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艺术区佳作书局书画展西川画作被

近期,一场名为“无意于书”的书画展览在位于北京艺术区的佳作书局新店开幕,这场展览也是佳作书局新店内举办的第一场展览。有趣的是,作为一家艺术书店,这场展览中只有少量的画作,其余的几乎都是书法作品。

记者袁新雨

书店里的“双非”书画展

宋苏轼有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近期,一场名为“无意于书”的书画展览在位于北京艺术区的佳作书局新店开幕,这场展览也是佳作书局新店内举办的第一场展览。有趣的是,作为一家艺术书店,这场展览中只有少量的画作,其余的几乎都是书法作品。三位参展的艺术家尹吉男、徐天进和西川也并不是专门进行书法或绘画创作的书家、画家。尹吉男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美术史教授、徐天进是北京大学的考古学教授,西川则是当代著名诗人。

这场非职业艺术家的非专门书画展览的策展人丛涛说,虽然佳作书局是一家很专业的艺术书店,但是他并不想在这里做画展。“如果要做画展,我可以到旁边的画廊去做。在一个书店做展览,要有学术价值,但又要以视觉的形式。如果光展示书籍的话,又跟书店本身没有区别了。”所以,丛涛选择了书法作品为主,辅以几幅画作的形式。

展览现场最初有诗人西川的六张画作,据丛涛说是“西川老师的画最初都是开会中的随笔消遣”,展览开幕当天,画家陈文骥评价西川的画“一看就没有野心”。同样,展览上尹吉男的字多是一些笔记性质的灵感记录,还有一首酒后写就的小诗;徐天进参展的作品则多是他抄录的一些青铜器皿铭文,偶有画作。展览开幕后不久,丛涛又请西川手书了几首诗歌替换画作,其中既有西川自己的作品,也有西川的好友海子的遗作。

这场展览虽然“无意于书”,但留意的是温度。丛涛说,如果现在想做一个鲁迅的展览,可以展出鲁迅的书法作品、手稿信件、藏书、美术设计作品等等。但如果后人给现在的学者做一个展览呢?“你会发现特别悲哀,就是一块硬盘存着他的全部著作,然后就结束了。很难感受到一个学者的才情,一个学者的温度往往留在这些日常的小东西中。”

“小的东西”是什么呢?可能是尹吉男在自己的笔记手稿上不经意的错字或漏字,也可能是他与友人酒后写下的一首诗:“燕园初入夏,落花或伤春。新绿曜天眼,旧影随我身。少陵白日酒,谪仙明月。小院三桌暖,清流醉一群。”一幅仲春初夏夜,几位好友对饮的场景一下就浮现在观众的眼前了。

这种温度还体现在考古学家徐天进的一幅手书作品中,作品中写道:“年,山西天马村遗址晋侯墓地被盗掘,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上海博物馆由香港回购部分,其中晋侯执盨有两组六器,上博藏四器,据发掘所获信息可知,当为一二号所出。”

徐天进画作

西川的画作也是如此。此前西川很少画画,只是小时候去少年宫学过,直到年今日美术馆曾经举办过作家的画展,他才送了几张画过去。这次展览的作品也并非刻意之作,都是把一尺乘两尺的纸对折成一尺乘一尺大小,然后“就用桌子上的墨,往里面放了点水,化开了,就画了这些画”。

西川画作

西川说他自己“平时不怎么画画”,开会无聊的时候会用主办方发的一根小笔“乱画”。西川有时候会预备两张信纸,一张纸预备发言的内容,另一张画点东西。他说:“之前我是随画随扔,有时候边上坐着的人想要,我就送给他了。直到美院的策展人提醒我说,留着吧,也许将来有点用,所以现在开会时候乱画的我也留着。”西川说他画画的时候也没什么想法,上面只有线和点,“别的什么都不画,其实能画树,能画房子,能画人,但是这些画只是笔和墨、线和点,就只是最简单的元素。”

丛涛说,其实“无意于书”的名字最初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书写时心手两忘的状态,即苏轼《论书》中提到的状态;还有一层则是指写字的人在创作时的非职业心态。三位参展艺术家都不是职业书画家,写的、画的也都不是专门的书画内容,但正是这样的方式体现了他们作为学者而区别于职业艺术家的另一面。之后,还有人在观展之后向丛涛分享了“无意于书”的第三层含义:无意于书店。这就要说到“无意于书”的展出场所佳作书局了。

