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不停步,劳动最光荣。五一前夕,唐山文促会文学专委会以诗文形式开展了《歌颂劳动者,抒发爱国情》文学作品专题创作活动。
活动中,广大会员用手中的笔创作出诗歌,楹联、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多篇。热情赞美了祖国各行业劳动者的开拓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讴歌了工人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此次活动充分表现出文学专委会会员的专长、情怀和才艺。对今后的学习创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罗景萍)
古体诗
抗疫中的快递小哥(新韵)
文/罗景萍
热情载上欲乘风,不再心中怨谫庸。
火线精裁千万道,需求塞满一程程。
致敬喀刺昆仑戍边英雄团(新韵)
文/罗景萍
血肉之躯铸界碑,怒逼敌寇乱成堆。
丹心就是铜墙壁,映照昆仑万丈辉。
作者简介:罗景萍,退休前系企业党务工作干部。热爱诗书画艺术,现为唐山文促会文学专委会副秘书长,美术、书法专委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五一劳动节赞利剑刑警(新韵)
文/吉瑞龙
五月花开遍地红,长年破案显神通。
烟波浩渺拨云日,马迹微痕探觅踪。
赤胆忠心流血汗,高歌利剑扫顽凶。
时常胜利掩疲惫,有梦家人露笑容。
作者简介:吉瑞龙,笔名开心老吉,河北省唐山市人。中国诗歌网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唐山文促会会员。从事宣传报道和文秘工作二十余年,诗词、纪实文学、通讯等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等发表作品千余件,曾获第二届“复兴杯”诗词创作大赛一等奖,第八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楹联
高新华撰联
一、
百花竞放新貌凤城披锦绣
五月欢歌雄姿燕岭著风流
二、
九州日丽中华崛起寰球刮目
五月歌喧劳动荣光百业创新
作者简介:高新华,退休公务员。务过农,执过教,当过兵,从过政。自幼喜爱书法,工作常以文字,老来闲学诗联。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文促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王天佐撰联
一、
一江涌动携春去
五月欢情报喜来
二、
柳绿田园无限好
禾青原野有余香
作者简介:王天佐(网名上清),现任:唐山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文学专委会副会长。爱好各种文学形式,拙文偶尔见诸各网络平台。
懒与平常争颜色,喜和烟雨看云芳。
董月湄撰联
细雨迎春花事好
新风抚地麦苗香
作者简介:董月湄,诗词爱好者,现为唐山文促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山文促会文学部主任。
一直铭记: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感恩所有遇见。
现代诗
女诗人眼中的祖国
文/梦如雪起
站在春天的又一个黎明
翻开亘古一页的遥望
那个名叫中国的女人
她是所有黑头发黄皮肤孩子的母亲
千万年血脉如花
沿着长江黄河流淌地船歌
穿越潮汐和峰谷
中国啊子子孙孙齐聚在你跳动的心房
百年前的火焰七十余年前的斗争
是你赋予儿女新的身份
用呐喊用赤忱捍卫你金黄的身躯
我们在一起在东方的星空下朝阳里屹立
你看数十年前的春风
铺满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植被的颜色旗帜的鲜红
让凝聚的繁盛与和平之光将世界点亮
绵延热血的儿女装扮锦绣的山河
这就是中国女诗人眼中的祖国
钢铸的手臂春风化雨踏浪千里的四季
是巨龙腾飞永载史册的奇迹
作者简介:柴荣君,河北滦州人,本科学历。医院妇产科任副主任。现为唐山文促会文学专委会副秘书长、唐山文促会编辑部总编室主任、滦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音协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唐山市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作家前线》签约作家。
农民本色
文/安臣明
湛蓝的天空太阳如火,
为了家人的幸福快乐,
我在田野里干活,
辛勤付出才懂得收获。
汗水才会换来甜蜜的果,
