县。曾在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从事专业创作十余年。先后编著出版有《域外风情》10册,出版个人诗集《齐鲁行吟》、旅游文学《旅游偶拾》发表于全国重要报刊文章数百篇。在出访日本文化交流中心留有墨迹,菲律宾报纸媒体作过专版介绍;石刻作品,宁夏沙海碑林及山东景点各一处;《齐鲁书画研究院画家图录》、华侨出版社《百珍菊谱》选有作品多幅;全国书画大赛曾获二、三等奖,系中国书画协会会员。年华夏书画艺术家联谊活动中,文化部、外交部、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特别贡献奖”。荣获人民画报社、国家文物局、秦文研究会等单位颁发的荣誉证书。业绩载入多种典籍。资料来自
今年春节期间,在整理书橱的时候,有几本书,不,准确地说是这几本书作者的名字吸引了我的眼睛,心被像是被什么东西攫住了似的,赶紧将它们找了出来:分别是《山河齐鲁多娇》、《旅游管窥》、《旅游偶拾》、《齐鲁行吟》、《海外轶闻》,这些书籍都是作者送给我的,它们的作者都是范宜人——一个在我心中永远是先生、是贵人、是亲人般存在的人。
岁月像是一幅不褪色的电影底片,能让记忆清晰。我与宜人先生相识在四十六年前的年,那一年,他的儿子范冬青和我同在一个知青点插队,并且还和我分在了同一个宿舍。过了不久,宜人先生和夫人到知青点看望儿子,那时他40多岁,身着军装,走路带风,声若洪钟,尤其是在与带队老师、大队干部和全体知青交流时他讲的一番话:“青年人一定要踏下身子锻炼成长,我们做家长的谁不盼着望子成龙,这条龙要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有所作为,而不能当赖在城市里的一只虫!”他讲话有水平有激情,符合当时的特定形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与范冬青的交流中才知道,宜人先生幼时上过私塾,后参军入伍,先在部队做基层文化教员,后任团政治处主任,因为才华出众,被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调任专职创作员。我好奇地问冬青:“你是部队子弟,为什么不当兵,反而和我们地方上的掺和到一块下乡呀?”冬青说;“我家里姊妹四个,我是老二,姐姐已经参加工作,妹妹、弟弟还小,爸爸不想让我走他的后门,轮到我就只能下乡。我住在上海新村军区政治部宿舍大院里,按照辖区就和你们一起下乡了。”我一听他家住的和我家住的不到一条马路,我们的心贴得就更近了。
诗书传家的蔼然长者
宜人先生的家是那种一条廊道里有几家住户的老式住宅,三间平房被其夫人收拾得窗明几净,夫妻俩一间,两个女儿一间,两个儿子一间。虽然家里陈设简单,甚至有点简陋,但有一种浓浓的书香气。下乡期间我们两个月都有几天休假时间,这几天我大部分都在宜人先生家,就是因为他们家的这种书香气吸引了我。同时,与他们家的四个孩子也逐渐熟悉起来,四个孩子的名字都是宜人先生起的,且富有诗意:大女儿燕柳、二女儿若岩、大儿子冬青、小儿子笑吟,这些名字还蕴含美好寓意:燕柳沉静温柔,若岩敏锐直率,冬青浪漫热情,笑吟天真无邪。
宜人先生家里最吸睛的就是那个放满了书籍的书橱,通常情况下,姐第四人一人手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两个女儿爱看文学类的书籍,两个儿子爱看美术、美学方面的书籍,这种浓厚的氛围让我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看书就忘了时间,有几次,母亲打听着找到宜人先生家,家中有事叫我我才回家。
宜人先生有时间也与我们这些晚辈交流。一次,二女儿若岩说她正在看聂绀弩的作品,问他如何才能写好诗?他以国歌歌词当中的“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为例说:“只有田汉这种大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的歌词,我们已经有一座现实中的用砖石垒就的长城,还有一座用血肉筑就的长城,这是民族不屈的精神之城!写诗作词必须和着血带着泪含着情来写,否则就是无病呻吟!”
