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黛瓦白墙、吴侬软语、才子风流——这是这座城市亘古未变的气质。在近代苏州这座城的变迁史上,有一个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古城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把创新山水园林融入其中,于是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充满现代风的苏州博物馆。这个人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传奇建筑大师贝聿铭。
北京香山饭店、维多利亚港夜景中一枝独秀的香港中银大厦、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卢浮宫前精妙绝伦的玻璃金字塔,这些建筑的设计都出自贝聿铭之手。如果说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是在日本造了一个“桃花源”,那么苏州博物馆则实现了苏式园林传统风格和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表达了贝聿铭对故土的浓浓深情。
放眼苏州城,苏州博物馆只是安静地隐于这座古城的中心。当你在东北街由东向西走到尽头,在同样的白墙灰瓦上半部分,就会露出一个个线条硬朗的直角方顶。这时,你或许能体会到“这是贝先生送给这座城市的礼物”这句话的含义。
在苏州博物馆内,最具特色的是一个大池塘。在这里,“水”“石”“植物”这三个中国古典园林里的基本元素被结合得如此完美。如果说日式园林里的“枯山水”景观让人仰慕,那么贝聿铭打造的“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风格只能说是让人震撼。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不像故宫,以厚重的历史和恢弘的气派吸引人,它只是将线条和色彩做到了极致。三角形、四边形的屋顶,六边形、海棠形的老虎窗,八角形的茶亭,用简明的新意规避了传统苏式民居和博物馆带来的单调和中规中矩的感觉。玻璃屋顶和石制屋面相互映衬,既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视觉造型,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实用功能,使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变幻莫测的光影,于点滴细节处达到了让光线参与设计的目的。
建筑本身是静止的,但如果有了故事,它就变得鲜活了。于苏州博物馆而言,最有意义的莫过于贝聿铭与紫藤的故事:在博物馆旁边的忠王府里,有一个小庭院,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画家在那里种下了一株紫藤,他就是文徵明。贝聿铭在征得园林花匠的同意后,用嫁接的方法将其中一枝移到博物馆内。那一枝紫藤在这里渐渐长大,文徵明的紫藤园也成了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这样的处理很中国化。时至今日,许多苏州人仍然谈论着那个时代的画家和诗人——这是信仰的自信和文化的延续。
苏州博物馆与其所处的环境自然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是贝聿铭留给苏州的一笔宝贵艺术财富。
(四川成都市局)
本文来源:东方烟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