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剧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开门揖客

启用仪式现场。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李春光摄历时逾两年建设的北京人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正式落成。9月2日下午,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启用仪式在人艺正式举行,新剧场开始投入试运营。各方嘉宾、人艺演职人员代表,共同为新剧场开启大幕,见证了北京人艺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凝聚了几代人艺人的梦想和努力,未来将助推北京人艺创作、展示、汇聚更好的舞台作品,更好的服务于首都的文化事业。”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表示。据悉,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系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项目,位于首都剧场东侧,它的建成是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的一次重要拓展。新剧场的投入使用,立意“打造戏剧新地标”。

北京人艺剧场“雁阵”成型五大演出空间各具特色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中外闻名的专业话剧院,始建于年6月,首任院长为著名剧作家曹禺。现任院长任鸣。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专业话剧院,在长达60余年的艺术发展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已形成鲜明的演剧风格,以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的积累,在现实主义与民族化、体验与体现及再现戏剧美学的内涵上,均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创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大厅明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将迎来建院70周年大庆。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落成使用,无疑为这座殿堂级剧院提前送来祝福。回溯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建设历程,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年12月27日,奠基动工;年6月底完成竣工验收,进行内部测试年9月2日投入试运营,上演新排版《日出》。新建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建筑风格简约现代,与其西侧古朴厚重的首都剧场相互呼应,为王府井地区又增添一处重要文化地标。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内设两座专业话剧剧场,分别为1个座的中剧场和1个余座的小剧场。中剧场命名为“曹禺剧场”,藉此向北京人艺首任院长、剧作家曹禺先生致敬,同时也代表人艺代代相传、薪火不息的艺术精神。位于三层的小剧场则沿用曾位于首都剧场南侧的“人艺小剧场”这一名称,意在延续人艺舞台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舞台记忆。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和首都剧场毗邻而居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投入使用后,与北京人艺现有的首都剧场(始建于年,年正式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属的专用演出场所)、人艺实验剧场(年,先锋话剧《绝对信号》在此公演)、菊隐剧场(年,焦菊隐诞辰周年之际开幕)共同构成错落有致的专业剧场“雁阵”,为人艺未来的创作和演出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据悉,首都剧场将进一步强化经典剧场定位,继续为观众奉献经典剧目和保留剧目,曹禺剧场则着重戏剧探索和创新实践,以及国内外高水平戏剧作品的交流展演。实验剧场和人艺小剧场将保持小剧场高地定位,发挥创作引领作用。菊隐剧场则致力于打造戏剧普及的公益平台。五个剧场大小错落、各具特色,北京人艺将以新剧场落成为契机,充分利用舞台优势,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推动国际国内戏剧艺术交流,创造更多元、更丰富、更高端的演出格局,不负观众对北京人艺“戏剧艺术殿堂”的期待。

北京人艺小剧场打造戏剧新地标新空间创造更多新可能在设计上,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在采用古典园林中借景的理念让剧院和周边建筑相融。总体建筑风格遵循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美美与共的原则,融合了首都剧场古典美学(两者外立面颜色协调一致)与周边建筑的艺术特征,彰显了北京人艺传承与创新的艺术理念。院内复原了一座老北京风格的四合院,其功能正在规划中。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及前方的四合院为创造全新的剧场体验,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设计方因地制宜,成功利用有限空间打造出富于变幻的剧场效果。建筑外观以简洁的线条感强化光影层次,进入大厅,一座长60米、高12米、3.2万块玻璃砖砌成的L形玻璃幕墙构成观众厅主视觉,有效拓展了空间感觉和采光效果。动静结合的投影墙,体现了现代感和科技感兼具的设计美学,深木色戏剧墙与剧场外古朴的四合院则呼应了人艺的传统基因。在舞台设计方面,曹禺剧场采用“品”字形舞台,由一块主舞台、两块侧舞台和一块后舞台组成,总面积平米,主舞台面积平米。整个舞台虽与首都剧场的舞台等大,科技含量却高出不少。后舞台包含一个水平式车台和一个隐藏式鼓筒转台,可以同时容纳四个不同的场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场景切换。舞台挑高21米,台口高9米,宽14米,均为专业话剧舞台的标准。舞台深度17米,是首都剧场的3倍有余,暗藏下方的10组车台将为舞台实现“推拉”“升降”“旋转”多个维度的空间变换。主升降台高出舞台可达14.5米,灯景两用杆与专业灯杆共73道,为舞美装置提供丰富的艺术呈现空间。舞台前区使用先进的大螺旋式顶升技术,设置不同的高度,可以根据剧目需求,实现专业乐池、伸出式舞台和扩充观众席三种功能,最大化满足演出需求。

剧场内部采用防火性能一流的现代建筑材料,观众席墙面提取了北京胡同的空间元素,打造出“灰砖”与“木材”错落的设计风格,突显人艺“京味”特征。与此同时,这些凹凸不平、错落有致的“灰砖”与幕天席地、环绕四周的“木材”,又形成了最适合话剧演出的建筑声场,确保观众无论坐在哪个角落,都能够听清舞台上的一念一叹,将艺术家们的一颦一笑尽收眼底。

曹禺剧场就澎湃新闻记者现场观摩比较,与首都剧场的舞台和观众席基本平齐不同,曹禺剧场的观众席整体上要高于面前的舞台,观剧效果有点类似古罗马圆形剧场,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介绍说,“我们在首都剧场演出,基本上是平视观众的。在曹禺剧场(演出),可能就要多少仰视观众。我对演员们说,大家在表演时要自发做出调整,要‘拥抱剧场’,要在潜意识里找到一种感觉:我张开怀抱,刚好能把这个剧场抱住。包括音量的传递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曹禺剧场前的曹禺像。王诤摄位于三层的北京人艺小剧场,沿用原首都剧场南侧人艺小剧场名称,剧场呈黑匣子形态,内部舞台区、观众区可灵活变化调整。艺术家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观众则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沉浸式”欣赏、享受最具创造力的演出,甚至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另据悉,新剧场除满足专业戏剧排练和演出外,还设有展廊、咖啡厅、文创中心、戏剧沙龙、露天休息区和地下停车场等公共空间,将推动北京人艺实现演出、服务和综合功能的重要升级。(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