在回答我提出的如何写文章时,他向我推荐了马南邨著《燕山夜话》,说:“马南邨是笔名,邓拓是个大作家,写任何文章立意必须要高,观点要鲜明不能含糊,同时,作者还必须运用丰富的知识,旁征博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能够立得住。”在那个刚刚拨乱反正的时期,阅读类似这样的“毒草”书籍还是要冒一点风险的。
在诸多艺术品类中,宜人先生除了他擅长的诗词散文以外,对书法的痴迷程度似乎更甚一些。因为每隔一段时间,我见他家墙上的镜框镶嵌的是他书写的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词的竖幅,再过一段时间,又换成了毛泽东“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词的横幅。书法如行云流水,恣意又隽永,狂放又循章,整个空间都充满着墨香、色彩和活力。在谈到书法时,他对米芾和怀素极为推崇,他说:“米芾是个和尚,一生精研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崇高,我深受他影响。”
另外,他还对钱松嵒、林风眠的美术作品极为欣赏,经常与冬青、笑吟就其作品的着色、用墨、构图、题款等方面进行交流。此时的宜人先生,似乎不是那个威严的军人,更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在与学生们沟通,谈到高兴处,文思如泉,激情如瀑,富有极强感染力。
一天晚上,我正在冬青房间交谈,宜人先生手里捧一个大信封对我们说:“我写了一个电影剧本给上海电影制片厂,人家给我回信了,虽然是退稿信但我也很高兴,这比石沉大海要强。”原来,和宜人先生同事的军旅作家薛寿先已经发表了《车轮滚滚》和《两个小八路》电影剧本,且都已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专职创作员,宜人先生创作的舞台剧、小话剧经常在基层演出,深受部队指战员欢迎。基于此,他也产生了写电影剧本的想法,虽说是首次“触电”出师不利,但他对事业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敬业精神,让人很难忘却。
为了让儿子冬青在美术创作方面尽快进入角色,宜人先生请来了省里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国画家张登堂先生担任冬青的老师,经过指点,使冬青的绘画水平大有长进。另外,经他提携的年轻作者,也经常到他的书房兼卧室里谈诗论词,纵横山水,此时他的家里儒雅之气贯穿其中,清茶香气袅袅升腾……
在宜人先生营造的浓厚文化氛围浸润下,子女们个个学有所成:大女儿燕柳成为了小学语文老师;二女儿若岩作为旅韩文化学者,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培训班大受欢迎;大儿子冬青在图书装帧、设计方面成绩斐然,宜人先生几本书籍的设计、插图和题字都是由他完成的;小儿子笑吟成了一名人物造型师,几年前,我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一期节目中,偶然看到了记者就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造型艺术创作问题对他的采访,内心感到无比亲切。
寄情齐鲁的行吟诗人
宜人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转业到山东省外办,从事新闻与文化宣传工作,外事文化工作如何为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大趋势服务,他可谓是殚精竭虑,躬耕不辍。
宜人先生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外事工作与旅游事业密切融合,开创外事旅游工作新局面,为改革开放打造软环境方面,勤于开拓,勇于担当。他怀惴一团火,脚下有诗行,走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齐鲁大地,热情拥抱这个全新的时代。这一切,在他出版的几部专著中都有所展现。
在年出版的诗集《齐鲁行吟》中,他是如此描写登泰山感受的:水调歌头登泰山迎接三十五周年国庆万仞泰岱秀,千里黄河涌。沃野红旗漫卷,银汉庆佳辰。雪冷霜寒长夜暗,弹指沉沙折戟,历史终无情,无限风光好,仙侣人间春。风云起,百废举,出群雄。改革花开遍地,着意竞芬芳,富民兴鲁强国,物质精神俱重,比翼双飞腾。一览众山小,岁月更峥嵘。
国家对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战略决策公布后,他把炽热和欣喜之情凝聚到如下诗词中:满江红闻青岛、烟台开放过了炎夏,匆匆又,国庆时节。回首处,瓜果结籽,天如锦帛。胶东一派风景道,浩浩荡荡车辆多。更谁问,十里香尘路,到谁家?花载酒,情激越,谈判桌,杯高洁。正碧波映日,万方传捷。举杯犹唱开放曲,共庆华夏建伟业。看前头,浪破大江东,帆千列。
齐鲁大地文化底蕴深厚,先生以山为笔,以水为墨,将多彩厚重的齐风鲁韵收录诗篇。他这样吟咏道:望江南齐国故城怀想几曾忆,古城难寻觅。百里淄水绿如兰,一座稷山湿胭脂,微雨杏花时。几曾忆,稷下有学宫。开第重学齐桓公,一代英豪数管仲,编歌行军中。
