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小编已经好久没有和大家聊聊有关书圣王羲之的事情了,虽然以前也聊过不少了吧。在之前我们主要把侧重点放在王羲之本人身上,要么是欣赏和分析他的某一代表作,要么是讲一些他的传奇经历。而今天我们要来讲讲他的家族琅琊王氏,这是一个在当时被称为头号门阀士族的家族,而且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发现他们家在书法上简直是有着开挂的基因。
门阀士族是由官僚士大夫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在门阀士族势力最大的魏晋时代,就连皇室都对他们十分忌惮,他们几乎把持着整个国家和朝政。而在这些家族之中,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无疑是最有代表性、也最有戏剧性色彩的。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一个家族要是出了一个高官便是相当厉害的了,而王家最显赫的时候甚至做到了“王与马,共天下”,家里出了多位宰相、皇后、驸马,而且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更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王羲之的家人吧!
首先,我们先来讲讲这位堂伯王导。他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的堂兄,王家正是在他的经营下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家族的。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不过那时候的王家还在北方。王导与琅琊王也就是后来的晋元帝司马睿是多年好友,王导知道天下的形势已经大乱,于是决定全心全意辅佐这位好友,帮他分析形势、出谋划策。最终,在王导的辅佐下,东晋政权得以建立。
东晋建立后,王导始终担任要职,与其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有的时候,类似王导这种功劳过高的开国功臣,反而会招来皇帝的猜疑或是因得意忘形而落得悲惨的下场。而王导却做到了历经三个皇帝,和兄长王敦叛乱事件,依然位极人臣,不受丝毫影响。这除了他与司马睿之间的关系外,还在于他始终将整个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善于体察人情、调节各方矛盾。从各种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到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个皇帝对他都非常好。甚至在他六十四岁离世后,葬礼都是按照皇帝葬礼的规格办的。
当然,作为一个王家人,擅长书法当然也是必须的。虽然肯定是不如堂侄王羲之,但是王导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王导十分热爱书法,当初他陪着晋元帝东迁的时候,就将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并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王导书法以行草为最佳,在当时受到很高的评价,代表作有《省示帖》和《改朔帖》等。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王羲之的父亲王旷。虽然与堂兄王导一家相比,王羲之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要弱很多了。王旷曾任丹阳太守、淮南太守、淮南内史,并因卷入政治斗争而成为牺牲品,早早离开人世。但是他在王羲之的书法道路上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这位书圣的启蒙老师。
然后就是王羲之的孩子们了,王羲之和妻子郗璿(王导好友太尉郗鉴之女)育有七子一女。与王家一样,郗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夫妻两人对孩子们的书法教育自然也是格外重视。而在这八个孩子之中,最有成就的当然就是第七子(最小)王献之了。不过,小编认为这不能说明王羲之故意偏向这个孩子,而是王献之天赋最高而且愿意在书法上多下功夫。
其实,小编认为这真的很厉害了,父子两人都是书法史上最顶尖的书法家。能做到的恐怕只有他们家了吧?王献之先是娶表姐郗道茂,后来又因新安公主执意要与他结婚,屡辞不得,不得已与郗道茂离婚。而他当初为了抗婚用艾草烧自己双脚的方法自残(很显然没用),也留下了后遗症,导致他年仅四十三岁便离开了人世。他与新安公主之女王神爱在隆安元年被立为皇后。
最后,我们来说说《伯远帖》的作者王珣,他是丞相王导的孙子。他是除王羲之、王献之外,书法成就最高的。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唯一存世的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写完这篇文章,小编最大的感悟是:艺术的魅力才是永恒的。当年的王氏家族是何等的风光,但现在人们更多记住的还是《兰亭序》。被后人讨论最多的王家人也不是位极人臣的三朝丞相王导,而是“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