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艺术中心新展开幕寰宇直下,飞入

编者按:

年9月26日-年1月6日,在阿那亚艺术中心,艺术家刘昕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寰宇直下”正式与我们见面。在展览中,她用科技的语言,以艺术的形式,讲述有关太空的故事,表达独具未来感的美学体验。

当人类的生活边界被科技无限拓宽,我们将怎样想象未来?又将如何探索艺术表达上的更多可能性?在秋日的海边,让我们一起在“寰宇直下”个展中,探索不一样的神秘答案。

9月26日,艺术家刘昕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寰宇直下”,于阿那亚艺术中心正式启幕,由曾荣获“HyundaiBluePrize策展人奖”的龙星如策展。

本次展览延续艺术家关于“进入太空”与“太空回收”的创作脉络,结合太空工程技术、生态种植、电影拍摄、表演等多元的创作方法,展出刘昕的9组近期作品,其中还包含艺术家团队基于阿那亚艺术中心特殊的建筑设计创造的全新作品。

刘昕或许是当代艺术家中特别的存在,她生于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专业毕业后,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理工科的学术背景,赋予了她与大部分艺术家迥异的视角和思维模式。

在近年的创作中,刘昕透过表演、器械、装置、科学实验等多种媒介,以机械性的极致美学,探究科技作为艺术语言的韵律。年,刘昕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合作,用火箭将装载着自己一颗智齿的装置作品《脱离》(LivingDistance)送上了外太空。去年,由她牵头负责的《旅者》(Sojourner)项目,也通过SpaceX火箭发射,携全球九组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太空,成为艺术史上革命性的时刻。

人类在不断地探索未知的边界,科技早已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渗透进人们的体验与感知。

对于刘昕来说,科技如同她的另一门母语,艺术是她表达自我的方式,太空则拓宽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通过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作品自会讲述故事,关乎自我,也关乎宇宙。

延续有关宇宙的遐想和思考,在本次展览中,策展人和艺术家试图在展览现场建构三条穿插的线索:一颗由载人航天设备运往空间站、并前往异星的土豆种子,一颗从天而降的虚构“白石”,以及一串串迭宕在地球轨道和地表之间的卫星信号。

它们似乎都在某种运动态势中:设备旋转,土豆发芽,天空中落体轰隆作响。展览中出现的技术物、植物、残骸、土壤、影子、人类,似乎都被一种更不可言说的宏观规则所主宰——不论是否以“宇宙”之名。

这一不可见的宏观能量也勾连起更原始性的联想,在展览的垂直向度上螺旋展开。离地飞行可能是征途也可能是流亡,跌入地心可能是回到地轨。

展览所投影的,只是诸多潜在叙事中的一个版本,它坍缩成一个由一人之躯讲述的具体深空,此处,寰宇直下。

在阿那亚艺术中心,刘昕为本次展览带来了九组作品,通过表演、器械、装置、影像、图片等多种媒介,向我们展现了艺术家对太空的思索与想象。

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她在作品中讲述了多个故事。将个人捕捉到的生命体验,在和广阔宇宙的对话中表达出来。

寰宇旅行的装置、作为人类替身的机械雕塑、地面上追寻卫星信号的小小接收台、在太空驻足后又回归地表的土豆种子、遗落于深山的火箭残骸……

这些神秘、遥远又充满着未来感的物质,蕴含着艺术家对自我、对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寰宇直下,自有回声。

移步上升,降身为人

DriftUpwards,FallDownwards

这是一个舞蹈,也是一个移动的雕塑,整个环境是雕塑,每一个物都在舞蹈。身体是最当下的材料,同时它携带着过往生物衍进的结果,每一步都无法跳过。

在舞蹈中,面对四个身体、一个场域、一段时间,处置体积、重量、身体细部、感官,为身体知觉所拥有的记忆赋形。旅者Sojourner

“旅者”的尺寸是毫米见方,.4毫米高。年,装置搭乘火箭在近地轨道环绕了一共30天。在它的内部,三层独立旋转的伸缩结构模拟着三种重力状态:零重力,月表重力和火星重力。

在引力场里,表皮和内在并无差别,寄居在“旅者”身体内部的土豆种子,同时经受着内部向心加速度和周遭深空的引力。当坐标和信号都消失时,身体所受的力,帮助“旅者”重新校准虚空。着陆器在无名之所降落的同一天,“旅者”重新回到地球。EBIFA与残骸EBIFAandDebris

年,艺术家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合作,用火箭将装载着自己一颗智齿的装置作品《脱离》(LivingDistance)送上了外太空。EBIFA是这一作品的核心部件,一个自主机械生命体,全称EverythingBeautifulisFarAway。

作品承载着艺术家的一颗智齿,像是她本人的替身,玻璃外壳如果是皮肤,那智齿就是携带身份辨识信号的肌体——人类在遥远空间中的移动能力,有关“距离”与“回归”的思考,也在这一过程中被诗意地表达。

抵达宇宙后的装置进入几分钟的失重状态,其内部会吐出两根蜘蛛丝般的磁铁丝线,通过抽丝动作在零重力的空间中自由移动。在完成这场表演后,整个装置同火箭筒一起,在降落伞的辅助缓冲中回到地球。

EBIFA在升空之后的零重力中,如幼体般苏醒、行动、伸展。在这一生命里程中,替身和地面的真身分处两种速度和时空,直到返回地球,EBIFA在大气层中粉身碎骨。在展览中,这一过程以影像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地面站GroundStation

在疫情居家期间,刘昕和先生在家中后院搭了一个自制的接收台,用简易的天线获取气象卫星的信号,用以记录生活中的瞬间,同时将接受到的信息制作成云图。

NOAA-15卫星于年5月13日升空,其原计划任务时长为两年,现在它已运行了二十三年又四个月。卫星拥有一套几十年前编译的系统,只按照预设好的程式做机械性发送的动作,接收的人也仅需架设简易天线,采用老旧的计算机技术,便可以在与现今科技绝缘的情况下破译信号。

这些卫星图像由一根“扫把天线”接收,手持天线的人仿佛对着一颗看不见的行星,尝试聆听它的讯号。这颗仍在服役的卫星用信号填充着大气空间,从南极到北极,周而复始。而在地表等待、收听的彼端人,则在涨落的历史里不断更换。

挖掘未来-妊神星

UnearthingtheFuture-Haumea

年3月,颗多重种型的土豆种子被送到了近地轨道。这些种子在空间站中停留一个月后,回到地表,被种植在家庭后院,在它们的地球同胞旁发芽、生长。原产秘鲁的土豆是现在世界上种植总量排行第五的作物,也是中国航天局选择的首次登月种植的植物之一。在一种叙事里,土豆或许会成为未来太空种植甚至是异星农作物的先驱。而在另一叙事中,拥有四千多个种型的土豆,或许启发着去殖民化的行星未来。

如刘昕所说:“土豆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在阿那亚的现场,艺术家通过首次展出的《挖掘未来-妊神星》(UnearthingtheFuture-Haumea),种植这些从太空归来的土豆种子。

白石TheWhiteStone艺术家团队从贵州的乡镇出发,一路跋涉前往青海,进入不知名的山谷和村落,并深入戈壁滩,寻找自七十年代以来遗落的火箭残骸。历时10天的探险,被制作成题为《白石》(TheWhiteStone)的影像进行呈现。购票方式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