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海淀·故事第篇文章
新形态新动力系列
人物之三十九
年5月的一天,电视里正播放着一则新闻:由于3岁的女儿患了罕见的疾病“贲门失驰缓症”,无法咀嚼进食,父亲王志华只能将食物嚼烂,再嘴对嘴喂给她。这样的喂食动作,在过去的余天,每天都在上演着,也许还将持续很久很久。这位父亲,也有了一个暖心的名字——“喂食爸爸”。
同一时间的北京,侯宁一家人也看到了新闻。侯宁的母亲提议:不如把我们做的流食辅助器寄给他一个吧?
这个流食辅助器是侯宁和母亲一起设计的,起初是因为父亲做口腔手术后,需要进流食,却因为嘴上没劲而进食困难。母女二人一合计,就发明了这样一个装置,解决了父亲的进食问题。将做好的流食辅助器寄给“喂食爸爸”后,一家人收到了来自对方的感谢短信,说这个小机器解决了他们的大困难。侯宁的母亲泪如雨下,感觉自己的人生很有价值。
一个贴心的发明,一个有故事的装置,然而这只是侯宁发明生活的一角。
作为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副主任、北京国图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侯宁繁忙的工作之余,发明是爱好,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像母亲常说的,“发明不是发明家的专利,而是一切热爱生活者的副产品。”
1
年,侯宁从北师大数学系硕士毕业,来到国家图书馆工作,先后在报刊部、外文采编部工作,后来又在馆办秘书科、督办等岗位任职;年,侯宁正式进入国图艺术中心担任总经理。
这样的工作经历,听起来和发明创造毫无关系,但她却总能用自己的巧思跨过生活的重重阻碍。
第一次对发明产生意识,是在年非典时期。
放假在家的侯宁和父亲在新闻上看到,许多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被感染。痛心的同时,他们也在想,既然多少层口罩都不能解决本质问题,那么为什么不设计一个防护更全面的防护用具呢?
说干就干,她根据自己的想法手绘了一个医护人员专用防护用具,通过传真发给了当时的防非典指挥部。
对侯宁来说,她从没想过会得到什么回应,可没想到,防非典指挥部收到传真后,特意打电话来表示感谢,说:这个思路特别好!
后来,认识了专利局的朋友,侯宁终于后知后觉的对申请发明专利一事有了概念。参加工作后,她一次性申请了七个专利,因为不会写申请材料,第一次申请“全军覆没”。可能是侯宁的执着让负责审核专利的老师印象深刻,老师一个电话打过来,上来就问:“你学什么的?学过工程吗?”
侯宁说,我学的数学。
老师很不客气:“你看看你写的是什么,完全就不能用!”说了几句,语气又软了下来,“你过来,我指导你写吧。”
接受过大神指点,侯宁回来就开始研究样本文件,这次,七个专利申请全部通过。自此,侯宁开始正式走上一个“草根发明家”之路。
2
侯宁的发明,是“有背景的天马行空”,每一个发明背后都有故事。
某年南方大旱,水资源短缺,侯宁就和家人设计了中水回收装置,做了一个样品放在家里,边用边改进;
图书馆的藏书经常落灰生螨不好清理,侯宁就设计了在吸头上带滚刷的图书专用吸尘器,试用后效果非常好,滚刷可以刷到藏书里面,除灰效果一级棒;
图书馆的推车上往往放着好几层厚厚的书,一个人推起来十分吃力,侯宁设计了一款图书馆电推车,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操作,如果能够投入使用,想必会节省很大力气。
是的,我们说的是“如果”。事实上,无论侯宁的设想有多么出于实际,手握多少专利,她都面临着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一个发明,往往要面临两大“不易”,一是从原理到实操的不易,二是从样品到产品的不易。
对于侯宁一家只把发明当作爱好的家庭来说,要实现工厂投资方所要求的市场前景调研和方案撰写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巧思沉寂。
就像流食辅助器,作为发明协会的一个重要项目,侯宁经常带着样品去参展,每次都有人说要买。家里有老人的需要、唇腭裂儿童也需要,对于嘴上没有吸力的人,一个流食辅助器或许就意味着有了安全进食的保障。然而毕竟没有投入生产,手头的样品,当然是不能卖的。于是侯宁和母亲找了朋友,手工做了几十个样品,全都送给了需要的人。
但是发明成果转换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某一年,有个小孩掉进深井,救援行动持续了好几天。
侯宁的父亲老家在农村,所以她对农村的情况也略知一二:农村经常有旱井,井里其实没有水,但由于井的口径小又很深,一旦孩子掉进去就会导致救援困难。为了不伤到孩子又方便救人,侯宁想了很久,设计了一个深井救援器。
不同于其他救援工具,它是将两个带锁扣的钢索放下去,在孩子下方自动扣上,从而将孩子托起来的一种救生装置,可以说是为小口径的旱井“量身定制”的。
侯宁考察对比了各种制作救援器的材料,选出了最合适的,打算做一个样品出来。“我想做一个送给消防队,以后再遇见这种救援情况,好歹能试一试。如果救援已经持续了几天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也许它就能救一条命。”
这项发明,让侯宁获得了北京发明创新大赛的“巾帼发明创新奖”。她说,确实需要的人,会知道一个发明的价值。
有多少懂得价值的人,在等着一份希望呢?
