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流永传。央视播出《典籍里的中国》 期《尚书》在网络引发收视高潮,关于中国经典文化和精粹文明的话题讨论也在网络成为焦点,同为中国人,共饮华夏文明长河一泓水,同根同宗、基因传承,华夏文明的力量绵延至今,依旧闪烁着无比璀璨的光芒,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得不说,“典籍里的中国”只是华夏文明的一扇小小的窗,将广袤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其中宇宙释放能量般的无穷魅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有什么的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民族与国家,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承载自强不息的勇毅顽强、蕴藏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涵盖协和万邦的融会贯通,方能在吐旧纳新、更迭换代上继承与弘扬。从黄炎传说,到秦皇汉武,再到唐宋元明清,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高深内涵与广博厚重。中华文明如同一颗宝库,任何一个元素、一个阶段,都能泛荡起文明弥足珍贵的涟漪与碧波。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因有薪火相传、一脉相系。从诸子百家,到秦赋汉歌,再到唐诗宋词,又到元曲明清小说,文字在文明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文化的载体总是以多元的形式不断完善和洋溢色彩,如同在华夏文明千年长河淘洗与打磨的五色鹅卵石,标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智慧之韵味。当然,文明是劳动的成果,离开劳动的文明是缺乏支撑的。从玉门关到嘉峪关,从龙门石窟到江南园林,从万里长城到兵马俑,从滕王阁到岳阳楼,甚至是日常的饮食、服饰、车马等等,无不是劳动结晶的沉淀,从竹简刻写,到造纸印刷,文明与科技似乎天然汇通一体。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再到“云时代”、智能时代,文明的脚步蝶变升级,正是“劳动创造——科技变革——文明演绎”的爆炸内循环。
文明在历史更选,文化自信屹立长存,历史的标尺延伸到今天,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改革开放文化,同样深深烙印着华夏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粹与 文化在激浊扬清、去伪存精中得到彰显与诠释。当然,这些先进文化、先锋文明同百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五百多年社会主义史分不开。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拓展了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将释放更具绚烂的光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践行者、携带者、继承者和创造者。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理念,推动中国传统 文化继承和弘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高潮,必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激发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华夏文明弦歌不辗,必定要从党史中寻找密码钥匙,提振文化自信的根源与动能。
《摘编自段官敬《典籍里的中国,让华夏文明弦歌不辍》,川观新闻年2月1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因为吐故纳新、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才有了勇毅顽强、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
B无论是黄炎传说还是秦皇汉武,都彰显了中国经典文化的高深内涵和广博厚重。
C文字是文明中最重要的角色,标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风格和智慧韵味。
D.文明是劳动的成果,我们要用劳动创造推动文明演绎,从而实现新时代的科技变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即点出议题“文化与文明”,然后从文化自信、华夏文明、历史维度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B.文章第三段在论述华夏文明和劳动的关联时,从文字到文化、文明的角度,层层深入,为下文分析人民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做了铺垫。
C.文章阐述文明和历史的辩证关系时,着眼于其对新时代的文化和文明的现代价值,为结尾议论张本。
D文章引议联结,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证明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作此诗;②篱落:篱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从龙阳县衙门前写起,阳光普照,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生活景象祥和。
B.颔联描写了主人带客人到大堤上游览,招致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场景热闹欢欣。
C.颈联中鹧鸪绕着篱笆飞鸣,橘柚在门窗前飘香,动静结合,充满生机。
D.尾联 一句以景结情,写斜阳静静地照着县鼓,一派萧瑟景象,作者意兴阑珊心情黯然。
15.刘禹锡笔下的龙阳县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史记》记载“项羽引兵西屠成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阿房宫赋》里,杜牧的两句话“,”概括反映了这个史实。
(2)《蜀道难》中“,”两句夸张地写出星斗可触、让人惶恐的情形,凸现了蜀道高峻的特点。