佳作书局的新变化

年,是我进入北京晚报工作的第一年,彼时正值实体书店比较困难的时期。为了搞清楚书店的生存状态,也为了自己能按时提交选题,我决定探访一系列的书店了,并通过与书店的创始人或者店员交流获得一些信息,这才有了年的系列报道“角落·书香”。

佳作书局是我探访的第二家书店,是我的一个活动策划人朋友邀请我来参加佳作书局的75年店庆。我当时很诧异,要知道,很少有这么“高寿”的书店,即便是新华书店、中国书店这样的“老字号”都不一定比佳作书局的历史更长。带着这种好奇,我来到了佳作书局。

通过采访我才知道,原来佳作书局早在年就由避难于上海的犹太人马法伯(MaxFaerber)创立了。经营的书籍以艺术专著,特别是西方学者对于东方艺术的研究成果为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马法伯就带着佳作书局去了美国,与自己的夫人一起经营这家书店。马法伯去世后,其夫人蕾切尔负责经营这家书店。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蕾切尔年事渐高,所以考虑转手书店。当时有两位佳作书局的女顾客罗贝塔·胡博以及琳达·克莱默都想接手这家书店。二人此前虽然都是顾客,但并不相识,为了让这家自己喜欢的书店能够经营下去,俩人决定联手经营,蕾切尔夫人依然留在店中帮忙。

可惜的是,二位女士的经营并不成功,年,二人决定将书店转手。芝加哥古董商人杰弗里接受了佳作书局。年,杰弗里也因为年事渐高想要结束书店的经营,便邀请此前经常在书店大量购买艺术专业书籍的朱帅赴美国挑书。

朱帅先后两次赴美挑书,带回了大量艺术书籍,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萌生了接受这家书店的想法。年,朱帅带着佳作书局的读者名单和品牌以及大量库存从美国返回,并把这个诞生于中国的书店品牌带回了中国。最初,店就开在中央美术学院北门的“小白楼”画材中心里,后来搬到了楼下的小院里。

说实话,对佳作书局的采访是我工作之初较为顺利的一次采访,书店的历史有看头、有味道,店主也愿意讲述这些故事。选题采写之初我并没有想到,年初“角落·书香”选题暂告段落之后,实体书店渐渐回暖。直到现在,很多企业、出版机构开设书店,同时还有很多新的独立书店出现。我曾看过一份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独立书店名单,我采访过的许多书店都在上面。那时我的心里感到一阵宽慰。

前阵子,我通过朋友圈得知朱帅在开了新店,便找了个时间来看展览,同时也想看看佳作书局的新店。

新店空间比原来大了很多,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新添了可以喝咖啡休息的区域,也多了一间不大的展厅,“无意于书”就是在这里展出的。不变的依然是当年那些高高的书架,不过书架上的选品有了些变化——出现一些艺术家的传记,甚至是《谁在收藏中国》这种面向普通艺术爱好者乃至普通读者的读物。之前佳作书局的“专业范”仍然保留,新店一层设有会员区的出入口,有专业书籍需求的读者可以在这里进行挑选。会员区域一直延伸到二层,在这里我看到了《士林典藏》的中文版——两年前第一次去佳作书局的时候正是样书寄到店里那天,如今,这本书正摆在店里销售。另外,二层还有间艺术资料室。汇集了一些研究机构没有公开出版的研究资料,供研究者查阅。

谈及这些新变化,朱帅笑道,别人家的咖啡都是挣钱的,他家的咖啡是赔钱的。但是依然要有这个区域,因为之前在画材中心的时候经常有美术学院的老师来店里挑书,一挑七八个小时,店里都没有个休息的地方。确实,佳作书局的原址不大,别说喝水了,有时人多了转身都有难度。

至于书籍的选品,朱帅则说,很多人看到画廊可能不会、不敢进去,因为艺术是有门槛的。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书店是没有门槛的,又有很多游客,书店在这里可以辐射更多的人。“这里是观众与艺术的一个缓冲地带,一个斜坡。”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