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歌剧院看演出是什么体验声乐混响效果可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27日报道:上音歌剧院九月份已正式投入运营,开幕首演原创歌剧《贺绿汀》和上海当代艺术周闭幕演出获得不少好评。这座号称有着顶级声学效果的剧院,大家听下来感受如何?

演出当晚来了不少观众

当代艺术周闭幕那晚,淮海中路与汾阳路交界地带格外热闹。新开的上音歌剧院俨然变为上海文化地标之一,来听演出的观众纷纷在门外合影。拾级而上,步入观众厅,印入眼帘的是不同于以往红色座椅,一片蓝色在眼前铺开。宝蓝色座椅仿佛蔚蓝大海,起起伏伏,层层叠叠。抬头是小射灯组成的星光,观众席就这在“大海”与“星空”之间。

仿佛星辰与大海的观众厅

市民周先生第一次来上音歌剧院,他告诉记者:“平时看演出也会去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听歌剧或交响乐,刚进来时觉得座的歌剧厅没想象中大,但是全程听下来又觉得这个大小刚刚好,很适合听歌剧。”

要知道,歌剧主要用人的自然声演唱,没有任何扩声设备,国际上的大歌剧院从来没有用话筒的。但一个人的发声能量有限,歌唱家的声音要穿过百人乐队达到观众,座的观众厅,可以说很适合自然声演唱了。

声学手段你看不见却无处不在

记者并非歌剧专业人士,体验下来觉得椅子很舒服、视野很开阔、声音效果确实也不错。记者坐在一楼的后排,因观众厅呈马蹄形,楼座都略微向舞台倾斜,所以视野开阔,能完整看到舞台,即使坐在后排也不会觉得离舞台太远。且每个座位背后都设置了字幕屏,据说可以提供八种语言切换。

椅子也颇有讲究

而在这间颇为讲究“建筑声学”的观众厅里,隐藏着许多看不见的声学手段。比如椅子,上面裹着软软的海绵垫,这是利用了矿棉吸音的效果,来吸收观众活动产生的噪声。而仔细观察,会发现高层的座椅是高靠背座椅,高靠背的木板上端没有装海绵软垫,这一部分木板对双耳有加强声音响度的功能。

反声板墙体均为双层

连座椅都小有讲究,其它地方更是“武装到牙齿”。观众厅两侧的墙面是菱形穿孔板,这些反声板墙体均为双层,后方和墙体之间有可以升降的可吸声矿棉,每一块、每一组都可以上下联动。矿棉上升,混响时间变短;矿棉下降,混响时间变长,通过场内体积变化,达到不同的混响效果。

天花板可升降

目之所及尽是声学机关,抬头可见的“星空”,其实是可升降的天花板,根据音乐不同也会有调整。升降天花板,是为了改变歌剧厅的体积,以改变声音的混响时间。在这场演出中,女中音丁缨与管弦乐队演出《远去的记忆》,天花板降下来,体积变小,混响时间变短,提高清晰度,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声学手段。

建筑声学真的有用吗?

你以为这些就够了吗?除了观众厅的小细节,整个歌剧院都是“全浮结构”的,这是为了整体隔振,因为这栋建筑深处繁华闹市区,与地铁站又离得很近,噪声源非常之多,因此歌剧院采用了“全浮隔振”和“盒中盒”的形式,免受外界干扰。

上音歌剧院有8层,地下3层、地上5层,拥有1个座的中型歌剧厅和歌剧、管弦乐、合唱、民乐4个排演厅,以及1个专业学术报告厅。

隔振弹簧

据上音歌剧院设计团队介绍,中型歌剧厅设计为悬浮在95组隔振弹簧之上。隔振弹簧将歌剧院部分从下到上侧边与周边结构完全脱开,这样一来,噪声神奇地几乎消失了。4个排演厅也按歌剧厅样式建造,并采用“盒中盒”的结构形式,即外墙中还有内墙,两墙之间设有空腔,增强墙的隔声能力。

中国餐馆声音反射示意图

为何要如此耗费建造一个处处是“高科技”的歌剧院,效果真的那么明显吗?设计团队给记者举个例子,为何中式餐厅给人的印象都比较嘈杂,但是美式速食店就相对安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中式餐厅常使用光滑的石膏板作为天花板均匀而连续地反射声音,而大多数美式速食店则使用了造价不贵的矿棉吸音板,建筑声学就是如此。

管弦乐排演厅

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莫扎特的两部歌剧《魔笛》和《假扮园丁的姑娘》之后将亮相上音歌剧院。除了歌剧演出,这里还将承载交响乐、室内乐、民乐、舞蹈、音乐剧等多种类型的艺术形式。据了解,上音歌剧院全年计划上演五至十部轻歌剧、室内歌剧及民族原创歌剧,同时也会引进具有实验性、创新性的歌剧。

当你在歌剧院欣赏一部歌剧时,可能并没有注意到椅子为什么这样摆放,这面墙为什么长这样,第一排的座位为何比较贵。这背后的决定因素都是声音,对观众而言,看不见的声学,才是最好的处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