(3)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了农家待客的真诚盛情,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新时代的一撇一撩里,“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无论多远,无论多久,都要找到你——公安部“团圆”行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名;有的团圆是一种致敬,骨肉分离,国人恩盈,没有人会忘记你——第八批在韩 烈士遗骸回国,累计名英烈;有的团圆是一种希望,疫情不回家,中秋我在岗,每个人都是家国一分子——福建莆田学院多名师生星夜集结,假期里全员到岗。一些人的分离,换来另一些人的重逢;一群人的舍弃,换来更多人的获得。在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中,折射出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更体现着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佳节是快意人生的“小确幸”,也是的大叙事,中秋时节,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中秋时节话团圆,()这是“月圆情更圆”的涵义,也是“”的真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沧海桑田落叶归根思绪万千天涯若比邻
B.时移世易落叶归根思接千载天涯若比邻
C.沧海桑田魂兮归来思绪万千千里共婵娟
D.时移世易魂兮归来思接千载千里共婵娟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体现着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折射出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B.在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中,体现着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折射出超越“小家”
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C.这些团圆有关的故事,体现着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折射出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D.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折射出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更体现着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
19.下列填入文中两处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的团圆是一种期盼重温个人的情感之余,家的担当、国的责任也不妨审视一下
B.有的团圆是一种执念重温个人的情感之余,家的担当、国的责任也不妨审视一下
C.有的团圆是一种期盼重温个人的情感之余,也不妨审视一下家的担当、国的责任
D.有的团圆是一种执念重温个人的情感之余,也不妨审视一下家的担当、国的责任
(二)语盲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发生病毒性传染病时,科学家们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①。科学家通常会使用DNA比较,来确定动物宿主如何以特定病毒感染人类。从宿主动物到中间宿主动物再到人类的每一次转移,②。突变会导致病毒结构发生变化,例如冠状病毒每次从一个生物传播到另一个生物时,都会形成一种新的突刺。新的突刺可以让冠状病毒感染蝙蝠以外的其他生物。随着新突刺的形成,③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病毒,从蝙蝠到猫再到人类,其DNA的核苷酸排列也不一样。
科学家需要跟踪病毒在所有这些动物之间的传播路径。他们借助谱系图来完成这项工作。但疾病爆发之初,不是只有一个人生病,这使得定位零号病人变得更加困难。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简述定位零号病人困难的原因。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人彭端淑《为学》篇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别易者亦难矣。”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数百年来打动无数人心,给人们启示和思考。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在前行路上,肯定会遇到或“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三门峡市-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答案
1.B.(A.颠倒因果,“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承载自强不息的勇毅顽强、蕴藏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涵盖协和万邦的融会贯通,方能在吐旧纳新、更迭换代上继承与弘扬。”C.“文字在文明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D.“我们要用劳动创造推动文明演绎,从而实现新时代的科技变革”错误,原文表示文明与劳动的关联是“正是‘劳动创造一一科技变革一一文明演绎’的爆炸内循环”。)
2.D(没有对比论证)
3.D(A.“其主体思想内容也各不相同”于文无据,从全文看,无论是诗词歌赋、劳动成果还是科技发展,“共饮华夏文明长河一泓水,同根同宗、基因传承,华夏文明的力量绵延至今”。B.文中表示“有什么的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民族与国家”,并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C.“首要工作是坚定不移地促成文化载体以多元的形式展现”不妥。原文内容为“文化的载体总是以多元的形式不断完善和洋溢色彩”,并非单方面强调性要求。)
4.C(C概括不全。“老国货重出江湖、推陈出新和新锐品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只是对“新国潮”的“新”作出的解释。)
