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获国家级荣誉,当家

在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一楼最显眼的位置,这几天新摆上了一块沉甸甸的奖牌——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刚刚捧回这枚奖牌的中心“当家人”王汝刚坦言,这是建团近40年来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激励剧团要更好地为基层老百姓服务。

创排紧跟社会热点

年,上海两大滑稽剧团——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和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合并,正式组建成立了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两年多来,传承中心紧跟社会热点,通过滑稽戏特有的表现形式,积极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滑稽戏。

滑稽戏《头等大事》,是国内首部以垃圾分类为题材的舞台剧,它以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以及一连串发生在街巷里的啼笑皆非的故事,将垃圾分类知识娓娓道来。

去年,王汝刚被授予上海市垃圾分类形象大使。当上“大使”的头一件事,就是对《头等大事》重新加工。王汝刚带领团队走访乡镇、街道、社区,实地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及科学管理办法,搜集素材,加入更多让观众笑过之后记到心里的段子,让剧目更紧贴时事,样式更诙谐、亲民,使“垃圾分类”的理念更生动形象地传递给观众。

大型滑稽剧《天地“粮”心》也是一部紧跟社会热点的大戏。该剧以“光盘行动”为主线,将方言、戏曲唱段、包袱等多种滑稽戏手法融入到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讲诉了饭店老板对“舌尖上的浪费”从视若无睹到高度重视这一转变的过程,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市民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送戏上门走进基层

受到疫情影响,文化演出行业遭遇不小的冲击。但是翻看着剧团年终总结的王汝刚,有理由感到欣慰:去年,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共演出场,“观众不能走进剧场,那我们就送戏上门。”王汝刚告诉记者。

作为国家级非遗“独脚戏”的传承、保护单位,近年来,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通过讲座、小品、脱口秀等形式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日常生活、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均收获了良好的反响。其中,与各区县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举办的“曲艺名家进社区——海派滑稽又一春”讲座,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群众的文艺欣赏水平和文化活动参与度,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不仅如此,中心还走出上海,前往长三角地区表演。每次演出,剧团一般都当天来回,充分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作用。

除了演出,中心还会悉心辅导当地的业余文化队伍。在浙江台州,看过了当地文化馆根据真人真事创排的节目后,中心的演员们会与他们一起“抠戏”,包括表演的形式、舞台的装置、服装的美化等,一一分析琢磨,帮助基层团队提高演出水平。

传承融合创新缺一不可

去年,剧场停摆的那些日子里,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的不少演员纷纷“转战”网络,在抖音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创作了多种节目,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其中,也有68岁的王汝刚的身影。

就在前几天,王汝刚上电视台录制春节节目,与往常不同的是,王汝刚的搭档不再是剧团其他演员,而是一位虚拟主持人,两人一搭一唱毫无违和感。虚拟主持还让王汝刚向大家拜年,王汝刚即兴编了一首打油诗:“一桌年夜饭,都是好小菜,发发压岁钱,闷声发大财。”

多样化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必然,对新生事物,王汝刚从不排斥:“万变不离其宗。一些新型的表演方式相对传统的舞台表演,尽管形式不同,但内核是一样的,那就是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上海提出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王汝刚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融合、创新,三者缺一不可”。

说起创新,很多人至今都对艺术传承中心年的首次公开招聘印象深刻。那次招聘不限籍贯,不限方言,吸引了不少爱好曲艺的年轻人。王汝刚呼吁,要解决滑稽戏后继乏人的问题,就不要让过多的条条框框捆绑年轻人的创造力,“实行一团一策,不拘一格,让更多有表演天赋的年轻人继承滑稽戏,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记者/刘艺

编辑/孙超慧

图片/刘艺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