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洛阳-南阳-襄阳为主体的洛阳盆地-南襄盆地位于河南省西部,湖北省北部,好似一颗心脏的心房和心室,驭江带河,处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
洛阳盆地-南襄盆地位置他的西北是晋陕盆地带(下图橙线-秦晋),像中华背脊上的一条主动脉穿行而过,通达蒙古和大西北,护佑着中原的平安;从这里可通过汉江顺长江东至太平洋,还可方便的南下中三角(下图橙圈-楚地)、珠三角、广西盆地等南方人口密集区,畅行南海;沿黄河向东,更可以俯瞰开阔的华北平原,远眺东北平原。向西南则可入四川盆地,联系着祖国西南的广袤地区。
“三阳之地”区位图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由于该地相连的三个主要城市,襄阳-南阳-洛阳,都带“阳”字,此地也被人们称为“三阳开泰”的吉祥之地。
洛阳盆地与南襄盆地卫星图“三阳之地”位于秦楚之间,是历代为各方势力所争夺的核心地带,曾被誉为“天下之中”,是沟通南、北方的一条捷径。《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评论秦岭以南的南襄盆地:一旦丢失它,就有丢掉半个中国的危险。在战争年代,这里是通道和堡垒。这一点被突破,进攻一方往往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秦岭以北则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其交通便利,西联长安,看护东方,历代常“宅兹中国”以为都城,被誉为“神都”。
三阳地理与人口
面积人口
三阳地区总面积平方公里,略小于重庆市(平方公里)。其中洛阳市平方公里,平顶山市平方公里,南阳市平方公里,襄阳市平方公里。
三阳地区年末常住人口为.7万人,略多于上海市的.4万人,人口密度88.4人每平方公里,基本和重庆市的89.9人每平方公里相当。其中洛阳市.9万人;平顶山市.8万人;南阳市.9万人;襄阳市.1万人。
地形地貌
洛阳盆地
洛阳盆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秦岭余脉所环抱,形如龙口运水吐珠。西部的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出北部黄河南岸较低缓的邙山。熊耳山自西南斜贯中部伸向东北。秦岭余脉伏牛山自西南横贯南部,其延伸出的外方山为东南屏障。
这一系列山脉发源出涧河、洛河、伊河等河流流向东北,汇合为伊洛河,在东部的嵩山北沿流入洛阳的界河黄河。越过黄河更可北望王屋山和太行山,沿黄河上溯,可见著名的小浪底水库,有如山河间的点睛之笔。
洛阳周边地形图北部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巩义市神堤,邙山东头在黄河南岸与洛河的交汇处西南侧,总长度多公里,海拔00米左右,为黄土丘陵地。历代多有帝王名人身葬于此,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秦岭山区
由西部横贯中部的秦岭山区,主要分属洛阳市,平顶山市和南阳地区。西部的崤山以古崤县得名,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南~东北走向,逐渐低缓。分东西两崤,延伸在黄河和洛河间,长千米,海拔~米,为褶皱断块山。熊耳山海拔~米,为伊、洛河分水岭。伏牛山和外方山在中部延伸,东接黄淮平原。伏牛山海拔~米;外方山为伏牛山分支,海拔~0米。秦岭山区最高点为海拔.5米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
老君山云海南襄盆地
南襄盆地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四面环山,中部为开阔平原,分属南阳地区和襄阳市,被称为"南襄盆地"。盆地北部为伏牛山,西部为武当山和荆山山脉北段,东部有桐柏山余脉,南部为大洪山等,地形呈明显的环状和阶梯状特征。
属淮河流域的河流主要有淮河、澧河、澎河;属长江流域的唐、白河和丹江水系纵贯盆地中、西部,南流入汉江;东南部有府河(涢水)。
南襄盆地卫星图三阳地区不在主要地震带上,发生高烈度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主要火山和地震带气候条件
三阳地区一般属于季风型气候,为半湿润向湿润气候过渡,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过渡的区域,四季分明,雨量适中。
洛阳气候(中国天气网)历史文化~看洛阳
“三阳地区”地处中华心脏地带,洛阳更是先秦三代,及汉魏,隋唐时期的古都。沿洛河一字排开的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在此地诞生了华夏原初的文化及艺术形式,思想传统,器物形制等。这里从几个侧面,简单介绍:
洛阳盆地附近考古遗迹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处,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很有可能是黄帝时期的都城。