3
都说家学自有传承,侯宁的发明家之梦,是由父亲一手点亮的。
用侯宁的话来说,父亲属于“好奇宝宝”,什么都喜欢看,什么都喜欢研究,知识储备也十分丰富。
侯宁的父亲侯占山于年转业到沈阳市铁西区文体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已经30余年了。他从年开始参与铁西区首个博物馆——铸造博物馆的策划和建设,年全程参与中国工业博物馆的筹建。
侯宁说,中国工业博物馆里面就有很多父亲发明的东西,比如博物馆里的弹簧凳,既有工业元素,坐起来又舒适有趣,也算是一大特色;侯老先生还发明了超长重物搬运车,专门解决体育馆里揭地胶又重又不方便的问题。至今,他的职务发明还在被单位使用着。
侯宁说,但凡有什么想法,自家老爸第一句一定是“你这个想法不错,可以试试。”侯老先生仿佛一个行动的发明“种草机”,三百六十度无死角鼓励周围的人进行创新设计,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大小问题。亲朋好友开始搞发明了,同一单位的小朋友也开始搞发明了,当然,受影响最深的,还得是家人。
除了奋斗在发明一线的侯宁,侯妈妈也喜欢发明些和生活相关的小设施,比如利用厨房余热的热水器、用方便筷子做的足底按摩器,她俨然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家大佬;还有侯宁的丈夫,这位与侯宁同出数学系的高材生,在结婚前与发明毫无关联,婚后受家庭氛围影响,在全家的35项专利中,也占有了五分之一壁“江山”。
前年,在北京市一个专门解决居民生活问题的方案征集活动中,全家齐上阵,一人报了一项方案,侯宁与丈夫同时选择了防盗窗改进,最终,夫妻PK以侯宁胜出告终。这个红外线防盗窗改进的方案由于可操作性强,被海淀区首个科技公民创新创意大赛评为三个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之一,整个家庭也被该大赛评为唯一“发明创新家庭”。
可能是拜这种“家学渊源”所赐,侯宁从小就知道各种生活小窍门,袋装的牛奶干挤挤不出来这难道是问题吗?必然不是,小侯宁在袋子后面剪个口,牛奶流的一滴不剩;墙里的鞋柜是近年才出现的吗?当然也不是,侯宁家20年前就在老家的房子弄了一个。
要说怎么这么巧,生活中的窍门偏偏都被一家掌握了?侯爸爸自有妙招:家里时常挂着个本子,每个人想到什么要解决的问题,就拿起笔记上去,不一定马上就有思路,但全家人没事就会去翻翻本子,开启头脑风暴,看看能不能解决一两个。
侯宁对这个本子有诸多回忆,其中最经典的一次,是有一天母亲做了个梦,梦里想到一个问题,早上起来和父亲说完,就记在了本上,还在后面标了一个“梦”字。
本子上记录了余条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百八十个,其中作为专利汇报的有六七十,审批完毕的有35个。也许是因为习惯于这种自己hold住一切的思维模式,侯宁遇事总能生出一种“没有什么能难倒自己”的信念。“我爸总说,这眼睛能看到的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决。量子分子搞不清楚,结构上的问题总是有方案的。”
“发明就像汉字的笔画,通过不同的组合就成了不同的汉字。”
4
侯宁的父母曾经获得首届全国“最美家庭”,也是九三大阅兵时辽宁省唯一一个被邀请来天安门观看的家庭。父亲是优秀共产党员,母亲是辽宁省、市、区优秀母亲,这样一个家庭,对侯宁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现在的侯宁,面对女儿的教育问题时,也延续了父母的风格。无论多忙,也起码保证天里有95天能与女儿沟通一小时,“我总和女儿说,你今年四岁,妈妈作为妈妈的年龄也才四岁,所以咱们是同龄,要共同学习。”
“最美家庭”美在哪?侯宁觉得,一是和谐,二是爱学习的家风。我们认为,还要加上第三点:心有大爱。就像侯母常说的,有一份热,发两份光。
每个发明都是因为一个故事、一段情、一份爱,而这些浓浓的细心、贴心、爱心也定会包含在每个设计里,带给每一个因为它而获益的人。
就像侯家的家训,十二个字,简单朴实:
品味书香,乐享发明,润泽社会。
朗读者:宸伊
80后狮子座,社群运营、活动策划达人,三年策划组织近百场线下活动。
无折腾,不人生。
让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并进。
心有热爱,一切愿行。
采访、文、编辑、音频剪辑/张悦
朗读者/宸伊
审校/赵迪
部分图片提供/侯宁
更多海淀人物故事
奥运公益使者周晨光:“奥运之家”的“最美”秘籍
海淀区人大代表高峰:育人的思维,负责的作为
派出所所长李迎宾:我,不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