宜人先生在他的专著《旅游管窥》中说:“成为外事旅游战线的开拓者,一要有牺牲个人利益的胸怀,二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三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这样的开拓者,便是好汉,好汉就是开拓者。改革必然危及庸人哲学,危及那些不撞钟和尚的既得利益者。在战场上开拓通路的,往往是第一个跳出战壕勇猛冲杀的战士。开拓是难免担点风险的,惟其如此,鲁迅先生才把第一次吃螃蟹者称为勇士。愿这第一次第一个的业绩永垂青史。”
宜人先生笔力独扛,短短几年内连续出版了几部书籍,这些书籍大都闳其中而肆其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宣传齐鲁文化,普及旅游知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成为了我省外事文化与旅游文化相互融合的“第一次吃螃蟹”的开拓者,成为了那个勇猛冲杀的勇士。这对于今天的文旅融合事业也大有裨益。
古道热肠的精神“义父”
宜人先生做事认真执着,待人热情奔放,给人一种侠肝义胆之感。这体现在我与他的交往之中。那是他转业到省外办工作不久,由他任主编的内部刊物《山东外事》创刊,可在当初,写稿、编辑、校对、跑印刷厂等里里外外都是他一个人。
受先生影响,我当时已在报刊电台等媒体发表了部分作品,每次发表后我都送给先生看,他每次都鼓励我说:“先写豆腐块多积累一些经验以后,再写大部头。”这些温暖的话语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
年春的一天,作为他家的常客我到他家玩时,他跟我说:“现在刚刚办了一份刊物,人手不足,需要一个编辑,我想把你调到外办跟我一块办刊物。”能和我崇拜的人在一起工作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幸事,我当时一听就满心欢喜地答应了。隔了不久,外办就派人来我单位并拿来了商调函。单位领导以我是重点培养对象为由,婉言谢绝了。时间不久,我就被提拔为中层干部,那一年我29岁,也是大型国企里最为年轻的中层干部。调动一事以遗憾收场。但在那之后,我隔一段时间就能收到先生寄来的《山东外事》杂志。
三年后,由于工作、事业、家庭等诸多因素,导致我陷入了人生低谷。这时,我想起了宜人先生。此时宜人先生已经搬家到千佛山西路的省外办宿舍。由于电话还不普及,我与就他有了书信来往,信中向他倾诉了我这几年的变化,以及心中的憋屈、困惑,甚至愤懑。他接到我的信后,对我的境况表示理解,为鼓起我工作生活的勇气,还摘录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在这之后,他还给我写了好几封信,鼓励我永远不放弃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不仅如此,还热心的告诉我:“如果调换一下工作可以改变心情,可想办法帮你解决。”三年前没调动成功的事情一点也没有动摇他对我的热情,我回信表示了感谢,并请他再帮忙调动。于是,他托他的好朋友把我推荐到省里新筹建的一个事业单位,并又一次派工作人员前来商调。结果,又被单位以其他理由拒绝了。宜人先生十分焦急,他说:“两次不放人,第一次能够理解,第二次令人匪夷所思,怎么能这样呢!这不是耽误一个人的前途吗?”
着急也罢,惋惜也好,在那个僵化体制下,个人的一切都由组织说了算,没有档案一切都无从谈起。
后来,虽然自己在新闻宣传、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了点滴收获,但是与先生相比就是小草之于森林,水滴之于大海,砂砾之于高山。我何德何能让先生如此眷顾,以至于两次调动两次被拒,仍旧对我不离不弃?
先生对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十分欣慰,不然他不会把我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剪报和他写的推荐信一并放在领导的案头,并督促调动的每一个环节;先生是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上心,不然他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开后门当兵,而是在我人生处于低谷时仍然启动调动程序,对我不离不弃。这份古道热肠,若非亲人谁与能比?
囿于我的愚钝,囿于我的要面子,也囿于家中亲人生病去世及其他因素,我这些年与先生的联系逐渐减少,以至于他生病去世我都没能在他跟前尽孝于一二,这让我愧恨万分。内心深处对先生的那份情感,夹杂着眷恋、崇拜、感恩和深深地愧疚。
宜人先生的提携让我不敢懈怠,宜人先生的关爱让我把他引为精神上的“义父”。四十六年过去了,他的铿锵话语言犹在耳,我既没有成为他期待的“龙”,更没有成为他鄙视的“虫”。我是一头老黄牛,在我喜爱的领域深耕,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着。在我行进的路上,仿佛总能看到先生温情的目光将我注视,那目光如沐春风!仿佛总能听到先生那渐行渐近的足音伴我左右,那足音令我勇毅!仿佛总能感到在这熙来攘往的世界上,先生的善良是一团火,那火焰炬照一生!
宜人先生——我永远的忘年之交!
作者简介:臧景亮,山东济南人。钟情于文字,醉心于创作。曾在国企长期从事宣传及企业文化工作。少量文学作品散见于各媒体。
壹点号风清云淡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