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咪1
位于深圳市望海路号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正陈列着一批从奥地利远道而来的艺术品,据说他们的创造者既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透过这些作品或许还可以窥探到人类的未来世界。
这是由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中央美术学院与设计互联共同主办的为期三个月的大展「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林茨电子艺术节(ArsElectronica)始于年,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科技艺术平台,被业内誉为科技艺术的朝圣地,今年是林茨电子艺术节40周年却也是它首次来到中国、来到深圳。展览不仅囊括了国际科技艺术界众多重量级艺术家的获奖作品,还有不少中国本土科技艺术领域的代表作。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马丁霍齐克
或许观众对于“科技艺术”并不算了解,甚至认知上还存在着些许误解,造成误解的重要来源和当今社会非常盛行的“网红展”不无关系。社交网络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互动展”、“沉浸展”,他们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将美术馆和博物馆变得不再令人过于敬畏,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或许有它的好处,但这些展览在做到视觉和感性层面的强大之余,能否可以输出理性和更有价值的观点而贰让观众意识到艺术家和社会之间的关联。
通过「从林茨到深圳」展,我们看到了林茨这40年来所经历的严肃思考和获得的成果,也感受到了国内艺术家们的敏锐触感和自我警醒意识。但仍然有很多机构企图山寨类似teamlab,但毫无思考的好像只要弄一些光点闪来闪去,用投影铺满四面墙,就会有观众冲上去打卡拍照,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视觉图片的转播,办一些所谓的“网红展”。
此次的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曾在23年前,也就是年作为策展人策划了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在他看来这些展览只是各自打着艺术和科技融合的旗号,这种热潮是对“科技艺术”的消费,它为大众营造出一种错觉,让“科技艺术”变成不再是人类用来反思自己的,而是用来自恋、娱乐的一种方式。
“从这40年来林茨的主题的变化,探讨市场、探讨控制论、探讨知识经济、探讨生命科学,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它非常严肃的在思考整个技术的进步,和对今天的人类的塑造意义。趣味性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反思和思考,这是林茨给我们蛮重要的一个启示。”
邱志杰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一件艺术作品不是直接和个体仅仅产生感性层面上的“我喜欢”、“我可以拍照”就可以了,这样的关系不是艺术家和观众应该去追求的。“我们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