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繁盛的晚清北京艺术品市场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s://www.cqcb.com/dyh/live/dyh703/2018-09-02/1061520.html

北京艺术品市场在清初恢复以来,经历了清中期的全面发展,至晚清已空前繁盛,并在清末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成为同时期中国乃至东亚最大的艺术品流通中心,一时间享誉海内外。

道光以降,清朝国力日渐衰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过,北京艺术品市场却逆势而兴,成为晚清国内艺术品交易中心,声誉日隆,名扬海内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内府所藏古物珍宝大量流散,流通于北京艺术品市场的藏品数量激增。

晚清北京的艺术品经营区域较清中期进一步扩大,琉璃厂、隆福寺、打磨厂、阜成门内、东华门内、杨梅竹街等均有艺术品商户,其中专业化程度最高、最有影响力的仍为琉璃厂。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艺术品集散地之一,琉璃厂市肆林立,图书充栋,宝玩填街,蜚声海内外。面对琉璃厂的交易盛景,时人曾感叹道:“人至此间,目为之眩。”在当时,琉璃厂的艺术品数量庞大、品类繁多,以至于“每入一店,披览竟日,尚不能尽”。从朝廷名宦到市井百姓,多以“厂肆闲步”为乐。

琉璃厂东街街景

同治、光绪年间,艺术品交易门类更加丰富,以往不被重视的器玩不断流入市场,这成为晚清北京艺术品市场繁荣的首要表现。罗振玉在《雪堂藏古器物目录》中便提道:“······若封泥,若饼金,若三代陶登、陶量,若范金、陶土之梵象,皆前人所未见。而近三十年来,若明器,若珧骨、犀象、雕镂诸器,若殷墟甲骨,若竹木诸器,则又道、咸诸贤所不及见也。”自清末实行“新政”后,铁路、公路等现代建设工程在全国各地陆续推进,不断有古墓、古建筑遗址重见天日,大量文物出土并流入市场,如在陇海铁路汴洛段修造时首次大规模发现的唐三彩陶俑也现身北京市肆。

当然,古代书画、金玉铜瓷等传统藏品在晚清北京艺术品市场中仍旧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琉璃厂店铺所经营的字画“为大宗售品,土地祠、火神庙皆悬挂无余地”。汉唐碑拓、宋明刻帖、元明清书家真迹等亦备受晚清文人士大夫推崇,《宋拓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并二册、《宋拓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册、沈周《游张公洞图》卷等古代名迹均曾于晚清北京市场中流转。

明沈周《游张公洞图卷》(局部)

晚清艺术品市场中交易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是陶器和瓷器。历代名窑瓷器及仿品在整个晚清艺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远超其他器物,其中明清景德镇瓷器,尤其是御窑精品瓷器的市场地位十分突出。晚清文人鉴藏秉承宋、元、明鉴赏传统,最珍重汝、定、官、哥等宋代名窑器物,且“以汝为冠”。自晚明已出现的“贵华贱素”倾向愈加显著,加之受外国藏家偏好的影响,钧窑瓷器异军突起,时有“钧窑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带紫红斑窑变釉瓷的价格不断攀升。

明清官窑陶器和瓷器普遍受到国内外藏家的重视,其中永乐、宣德青花,成化、万历彩绘瓷,康熙素三彩,雍正、乾隆粉彩和珐琅彩等为海外藏家所珍视,被大量购藏,流向国际市场。古陶瓷的供不应求在北京艺术品市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仿古瓷数量因此成倍增长。北京古玩商除去往各地收购外,还利用旧白瓷在北京制作“后加彩”,真假同体,以假乱真。带古文字的古陶器则颇受金石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