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艺术圈的发烧友,用摄影为更多人传

收藏家王珺创办的“光社影像中心”携手玛格南图片社庆祝玛格南成立70周年,在上海举办一系列精彩的活动,让中国摄影爱好者和玛格南大师亲密接触。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了忠实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像纪实,当时知名的新闻摄影师——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乔治·罗杰,大卫·西蒙等人成立了玛格南图片社(MagnumPhotos)。

玛格南取名自大桶的香槟酒名,当时战地记者常在生还之后,喝这种酒与朋友庆祝,让人永远纪念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忠实记录现场而奉献自我的摄影师们。

布列松镜头下年的中国上海

而在20多年前的中国,年,秉承“为己、为兴趣、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摄影艺术团体“光社”在北京成立。

“北京光社”,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业余摄影艺术团体,以社我、员不足三十人的规模,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开拓了艺术摄影的可能性与路线。他们以卓越的创作和理论揭开了艺术摄影发展的帷幕,做出了开拓者应有的贡献——批驳了摄影不是艺术,学习摄影是艺术的低能儿等等陈词论调,论证了摄影可以成为艺术,和如何成为艺术的理论问题。

在刘半农《北京光社年鉴》之《序》的诚恳措辞中写到:“光社是个非职业的摄影热爱者所结合的团体为艺术而艺术。

年,光社部分成员合影。图片来源:网络。

为艺术而艺术——70年后将精神延续

“为艺术而艺术”——“这种谦虚且追随己心的态度,既是当年“北京光社”没有半点功利之心的创立初衷,也是“北京光社”告别历史舞台80年后的今天,由另一位同样对摄影怀有热情的收藏家王珺创办“光社影像中心”的本意。王珺希望借由“光社”这个意义深长、平凡而又非凡的名字,将这份纯粹发扬光大。

收藏家、“光社影像中心”创办人王珺。

王珺在年初接触当代艺术,收藏当代艺术作品并陆续参与一些艺术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在成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赞助理事后,更多地支持非营利艺术组织及相关项目。身为摄影发烧友的他,对于摄影的态度随着浸淫艺术圈的时间渐长而愈发严肃。年4月,他也在UCCA举办个展“在路上那点事儿:王珺摄影展”。

王珺摄影作品,图片来源:UCCA

玛格南在中国——为更多人传递艺术精神

年,是玛格南图片社创立70周年的重要年份。在年9月9日至9月12日,光社携手玛格南图片社,在复星艺术中心、池社以及西岸公共开放空间以纪录片放映、讲座论坛、玛格南70周年庆典晚宴、玛格南大师班授课等一系列活动,将玛格南图片社带入中国民众的视野,也为光社影像中心北京新空间的10月新展预热。

《玛格南图片社70周年:起源与未来》放映及论坛现场。

作为系列活动之一,复星艺术中心放映由著名学者MarcoBischof执导的玛格南图片社及摄影师纪录片《玛格南图片社70周年:起源与未来》(MagnumPhotosat70:TheOriginsandtheFuture)。同时,MarcoBischof与三名玛格南摄影师CarolynDrake、RaghuRai、MattStuart一起进行论坛讲座。

《玛格南图片社70周年:起源与未来》放映及论坛现场。

作为玛格南摄影师、著名新闻摄影师WernerBischof的儿子,纪录片的导演MarcoBischof对玛格南图片社有着极其强烈的感情。他说:

“我实际上是在玛格南图片社吃百家饭长大的,我的父亲也是一位玛格南摄影师,但是很不幸他在38岁的时候便英年早逝。父亲的离世这对于图片社来说是一段辛酸的历程,对于我的家庭也是一个不幸的遭遇。我的童年主要是在玛格南图片社的巴黎分社度过的,据说我的婴儿床便长期放在办公室里。很多的摄影师叔叔阿姨们对我的成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说我们图片社是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而且接纳了五湖四海各大洲的摄影师共同作为家庭成员,是非常具有凝聚力的。”

