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分南北两处。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传名响堂山石窟。南响堂位于西纸坊村北鼓山南麓,北响堂位于和村东鼓山之腰,两地相距约15千米。
响堂山石窟始建于北齐(~年),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小规模增凿和修茸,尚有石窟16座,多尊雕像,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响堂山石窟雕刻美观大方,雕艺承前启后,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
周总理谈起北响堂石窟的遗存情况时也说:“耳闻其景,向往莫及。”究竟是什么样的“绝景”,能让见多识广的范文澜先生和周总理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响堂山石窟群主要由北响堂山和南响堂山、水峪寺组成。位置偏北的北响堂山拥有皇室资助开凿的最早和最大的三个石窟,而南响堂山由七个较小的石窟所组成。水峪寺,也被称作“小响堂山”,此处由一座内部拥有石刻造像的北齐石窟所组成。
石窟群拥有丰富的佛像,建筑结构,装饰细节以及许多的佛教刻经。这些内容不仅代表了当时多民族社会下的各种宗教思想和文化,而且体现了北齐皇室对佛教给予大力支持的成果。
北响堂山石窟
北洞
北洞也称大佛洞,它是北响堂山最大的一个洞窟,进深、面宽为12米,高达12.5米。石窟中间为一个直通窟顶的方柱,方柱的三面各开凿出一个大佛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龛基上雕刻有中国传统的神王形象。
佛像的雕刻技法也不同于其它石窟。在龙门、云冈等地,佛像的雕刻手法多采用平直刀法,而在北响堂石窟中的佛像雕刻开始使用了圆刀技法,佛像、菩萨、弟子等造像趋于圆润而生动。
石窟入口处用石块重修过,入口上方是三个为洞窟引入阳光的明窗,入口顶部还有类似覆钵顶的痕迹。洞窟内部设有大型的方形中心柱,柱上雕刻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大佛,每尊佛两侧立有胁侍菩萨。
围绕中心柱四周的石壁上和中心柱顶部刻有许多体型稍小的佛、菩萨和其他神祗,其中包括飞天和鬼神,这些形象都以高浮雕的形式展现得栩栩如生。石刻的造型工艺十分精妙,人物造像、光背火焰、以及由莲花、摩尼宝珠和装饰图案所围绕的覆钵顶塔形龛,无不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术水平。
中洞
中洞也称释迦洞,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洞窟,洞窟为四柱三开间。窟门的雕刻极具华丽,变形为装饰图案的龙体从窟门两侧盘旋上升,至门顶端龙首昂扬,二龙相望。
单层的覆钵塔结构是响堂山石窟所见到的比较独特的形象,这种结构也出现在北洞之中的佛龛上,柱廊檐下有身着铠甲的力士护法,门两侧的石柱由巨大的狮子承托。入口过道相对伫立着两尊高大的菩萨,人们要在她们目光的注视下步入石窟。
刻经洞
刻经洞位于石窟寺院最南端的,其开凿的时间大概在北齐天统年间(年左右)。洞窟外形明显流露出受印度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呈现出覆钵式塔的造型,而这种造型在早期佛教中是为了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特意创造出来的,传到中国便成为一些高僧大德圆寂后的神圣象征。下图来源于响堂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