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创造性舞蹈简介
创造性舞蹈(CreativeDance),也称为教育性舞蹈。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我潜能开发为前提,达到全人教育的动作教育方式。它鼓励个人的自发性动作探索,不断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与表现力。它重视身体的自我探索过程,同时强调在自身与他人、群体、空间、环境之互动中呈现出各种肢体创意表达。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大量示范风格性舞蹈动作,而是以教具、意象、口语引导等方式,充分挖掘生活日常元素转化为课程主题。从身体实践中发展学习者的创造力。没有好看与否的评价,更没有对与错的标准,鼓励动作者通过自身经验表达内在感受。
“身体是个内存,蕴藏先人的经验与智慧,和那些无法言说的本能。”
——林怀民
创造性舞蹈的教育意义
创造性舞蹈秉承了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自由舞蹈的精神,相信人类的身体能够勇敢表达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这种强调自主管理身体和情感,促进全人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欧美国家的儿童教育中获得重视。现代舞理论之父——鲁道夫拉班认为在舞蹈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独创自己的风格,不必学习或模仿固定的形式;舞蹈可以激发个人内在隐藏的资源,培育和感受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通过这种觉知身心的方式,能够提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感知和沟通能力,能够培养积极的价值观。
创造性舞蹈的教育目的
●透过身体活动的经验与自信,增进身体,感觉,神经与身体动作的自由度。
●养成积极乐观,富有创意的心理品质,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表现能力。●开发思想潜能,扩大思维自由度,建立平衡健康的身心。
★课程学期回顾★
授课年龄:4.5-6岁、男女同班
班级时段:3个班级
周三16:50-18:20,文艺宫
周三18:30-20:00,文艺宫
周日10:10-11:40,文艺宫
创造性舞蹈1期课程设计:
在本学期的创造性舞蹈课程设计中,我们从身体开发、情感认知、生活察觉、学科融合、同伴合作五个模块对学龄前儿童阶段进行一系列身心发展的课程教授。通过故事情境引导与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认识身体不同部位、形态与关系,尝试改变支撑的方式,发现新的移动方式,探索与空间、时间、力量和流动相关的不同动作质感;将放松与觉察融入课堂,连接身心内外,在动作的同时,动脑、动心,发挥创造设计,表达感受。
课程主题回顾:
模块
课程名称
训练意义
身体开发
《彩虹乐园》
《数字九宫格》
《动物王国》
《千奇百怪的脚》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展开动作的联想和创造。例如彩虹颜色、数字辨别、动物形象及特点、交通工具的使用方式、身体部位的功能等。训练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及模仿能力。
情感认知
《嗨、你好》
《一样国与不同国》
《情景再现》
通过对动作轻重、大小、快慢的设计,让学生在动作中感受不同力量对比带来的不同情感,例如轻会带来安静和温柔、重会带来热闹和暴力,从而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动作模式。
生活观察
《水的形状》
《交通工具》
《天气预报》
《垃圾分类》
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例如树叶、天气、交通工具、瓶子及水等,观察他们的形状、特点与功能,发挥主观想象,将其转换为动作素材的积累,从而促进对生活环境的另一个思考角度。
学科融合
《长音和短音》
《彩带飞舞》
《身体演奏家》
《落叶会跳舞》
将肢体作为一种学习媒介,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提升孩子的艺术鉴赏力。例如鼓励孩子通过绘画感知动作的流动;通过音乐感知动律、通过绘本感受动作的情绪与角色等。
同伴合作
《贪吃的小蛇》
通过双人、多人、群体的组合方式,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
★师资团队★
教师队伍全部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中国拉班研究中心。是一支以硕博研究生为主的舞蹈教育研究型团队。曾经主持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基础教育项目的研发和北京市“高参小”身心动作教育课程的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拉班舞谱及动作分析、创造性舞蹈、表达性艺术治疗。
课程顾问:唐怡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教师,中国拉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治疗在读博士;国际拉班动作分析师CMA(在修)。
任课教师:王淼、赵晓岚、宋依纯、黄依土、廖健超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研究生;获得教师资格证、美国LIMS学院拉班动作分析、解剖学与运动学、芭特尼芙基础动作先修课证书、主题舞谱及拉班舞谱证书。
“比起结果我们更注重过程,在‘游戏’式的身体动作探索中,引导孩子独立观察和思考,并鼓励其独创性地表达。也许孩子看似很‘野蛮’地生长,没有春晚式的‘舞台化’表演,但是发自心底的动作是自然愉快的,是身心合一的。通过不同主题和元素的训练,希望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和谐、创意的身心!
——北京师范大学创造性舞蹈团队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