5.B(B曲解文意。原文是“ 要将博大文化、创新科技、强大制造和广袤市场融合在一起,才不会只是一阵潮流,而成为真正引领‘国潮’的品牌。”)
6.(1)保持文化自信,弘扬 传统。追求精神属性,诠释民族经典,彰显文化底蕴。
(2)与时俱进,做好创新。注重品牌延伸,拓展经营领域,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
(3)以质量和口碑赢得长远,用过硬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
(4)将博大文化、创新科技、强大制造和广袤市场融合。、(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7.D.(“由最初的气愤不已到更加尊重,批判了人性的贪婪和冷漠”错误,依据原文“他觉察到她言语里的忧虑”“那天夜里,他的妻子回到卧室时感到气愤不已。然而由于他滴水未进,她也感到大惑不解,问心有愧”“此时,妻子的不满愤恨己消了大半。实际上,他认为她比以前更敬重他了”可知,“由最初的气愤不已到更加尊重”的概括不符合文章的发展脉络,在他妻子身上并没有表现出贪婪和冷漠,而成为“全国的明星”和“更加尊重”的说法只是乔治的主观认为,并不能认定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和妻子的态度。)
8.①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引起人们的共鸣。人往往越是接近死亡,越是留恋人生。在乔治虚弱至极的时候出现与之前消极生活相反的选择,这符合事理发展的自然规律。
②真实自然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性格特点。尽管主人公逃避现实,不愿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不热爱生活,可他却没有面对死亡的勇气。
③深化小说的主题。结尾让我们明白,一个放弃了生活的人,最终会被所有的人放弃。主题深刻,引人深省。
(意思一致或接近,可酌情赋分)
根据题干可知要从内容角度来回答“好处”。本题需先分析小说结尾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即什么结局,再分析这种结局的好处。即“人往往越是接近死亡,越是留恋人生。在乔治虚弱至极的时候出现与之前消极生活相反的选择,这符合事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由此可概括出答案①。从故事的结局看,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性格特点,乔治逃避现实,却没有勇气面对死亡,在 无法挽回的时刻,表现出求生的欲望,根据结尾乔治“我想起床!快扶我起来”的“嘶哑地喊叫”可概括出答案②。从结尾和主题的关系可概括出答案③。
9.①故事情节有趣。故事描写了一个百般赖床的人最终想要起床的故事,情节夸张,描写生动。②故事主人公的“赖床”是一种“微反叛”。这种“微反叛”让我们看到一种对生活存有的普遍态度,没有能力改变而选择向内的自毁,必然会导致可悲的结局。
③故事揭示了深刻严肃的主题。故事让我们看到面对不热爱的生活,逃避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
(表达的意思一致或接近,可酌情赋分)
依本题题干要求,作答时要突出三个要点:有趣、严肃、“微反叛”。从故事情节上看,原文“当他感到严重缺氧时,就在被褥里巧妙地弄出一个通风管,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而又不会透光”“这种欺骗只会让他从他最厌烦的生活中获得顶多一天的喘息而已”““不,我没有生病。他隔着被子说道”,这些情节体现出故事的趣味性,据此可分析概括出答案①。从选材上看,“赖床”违背生活的正向秩序,突出小说体现的“微反叛”,据此可概括出答案②。从主题上看,“逃避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的主题“深刻严肃”,据此可概括出答案③。
10.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入”的宾语是“曲阿”,“劳赐”的对象是“将士”,“发恩布令”的主语是孙策,依此排除AC;“来降者”意即来投降、降服的人,不可断开;“其……者”就是“那些……的人”,不能分开,据此排除CD。)
11.D(此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亚父”指尊敬某人仅次于对待父亲,表示对某人十分尊敬,并没有亲属关系。如《鸿门宴》中,项羽称范增为“亚父”。)
12.C(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原文中孙策日“君言是也”只能表明孙策认可虞翻说的话,并没有答应他不打猎。)
13.(1)袁术说:“有些士兵喜欢反叛,我们应当都痛恨这种人,哪里用得着谢罪啊。(谢什么罪啊,说什么谢罪啊)”从此军中更加畏惧孙策。
(2)虞翻进谏说:您喜欢轻装便服外出,随从人员来不及警戒,官兵们常常对此感到苦恼。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整体理解句意,注意重点文言词语要翻译准确。(1)句,疾:痛恨;谢:谢罪、道歉;句意分3分。(2)句,微行:帝王或高官便服出行;苦:意动用法,感到苦恼;句意分3分。)
14.D(“一派萧瑟景象,作者也意兴阑珊心情黯然”错。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处处鸟鸣犬欢,生活安宁,一派升平景象,诗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5.①景色优美,生机盎然。农家鹧鸪飞鸣,橘柚飘香,充满生机;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
②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主人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热情好客;孩子们前来围观,黄犬也叫个不停来凑热闹。
③政宽事简,人民安乐。首联写县衙环境整洁,百姓们在衙前安然地整修渔具;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吏不扰民,民无讼事,各安其业。