我是农民就该有农民本色,
春天的播种,
为了秋天丰收的景色。
夏季的汗水,
像一条小河。
浇灌了田野的稻秧,
我们才有了秋天的收获。
作者简介:安臣明,七零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人。河北省音乐学会会员,普通农民,喜欢诗歌,散文,歌词创作,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原创歌词有《纷飞雪》《月光下的中国》等k歌作品。
散文诗
“五四”感怀(外一首)
文/董秀山
长袍马褂围巾和
高举拳头呐喊的那个年代
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线
不见了街头满地的传单
枪声,也只定格在了历史的空间
一个时代远逝了
但它带不走民族的血脉
只要长江犹在,黄河犹在
就永远奔涌着
龙的精神和捍卫家园的
血潮澎湃
让五星红旗再一次
高扬起大国的威仪吧
让新文化的洗礼再一次
燃点起积淀已久的梦想和激情吧
以对共和国的虔诚
以另一种创造方式
昂然打造华夏盛世龙魂
我们不再需要标语和口号
我们只要行动和创新
以集体的名义,以团队的精神
去洗涤过去的耻辱
去铸造
共和国明天的繁荣和强盛
五月清风舒爽地吹
文/董秀山
好像是世界改变了态度
好像是上苍对人类的眷顾
一阵阵拂面的清风
如期而来
携走了无水的折磨和残酷
风啊,我多想抓住你飘飘衣带
让你在这个城市久驻
让你穿越花园
让你穿越书房
让你穿越每一个发呆角落
在我爬满青苔的心海中立足
歌声已经喑哑了很久
不是嗓子粘连撕裂的苦
琴弦已经松弛了很久
不是操琴人松懈懒惰的怵
我的诗情留在了年轮里
正经受着,那个
使人精神萎靡大汗淋漓的正午
风啊,我现在只想挽着你轻柔
手臂,在燕山脚下
在渤海湾畔
在长城的烽楼
在冀东一个叫作
故园的乡间,款款云游
我不知道我的
诗歌,今天为何突然爆发
我不清楚我蓄满的
诗情,因了你的撩拨骤然溃坝
我只知道
感恩的季节我只想倾诉
……
作者简介:董秀山,河北丰南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理事,唐山市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副主席。80年代初始发作品,已发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近期主攻报告文学写作。
散文
又到一年农忙时
文/葛桂英
夜里,一阵隆隆的雷声把即将入梦的我拽回了现实世界,接着一阵又紧似一阵,闪电也划破了漆黑的夜空。不久,窗外便响起了哗哗的雨声,仿佛浴室里莲蓬头的水肆无忌惮地直泻下来,饥渴的土地正张开了硕大的怀抱,迎接着每一滴甘露的降临,早发的花草树木贪婪的吮吸着丰沛的乳汁。
这一夜的雷声与雨声交织成了欢快的乐章,宣示着要把这春天进行到底,也仿佛刻意提醒沉睡的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谚语,诠释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道理。当满眼的鹅黄染成翠绿,一年一度的春种农忙季节又开始了。
提到春种,我的思绪便飞回到了童年,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对于那段时光总是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二十多年后的我,看到了这淋漓的雨,那段时光便悄悄地闯入我的脑海,渐渐地弥漫了我的整个思绪。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靠土地为生,春种自然是头等大事。每年正月十五一过,家家开始为春种做准备。选种、犁地、沙(shà)粪、送粪等一样不能少。当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人们便开始等待地温上升,等待一场淋漓尽致的透雨,一般就是阳历五月前后,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季农忙时节。
