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历史的变迁,有些年迈的建筑或已不再坚固,但历史不等同于“老、陈、旧”,它也可以在当下绽放别样生机。南京安居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安居集团”)的匠心守护,让见证过百年春秋交替的一砖一瓦得以保留,将历史的厚重沉淀摇身一变,轻盈地邀请世界文化前来做客。
修旧如旧,与古为新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下称“颐和路”)是住建部、国家文物局于年首批公布的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9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这里是南京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南京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根据南京市年批复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颐和路保护范围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分为13个片区,占地约35公顷。现有处院落,其中处有民国风貌,纳入文物部门保护的各类建筑有处。
年,安居集团和鼓楼区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了南京颐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颐和历保公司”)。安居集团联合同济大学常青院士团队,探索“以用促保、存真续新,保有形续无形、育文化创特色”的新路径,有机联动建筑的空间、功能及人文,将颐和路塑造成培育特色消费的新空间载体。
“建筑主入口被封堵后变成了一个窗户,绝大多数门窗都被改动了。”宁海路52-2号原为吴钦烈旧居,颐和历保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修缮前,其间混居了六户居民,建筑的外立面和空间分隔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启动修缮时,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历史研究和现状测绘,厘清建筑历史原状,在价值评估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整体保护修缮方案。从设计到施工,每一块砖、每一扇窗都有记录分析,并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手段。修缮完成后,宁海路52-2号恢复了原有的铁艺露台和红砖外墙,在以青砖外墙为主的街区成为一抹亮色。
“全域大IP,一处一故事”,安居集团开展高能级合作,挖掘颐和路更深层、更独特的品牌内涵。红铜色的建筑标牌、简洁明晰的导视标志、造型独特的垃圾箱……由知名设计师操刀应用于颐和路11片区的各类设施的设计,从标志、字体到颜色等,形成高统一的视觉形象展示;南京古都学会针对各个片区、不同院落开展专项研究,形成30万字研究成果《百年颐和万国风华: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研究》;南京大学在街区业态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完成《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品牌建设研究》品牌战略研究成果,包含“理想家居”“文学”“和平”“智慧街区”4个核心子品牌等策划方案。
历史文化的复兴不止于此,科技的支撑让街区散发更多光彩。颐和历保公司运用高精度还原仿真能力与AI图形学渲染技术,将历史图文资料运营在“数字颐和”信息展示平台中,并对外开放。“数字颐和”不仅是展示颐和路视觉效果的平台,更是时空大数据与业务大数据的集大成者,是历史街区实现数字化治理与运营的支撑基础,将颐和路的建筑风景和历史文化都完整留存。
文化商业,连接世界
街区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及文化的承载实体。颐和历保公司为颐和路量身定制了“保护+文化+商业”的开发运营模式,既强化“保护”理念,也注重做好历史空间的活化利用。
年12月18日,街区复兴首发示范区“颐和路11片区”正式亮相。11片区确定了高端、艺术、时尚的业态定位,贯行文化先行、零售定调、餐饮补充的招商策略,先后引入了多个国际高端品牌,其中60%的品牌为首进江苏。
修缮后的莫干路2号风格隽秀,保留并恢复了始建时的样貌,黑灰风格的现代内装,更具高级感和实用性。现在,这里是VERAWANG的江苏首店,精湛工艺赋予婚纱轻盈律动,让每一个婚纱梦想熠熠生辉。
在宁海路50号和52号,宝龙美术馆引进后和现有的将军馆、海洋馆及12片区的7个历史展览馆,形成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春赏花、夏闻风、秋弄月、冬闹雪,在网红咖啡品牌店品味纯正英式下午茶,与家人好友品尝珍馐美馔,逛览艺术空间,选购诸多明星同款婚纱,挑选心仪的英国家居好物……
11片区的亮相,用艺术激活了城市活力。生活美学、人文底蕴、历史资源、自然哲学在颐和路升华为街区氛围,转化为商业机遇。
今年“五一”期间,颐和路11片区以“漫步颐和”为主题,开启“颐和艺术市集”活动。街区邀请了陶谷公园、和光陶社、悬铃木下等南京多家知名艺术机构在街区设置快闪体验点,BOX改造、艺术民谣、艺术涂鸦、蓝晒摄影等艺术交流活动,充分彰显了“艺术时尚片区”的主题定位和特色氛围。
6月,“南京国际消费节·夜之金陵”活动启动,颐和路作为风格街巷消费场景,入选首批“南京特色消费场景”并获现场授牌。
国庆长假,以光影为起点,以“颐和时空梦境”为主题,颐和路11片区联合江苏大剧院,全新创排环境舞剧《宁影·重游太虚间》,在颐和路重现《红楼梦》。青春活力融入古建之美,让艺术散发无尽的生命力。
下一步,颐和历保公司将依托颐和路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尽快形成片区整体联动效应,深度打造集人文历史体验、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和跨界融合新消费地标为一体的新型历史文化街区。同时,深挖消费资源、丰富消费形态、融合消费创新、激活消费潜能,补位城市文化消费地标,助力南京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