16.(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7.D时移世易:时光推移,世事随之改变。沧海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文段意在引出时代变化,用时移世易恰当。魂兮归来:呼唤或迎接死者的魂魄归来。落叶归根:指离开家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本土,比喻事物有了归宿。魂兮归来,更能表现人民对英烈的敬仰之情。思接千载:思绪能够贯穿到千年前的生活。思绪万千: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文段中意在强调思绪跨度之大,而不是思绪的复杂,当用思接千载。天涯若比邻: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情谊。千里共婵娟: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光。更符合中秋节情景。
18.A原句语病有:①“在……中,折射……,更体现……”主语残缺;②“团圆有关的故事”残缺介词“与”;③“折射出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更体现着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语序不当。B“在……中,体现……,更折射……”造成主语残缺。C“团圆有关的故事”介词“与”残缺。D“折射出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更体现着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语序不当。
19.D下文“无论多远,无论多久,都要找到你”,更能体现“执念”的意思。“期盼”,语意较弱,据此排除A、C两项。“审视一下家的担当、国的责任”,与前文“话团圆”“重温个人情感”有相同的陈述主体,而且都是同样的词组结构,据此排除A、B两项。
20.①寻找原发病例(或寻找零号病人)
②病毒都会发生随机突变
③病毒的核苷酸排列。
(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根据“这使得定位零号病人变得更加困难”可推断出答案①寻找原发病例(或寻找零号病人)。根据“每一次转移”和“突变会导致病毒结构发生变化”可推出答案②病毒都会发生随机突变。根据“其DNA的核苷酸排列也不一样”可推出答案③病毒的核苷酸排列。
21.因为突变会导致病毒结构发生变化,并且疾病爆发之初,不是只有一个人生病,所以定位零号病人就困难。
(每个分句1分,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1分,共5分)
根据题干要求.回答需要针对“定位零号病人的困难的原因”进行概括。据文本可知,“突变会导致病毒结构发生变化”和“疾病爆发之处不是只有一个人生病”,导致了定位零号病人困难,且用因果关系语句进行表述,从而整理出上述答案。
22.写作提示:
彭端淑语要义是,“为”或“不为”,结果截然不同,凡事得做起来。不为,易事也无成;为之,难事也成功。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对彭叔端语,认同是常理,质疑则不易;认同有话可言,质疑难圆其说。认识和感悟贵在有高度有深度,能新能鲜;质疑立异难在言之成理,被人认可。要求“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就得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现实,有真切感受,有动人情味,有感召力量。
参考立意:
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②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③主观努力是成功关键
④人生价值在奋斗中实现
⑤事在人为功不唐捐
⑥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⑦民族复兴伟业靠撸袖加油干实现
孙坚死时,孙策十七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曲阿安葬,自己直接到寿春去见袁术,袁术将孙坚的旧部一千多人还给他。孙策的一名骑士犯了罪,逃到袁术的大营,孙策派人就地将他斩首,完事之后,到袁术处谢罪。袁术说:“有些士兵喜欢反叛,我们应当都痛恨这种人,哪里用得着(不用)谢罪。”从此以后,军中更加畏惧孙策。刘繇与孙策交战失败,逃到丹徒。孙策进入曲阿,慰劳赏赐将士,对百姓施恩惠,发布命令,通告各县:“那些刘繇的亲友、同乡、部下来投降的,一概既往不咎,愿意从军的,免除他家的徭役,不愿意从军的也不勉强。”十天之内,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附,孙策威震江东。孙策的部将吕范对孙策说:“现在将军您的事业日益壮大,但军法纲纪还不完善,我愿暂时担任都督的职务,帮助您整顿军法军纪。”孙策说:“子衡你手下已经统率重兵,在外有战功,怎么能再担任这样的小官,管理军中琐细的事务!”吕范说:“您不要这样认为,这就像乘坐同一艘船渡海,一件事没办稳妥,大家都要受害。”孙策笑着无法回答。吕范出来后,便脱下单衣官服,穿上骑马的戎装,手里拿着鞭子到都督府去处理事务,自称已经担任都督的职务。孙策就授予他都督之职,委托他处理各项事务,从此军中纪律严明,将士和睦,军令得以彻底贯彻。孙策任命张昭为长史,以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对待他,把行政和军政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张昭经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把平定江东的功劳和治理的政绩都归于张昭,孙策听说后,高兴地说:“以前管仲为齐国相国,齐桓公把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功劳也都归功于他,(手下到齐桓公处请示工作,齐桓公说你去问管仲,再有人来,齐桓公还是说你去问管仲)但齐桓公却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现在子布很贤明,我能任用他,他的功名难道不也是我的吗?”孙策任命虞翻为功曹,以朋友的礼节来对待他。孙策喜欢打猎,虞翻劝谏说:“您喜欢轻装便服外出,随从人员来不及警戒,官兵们常常感到苦恼。作为君主,不稳重就没有威严,所以白龙变成鱼,渔夫豫且就能捕获它;白帝子变成白蛇,刘邦就能杀死它。希望您以后稍微注意。”孙策说:“你说得很对。”汉献帝建安五年夏季四月,孙策进攻陈登,大军行到丹徒,须等待运送的粮草。当初,孙策杀了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家奴和门客躲藏在民间,想为许贡报仇。孙策喜欢打猎,他所骑的骏马跑得很快,骑马的随从护卫追不上他,突然遇到许贡的三个门客,他们射中了孙策的面颊,护卫骑兵赶到后,杀死了这三个人。孙策的伤势严重,召集张昭等人说:“现在中原大乱,凭借吴、越的人力,依靠三江的险要,足以坐观成败,希望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孙权。”孙策去世,当时二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