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海淀·故事第篇文章
北京的红砖美术馆
也算是红出一片天。
它将传统建筑与园林设计
完美统一。
简洁的造园手法,
深邃的月洞门、狭长的窗,
江南浓缩的景致在这里,
光影之中是说不尽的变幻莫测。
12月7日,农历节气大雪这天,海淀·故事在红砖美术馆主办了题为“品建筑独特语言赏艺术光影纵横”的线下分享交流活动。
在海淀·故事之前的线下活动中,我们走进故宫博物院,交流学习了故宫的新媒体发展经验,探索故宫文创的秘密;
我们去到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了解其为平昌冬奥会上北京“8分钟”所做出的贡献;
也前往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以及中央厨房进行参观交流,探究中国微博粉丝量第一的媒体是如何做新闻的。
此次,海淀区部分街镇的宣传工作代表、区内主流新媒体的运营者、海淀区“百姓宣讲团”的宣讲员代表、海淀·故事的嘉宾代表,聚集一堂,通过参观红砖美术馆及其艺术展来探讨如何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讲好海淀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在光影中体验新奇的艺术之旅
红砖美术馆位于朝阳区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是借鉴周边环境,以红砖和青砖为主体建筑材料而建成的园林式美术馆建筑群。
美术馆正在举办一场来自亚洲大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群展,名为“仪礼·兆与易”。在这里,海淀·故事开启了一场有关艺术与现代园林的冬季探秘。
这段旅程始于安尼施·卡普尔的装置《下沉》,在极简的建筑中,人造旋涡发出自然的怒声。
胡晓媛的三频录像装置《伐冰渡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博弈。
刘肇兴的视频装置《廓拉》源自艺术家在女儿去世后的一次情感宣泄之旅,唤起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敬以及精神反思。
《第三版序言-致谢》和《致读者的信》给人带来遥远中东的异域情怀。
在充满韵律美的光影中,这场新奇的艺术之旅结束了。
红砖美术馆除了高品质的艺术展和馆藏之外,和其他美术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配备有当代山水庭院式的园林,并用青色砖瓦将之与展览区和谐统一。
踏上青石铺就的小路,所有嘉宾立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小桥、流水、池塘,阳光直剌剌地将杨柳的枯枝投射在青砖灰瓦之上,每一个区域都像一幅水墨小品。
Winter
Art
走过小桥,跨过石墩,穿过层层叠叠的月亮门,大家感慨着建筑设计的大气、园林植被的巧思、建筑与自然的融洽。曲折巷陌,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在青砖砌就的某个角落。
天寒地冻的冬日并没有影响所有人欣赏艺术的心境。参观之后,各位嘉宾对于未来新媒体宣传工作中的艺术化表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探索宣传工作的艺术化表达
这次红砖美术馆的参观,让所有嘉宾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建筑的魅力,不得不感叹下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交流当中,大家分享了自己对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思考,对宣传工作艺术化表达的想法,也展望了在未来的宣传工作中,结合科技和文化的一些畅想。
分享之始,海淀·故事编辑部负责人分享了海淀·故事四年多来在内容和活动方面的创新实践:以原创“故事”为核心,增加全文朗读;以其他独具特色、主题鲜明的固定栏目为补充,满足了更多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多种形式的线下活动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一环。
在艺术化表达方面,海淀·故事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创建栏目,增加诗歌鉴赏、话剧呈现、中关村组曲赏析等方式,用插画来表现人物故事,用艺术来表达海淀。
年是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海淀·故事创造性地用长卷插画的方式来表达中关村40年的发展故事。
致敬!漫画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一)
现场嘉宾也都积极分享了自己对宣传工作和对艺术的见解。大家各抒己见,期间还有才女吟诗作赋,赢得热烈掌声。
嘉宾分享
7Dec
马连洼街道宣传部部长郝东辉对于政府宣传平台和手段的发展充满了感慨。“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更迭告诉我们,只有转变工作观念,不断创新、发展我们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提高效率,用更加艺术化、吸引人的方式才可以更好地推进宣传工作。”
02
万寿路街道宣传部的黄俐婧分享了自己在运营“幸福万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