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代小佩
1月7日,记者来到北京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这里展出的是未来论坛与锡纯基金会联合出品的“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其中有近10件是由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参与的科学家有潘建伟、王贻芳、薛其坤、马大为等。
艺术家刘可和科学家王贻芳合作的作品名为《黑洞:我心旋涡》。作品是金属方格地板上一个敞开的椭圆形洞口,灵感来自于画家马列维奇及其对“空洞”概念的理解。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作品被来来往往的人踩在脚下。
02:18科技日报记者打卡科学家艺术作品。视频制作:周维海代小佩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顾振清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解释:“这个洞可以带观众进入到不同于物质空间的另一个抽象的高维空间中;但同时,这个洞又是可以踩踏的,是物质性的。”
顾振清认为,《黑洞:我心旋涡》具有当代艺术的典型特征。当代艺术不再是殿堂式的、带有光晕的艺术,而是走下神坛,更有亲切感,进入到人的日常经验中。所以,当大家可以随意踩踏上去的时候,作品跟艺术的距离就拉近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的接受者,甚至成为艺术家。
“当艺术变成日常的必需品,不再高高在上,艺术就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疗愈的载体、装饰背景或美育途径。我们的记忆和生活的意义都可能借助艺术被唤醒。艺术,离我们非常近,就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顾振清说。
“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科技日报记者周维海摄
“薛定谔的猫”应该是科学界最有名的“宠物”,它的死与活至今还在叠加状态中,难以确定。唯一确定的是,它永远在“黑箱子”里。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艺术家李晖和科学家潘建伟合作的《薛定谔的魔盒》。作品是由一块块黑色海绵组成“黑箱子”,黑箱子合上后,里面变得黑暗、寂静,其中的物体无法再被观察。
顾振清很中意这个作品,他说:“其他作品都是诉诸于你的视觉和感知,而《薛定谔的魔盒》不让你观测,甚至阻断并剥离你的感知。如果不进入装置中,你感受不到这个艺术品的奇妙。”
“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科技日报记者周维海摄
艺术家王度在参观了科学家薛其坤的实验室后,二人一起创作了艺术作品《X.phyV→x.ow=eEv=0UNW.实验室》。这组银色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未来感。
顾振清解释,作品名字是一组虚拟的类物理公式。公式里的符号是不同词的缩写,在艺术家眼中,这组无法演算的公式,可以理解为认知物质世界的抽象概念。正是这些概念,标识着科学家的野心与梦想,探索与解密,力量和成就。
谈及让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初衷,顾振清应用了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一句话:科学与艺术总是在山脚分手,又在山顶重逢。
“科学和艺术可以互相激发。科学家的思维很严谨,按照规律认识和发现世界,但是艺术家破坏规则,充满出格的想法。艺术家和科学家相遇,能让彼此激发,走出规训,获得舒适区以外的认知。”顾振清说。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张帆是喜欢艺术的科学家。在他看来,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被看作是科学和艺术合作的基础。顾振清说:“物理世界已经充满了人的痕迹,没有一块地方不被人解释过、不被意义所充满。做知识的搬运工没有意义,我们必须面对未知的领域。”
通过“走出人类世”的系列作品,顾振清呼吁,不要再执着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的观点,而要学会跟环境、跟世界、跟万物和平共处。“人类存在不是为了攫取无尽的资源来不断满足自己,人类与生物圈可以共生共存。文明永续才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在展览中,有些作品就像没有完成一样,等着人们去填空。“艺术很可能是一个过程中的作品,随着人类知识生产不断升级,呈现出新的解释和样貌。”顾振清说。
顾振清还告诉记者,他在与一些科学家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科学家参与艺术创作的热情很高。“我想,科学家在童年除了科学梦,还有一个艺术梦。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曾被人认为具有艺术性,并影响人类的艺术创新一样,科学家加入艺术家队伍,将为当代艺术注入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宇
审核:王小龙
终审: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