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桥是在侗族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建筑形式。因为在风雨桥的两端,都有一个台基,台的下面有台阶,而且台的下面还有一个小台子,所以人们走在上面就像是踩着鼓一样有节奏地走一样。
这种建筑形式在我国的南方也比较多,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现在风雨桥已经成为了当地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物了。
据说建造风雨桥时工匠们要先把木材运到江边,然后让工匠们坐在木排上从江里运上河去。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木材送到木排上,再用船桨一点地往河对岸划去。这样,风雨桥就建成了。
风雨桥一般分为四层,最上面的一层称为“亭”,主要是用来休息和观景的,然后中间的一排为“廊”,最下面一排是“廊”上面有六个“小楼”。桥上面还有一些柱子做支撑,也有一些供人们休息的亭子。
风雨桥除了供人通行之外还起着保护桥梁、抵御洪水和便于生产生活等作用。所以,风雨桥也被称为“万寿桥”或“平安桥”。因为这种桥建在河流之上,所以当洪水到来时,风雨桥会挡住洪水,起到保护作用。而且,风雨桥上的柱子还可以防止行人滑倒。
风雨桥上建有亭台楼阁、阁楼式的木楼;两侧设有廊屋。风雨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建筑风格,造型美观大方、别致新颖。风雨桥的柱子,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红、白、黑三色大柱,柱间支撑着横梁。
横梁上有六面翘角的飞檐和雕梁画栋,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桥身一般用坚固结实的木材建造而成,分实心和空心两种。空心风雨桥,没有桥栏,仅在桥体两侧各设一座亭子和走廊。
这样精美绝伦又十分实用的桥引起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桥梁建筑师的兴趣,他特地前往我国研究风雨桥,并且试图回国将风雨桥重现在英国,但是面对这样集结了我国千年历史文化结晶的桥梁,他多次尝试还是失败了。
在侗族地区最出名的一座风雨公路桥当属广西融水的三江风雨桥了。这座风雨桥始建于明代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三江侗族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
三江风雨桥主要分布于该县丹江两岸、岩滩水电站库区沿岸以及与平乐县交界的平乐江上,最大跨度为70米,最高桥面宽为7米。据不完全统计,三江侗族风雨桥共有多座,其中木石构风雨桥占90%以上。
风雨桥的造型奇特、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以“四大名模”为代表:第一个是“六柱五踩斗拱”的木石结构风雨桥;第二个是侗族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风雨楼建筑;第三个是有飞檐、吊脚和挑出“女儿墙”的鼓楼;第四个是有民族风格的廊亭和长廊式阁楼。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城三江镇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约8公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里的侗族建筑艺术,尤其是风雨桥的建设,令人叹为观止。侗寨在建筑上分为“干栏式”和“穿斗式”两种类型,这主要是因为侗族地区的建筑风格多为干栏式而得名。其中风雨桥是侗寨民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年到年,三江一带各族人民先后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民族风俗;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了广西侗族地区经济繁荣的中心;到上世纪初,这里还建起了全国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廊桥——“风雨桥”。
如今人们走进三江便可感受到这座木结构廊桥与侗族文化艺术相融合的风采。据统计,三江侗族自治县共有古民居建筑近0座(其中古民居座)。
是广西唯一拥有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仅有两个县同时拥有)、3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地区;也是广西现存的最完整、最典型的明清时期侗族古民居建筑群区。
据说,在风雨桥建成的时候,有一位青年从这里走过都会被风吹倒,所以人们就给这座风雨公路桥起名为“风雨桥”了。
这座风雨公路桥从远处看去是十分壮观的,站在高处看它,就像是一道彩虹一样横卧在河上。人们走上去也特别安全,因为桥下有石级和木级。
走在这样古色古香的风雨桥上,感受着清风拂面,恍惚间好似跨越了千年光阴,看到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播撒汗水,结出一颗颗瑰丽的智慧之果,闪耀铅尘褪尽的华彩光芒,也好似嗅到了文化沉淀的馥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