“而我后来走上了专业制片人的道路,我非常喜欢拍纪录片,17年前我跟一些朋友一起创办了玛格南时代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主要是赞助对玛格南的工作人员和摄影师进行一些采访,同时关怀一下他们的下一代宝宝和家属。所以玛格南图片社不仅仅是一个图片机构,同时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来到现场的三位摄影师也和到场的媒体和观众分享了他们和玛格南图片社的故事:

卡罗莱·德里克(CarolynDrake),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年成为玛格南摄影师。Carolyn在布朗大学学习期间研究文化与历史,成为摄影师后发展了数个个人纪录项目,她善于混用拼贴手法,其摄影作品充满了当代艺术感。CarolynDrake在她的作品中大胆地尝试拼贴和绘画,这不单单对马格南、更是对新闻摄影的一次挑战,而对观众来说则成为一种新的纪实摄影视觉体验。她的作品,标志了玛格南图片社风格的转向。

CarolynDrake摄影作品,图片来源:MagnumPhotos

在纪录片放映现场,Carolyn说:“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实际上我跟亚洲的渊源已久,我大多数从业的生涯都是跟亚洲打交道,我曾经在伊斯坦布尔住过一段时间,还在中国的西部偏远的地区进行我的创作,呆过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我的摄影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的在发展和进化,我从事的有些项目可能要持续几年之久,我很享受整个摄影拍摄、激发灵感的过程。而在作品的传达方式,我很喜欢把分散的照片合成集,而我个人的风格和重点也在逐步调整,以前我是偏纪实为主的,最近几年也在尝试往艺术方向转型。”

CarolynDrake摄影作品,图片来源:MagnumPhotos

RaghuRai年出生于印度、巴基斯坦边境,被布列松亲自选中成为玛格南摄影师。Raghu以记录黑白印度影像而闻名,其作品拥有最有代表性的玛格南图片社新闻纪实风格。他也被称为“印度的布列松”。

RaghuRai摄影作品,图片来源:MagnumPhotos

在纪录片放映现场,RaghuRai说:“我跟玛格南的渊源始于年,当时我在办我的展览,在开展之前我就发现已经有很多人拿着相机聚集在这里打算拍照了,在人群中我似乎觉得隐约看到了布列松的身影,我感觉像他,但我不敢确信,当我走近的时候,哇真的是他!接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接二连三的发生了。之后他邀请我去他们家吃晚餐,而且专门拜托了几个摄影的专家来关照我,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RaghuRai摄影作品,图片来源:MagnumPhotos

MattStuart年出生于英国,以“街拍大师”著称。年轻时MattStuart曾痴迷于滑板运动,在工作中他也非常善于捕捉街头出现的特殊瞬间,并利用错轴的位置和强烈对比的色调,使原本平淡无奇的画面横生趣味。其作品一反玛格南图片社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概念。

MattStuart摄影作品,图片来源:MagnumPhotos

“我年刚刚加入玛格南图片社,大概20年前,我是一家公司的电话中心接线员,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接电话和听客户的各种抱怨。我非常感谢我的爸爸当时送了我一本关于布列松的书,这本书使我的人生整个境遇发生了度的大转弯。20年前我还在接客户的投诉电话,20年后我坐在这里跟大家做分享,感觉就像做梦一样。”,MattStuart说,“我平时喜欢街拍,过去的20年几乎每一天每一夜,我都在伦敦街拍。我乐于带着好奇心来到街头,寻找色彩和街上的故事。当我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它为我开辟了另一番的新天地。”

MattStuart摄影作品,图片来源:MagnumPhotos

除了讲座外,年9月10日至12日,由光社影像中心与玛格南图片社共同发起与主办的三场以专业性、独特性著称的玛格南大师班,将同期在复星艺术中心、池社与西岸公共开放空间三处艺术机构同时开课。在三场为期三天的大师班中,三位玛格南摄影师CarolynDrake、RaghuRai、MattStuart将分别带领十名学员,进行亲身指导。大师班包括导师讲座、自由摄影、作品点评、组图编辑等多种形式。玛格南图片社希望通过这一大师班的形式,让中国摄影师近距离接触玛格南图片社及摄影师,并以此机会获得技巧和理念的提升。

玛格南大师RaghuRai带领学员在街头学习。

祝玛格南图片社70岁生日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