据光明日报论述,以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崇尚中心和文化包容、重视军权、王权,重视民生,重视农桑,重视人口发展、重视发展生产力、追求社会长治久安,不过分地把创造的社会财富贡献给神灵,而是更多地投入社会再生产。这一模式的主体在后代被主流政治社会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为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
双槐树遗址(河洛古国)功能布局示意图三代余韵
距今年左右,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构建了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洛阳地处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这里发掘的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它和诸多夏代遗存一起见证了夏文化。这里的宫城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开启了此后宫城形制的先河。开始用青铜器宴饮,用两千多片绿松石镶嵌成龙的图腾。
洛阳盆地和嵩山一带地处于疆土中央,号为“天下之中”,得以连接四方。“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西周时期,周王朝定鼎中原,洛阳之地因此而成为“东都”。之后又成为多年东周王朝的都邑。
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并对古代东亚文化圈产生深刻影响。
熔融汉魏
三代之后又有东汉和北魏两个主要朝代定都洛阳,使之成为民族融合的熔炉。这一时期,班超班勇父子经营了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寺庙——白马寺。北魏更是从平城迁都洛阳,实施汉化,是民族融合的典范,巩固了北魏政权。
隋唐运河
在工业革命前的数千年里,水路运输相较于陆路,优势明显:运量大、成本低、损耗小、稳定性高……但天然河川,其航道走向不可能以人类意志为转移,且受地势影响往往走向相似,互相难有勾连。仅靠天然航道,水路运输的效能十分有限。唯有通过开凿运河,将河川联系起来,才能真正释放水路运输的巨大力量。因此,运河对古代社会,尤其是中国这样地域广大的社会来说,可以说是“生命线”。
隋唐大运河主体工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就是隋炀帝杨广所下令修筑的隋唐大运河,沟通的航道总计约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人工运河里程中最长的。作为比较:巴拿马运河全长约81.公里,苏伊士运河约.5公里;大运河在春秋至三国近年间历代修筑的地区性运河的基础上,由隋炀帝指派工程专家宇文恺总负责,勾连贯通,清淤筑坝,历时五年修筑而成。
隋文帝时,沿汉槽渠故道,开凿了从长安经潼关入黄河的广通渠,长约00公里,规模较小;隋炀帝主导修建的是大运河的主体,从地图上看呈“人”字形。以隋都洛阳为“人”字起点(年大业元年隋炀帝由长安迁洛),以通济渠向南连通黄淮,永济渠向北沟通黄河与海河,分别作为“人”字的撇捺,并进一步向南接通邗沟和江南运河,直抵钱塘江畔。
这条旷古烁今的大运河修成,使得自年起,西至长安(今西安)、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的华夏版图核心区域尽入隋王朝掌中。
后世绘制隋炀帝南巡画卷局部自秦汉以来二千余年的帝制王朝史,支持其形成和绵延发展的核心,无外乎四根基柱:郡县制、科举制、长城、大运河。其中科举制保证了阶层间一定的流动性,延缓了阶级矛盾过快累积以致出现不可调和的情形;大运河则是国家大动脉,确保各项资源的高效积聚能力,为应对国家层面任何突发事件提供现实保障。
隋炀帝杨广像巧合的是,树立起这四根基柱的那两位帝王,命运竟是如此相似,他们如流星般在中华历史长夜中划过,却为后世留下了影响千年走向的资产。在中国中古时期,若没有这样一条南北贯通的水路要道,大一统的局面绝不像看起来那般顺理成章。
人文与创造的热土
三阳地区地处中华之中,古往今来都是各类人物和资源的汇聚交流之所,其地也物产丰富,为思想的萌发与传播,技术的革新,人文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洛阳是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大放异彩。
儒道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均诞生于此。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第一部农业科技专著《齐民要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等均著作于此。
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洛阳还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多客家人祖居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祖根文源。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泉州“洛阳桥”土产矿藏~平顶山