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是很乐意参与其中的,那时学校也放农忙假,我们便可以和大人一起到田里撒欢儿。因为不是家家都有牲口,所以春种的时候都是几家要好的凑到一起,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就上阵,即使是孩子,大人也会给我们找到最合适的活儿,那时种地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需要大量的人员,几家人凑在一起就有一二十人,因此总是热热闹闹的,声势浩大,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首先就是“犁地”,一个人在前边牵着牲口,一个人在后边掌握犁铧(我们称之为豁子),这可是个技术活,所以要选这几家里手艺最好的掌握犁铧(都叫他们为“把豁子的”也叫“掌边的”),他们可以根据地势需要调整犁铧的高度,还可以左右调整犁铧的的耕耘方向,高手犁出来的垄直,间距刚好适合播种的作物种类,待到种完一看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接下来的便是“点(diǎn)种”了,由于地垄较长,所以根据人数多少分为几段,这一类活儿都是妇女们包揽,可能是因为女人比较细心、手巧的缘故,应该算一个技术工种罢。这需要手脚的协调配合,她们将精心挑选的种子,放在小篮子里,然后用长围巾系好,斜跨在肩上,篮子一般放在身体的左侧,左手从篮子把手后面伸入篮子,右手从前方直接伸进篮子取种子,双手轮流作业,以提高效率,用手将种子扔到犁好的沟里,每次撒下的种子,都要紧随着脚步将其踩实。不同的作物,“点种”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花生与玉米的种法就有着很大区别,花生的株间距较小,玉米的株距较大,花生是成簇生长,玉米是单株生长,所以都很是讲究。“点种”还真是我羡慕的活儿,感觉特本事!直到我上小学四五年级,大人们才让我学“点种”,值得骄傲的是我学得蛮快,无论速度还是质量都不逊于大人,甚至比一般的大人还要强些,隔壁的大爷夸我是“万能人”、“机器人”,这让当时的我,甚是受用,颇为得意了许多天。
第三道工序应该叫做“滤粪’,这样的活儿往往是有力气的男劳力来做,用铁锹铲满一粪箕子肥料,沿着点好种的沟,均匀地撒在种子上面,这便是庄稼底肥了,为庄稼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后动力,而且是纯绿色、无污染。
第四道工序技术含量是最低的了,所以总是将这活儿交给我们,那就是“拉磨子”,将一个空粪箕子里放上一两块砖头,然后将粪箕子拴上一根四五米长的粗绳子,另一端做成绳套,然后我们用肩膀拉着绳套沿着撒好肥料的垄沟卖力地跑着,身后的粪箕子带动沟两旁的浮土进入到沟里,将暴露的种子严严实实地覆盖起来,毕竟力气不够,我们总是轮流上阵,玩得也不亦乐乎。
第五道工序一般就交给年龄较大的人,那就是“踩垄”。“踩垄”看似简单,却也考验一个人的耐性。“踩垄”踩得好,种子与土壤接触得好,那么种子更利于吸收水分,也更容易发芽。大人将两只脚分别踩在拉完“磨子”的两个垄上,两只脚均匀地向前移动,下一步要紧紧挨着上一步的脚印,才能将垄踩好,可以说是蠕动了。但是脚步的频率却是极快的,等走到地头的时候,两根垄便踩好了,我们“拉磨子”累了,便偷偷地跟在长辈后面,倒背着双手,开始装模作样的学着“踩垄”,然而踩不一会儿就开始小跑起来,也免不了招来大人的训斥。
做了这么多工序该结束了吧!其实不然,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叫“上盖”,这时就需要一个牲口拉着一个用桑树条编成的大约一米多宽,七八十公分高的“拔了片”,“拔了片”上站着一个人,双手牵着缰绳,一边吆喝,两只脚在“拔了片”上晃动,以保持身体平衡。由于“拉磨子”带出来的棱土,便荡平在地里,远远一看煞是平整。待全部上好盖,于是这片地上的垄也算平整了,这片地才算播种完毕。
“春争日,夏争时”,不要以为种地是件轻松的事,因为好几家子的土地一起种,也几十亩地,人们往往起早贪晚,中午也是匆匆地吃几口饭,便忙着赶到地里,就这样忙得晕头转向的日子,要持续几天才能结束,至此农民才可稍事休息几天,然后再准备下一步的劳作。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我也有十多年没有种地了,现在回老家根本就不需要我再动手,一台机器一切问题全部解决。以前好几十号人一个星期才干完的活儿,一台机器一个人一两天就可以解决了。而现在的农民再也不是光靠几亩地维持生计了,他们更多的是打工挣钱,收拾庄稼反倒成了业余营生。
但是每到这个季节,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过去春种时的热闹场面,而这也只能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不知道若干年之后,人们是否还能知道当时种地的盛况,因此觉得有必要用文字记录下当时的场景,也算是对那段生活的一种念想吧。
作者简介:葛桂英,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滦州市职教中心讲师,唐山市作协会员,滦州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滦河文艺》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