三阳地区地下资源储藏丰富。其中北部的洛阳市钼矿储藏量列全国第一位,资料显示,洛钼集团在栾川拥有全球最大的钼矿。钼为一种稀有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石油管道、航空航天和军工等产业。年洛钼集团营业收入达.6亿元。
山区的平顶山市煤、盐、铁储量尤大。含煤面积平方公里,预测煤炭地质储量.亿吨,可采厚度15~21米。煤种较多,煤质良好。含盐面枳平方公里,总储量亿吨,单层厚度达27米,氧化钠品位平均89%。铁矿有工业储量6.6亿吨,占河南全省储量的56,%。郊县经济作物以烟叶最为著名,近10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2亿公斤以上,是全国四大优质烟叶出口基地之一,素有"烟叶王国"之称。煤、盐、烟、水是平顶山的四大优势。
南襄盆地中,南阳地区天然碱、高铝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周边山区盛产药材近千种。年产5~50万公斤的有苍术、桔梗、杜仲、连翘、柴胡、杏仁、山萸肉等。还有猴头、鹿茸、木耳、蘑菇等营养价值较高的山珍。中华猕猴桃被誉为“果中之王”,年产量可达0公斤以上。南部襄阳市境内探明金红石储量居全国首位。
现代农业~看南阳
三阳地区年粮食总产量达.41万吨,其中洛阳市.0万吨,平顶山市.91万吨,南阳71.万吨,襄阳市47.17万吨,人均年粮食产量.5公斤,大幅超越了48.5公斤的年全国平均粮食产量水平。
其中,南阳地区和襄阳市是农业大市,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襄阳市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大芝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肉牛生产基地、秦巴山高香茶种植基地。
南阳的田园其中以南阳牧原集团为代表的现代农业,采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养殖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工业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并逐步迈向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从场址选择、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到生猪饲养全链条的食品安全管理。将大数据分析、预测及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搭建了覆盖饲料加工、生猪育种和生猪销售等产业链的智能化数字平台。小环境精准控制系统、猪群健康管理系统、智能化猪舍报警系统等创新科技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在产品质量控制、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工业制造~看襄阳
三阳地区,特别是洛阳和襄阳,工业基础扎实,科技实力较为突出。“一五”时期全国项重点工程有7项在洛阳建设,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硅光伏及光电等五大优势产业,并有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拥有洛阳石化、中信重工、一拖集团、中铝洛铜、中硅高科、万基控股、伊川电力等众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东风汽车襄阳基地襄阳工业则已形成以东风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工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纺织、电力、食品、烟草、国防工业为支柱,机械、医药、建材、化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区域整合与重构
经济概况
“三阳地区”水、煤、铁、盐等基础资源丰富,人均粮、棉、油产量高,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区域内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位于郑州、武汉、西安、太原、重庆、合肥、长沙、南昌、石家庄、济南等中西部重点城市的正中间,作为中华文化区域的“心脏”地带,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年GDP总量为.9亿元,约相当于排在全国第9位的武汉市水平,人均GDP约6.6万元,与各省比较相当于湖南省和江西省人均水平之间。其中洛阳市GDP为.1亿元;平顶山市GDP为4.2亿元;南阳市GDP为.2亿元;襄阳市GDP为.4亿元。
交通规划
呼南高铁经过“三阳地区”年8月9日,河南省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