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轨交14号线开通一周,大家打卡的热度不减。在豫园路站、黄陂南路站、陆家嘴站等多个高颜值特色车站厅,途经乘客驻足观赏,还有很多市民特地前来拍照,对美丽的装修赞不绝口。
“新开通的14号线很美,有被惊艳到。”“14号线美得很,乍一看还以为误入海洋馆了,坐标豫园站。”“还有teamlab可看,每个站都有特色。”“可太喜欢14号线了。”
“现在几个特色站这么受欢迎,是比较意外的收获。”轨交14号线车站空间总设计师、同济设计集团上海同济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郑鸣博士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历经七年时间打磨,如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然而,回想年初期设计过程,设计团队遇到了不少难题。轨交14号线车站空间总设计师郑鸣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由于14号线横穿上海市中心,经过的很多地方都是中心地段,客流量大,施工面却很狭窄,地下管线也很复杂,最后能创造出的空间极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把结构的空间用足,让乘客进入站厅站台时,能感觉到宽敞舒适,是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找到灵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郑鸣和团队寻找古今中外的案例,通过多次调研,最终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做法“彻上明造”中得到启示,决定在车站顶部下功夫,把空间还给乘客。
所谓的“彻上明造”,是指室内顶部空间不作任何掩盖处理,梁、檩、椽等木构架尽露,刻意展现屋顶木构架的结构美。在中国古镇建筑中,我们仍能看到很多“彻上明造”的重现。这一原理也被设计师们运用在上海轨交14号线的标准站和重点站:真如站的支吊架仿木构架、静安寺站的木色铝格栅顶、豫园站的片片曲面板……
“拱肩的部位结合了所有的空调,风管和电器的桥架,做得较低,中部没有任何管线的地方,尽量抬升,通过梳理整合建筑空间、结构型式、机电系统、装饰装修、公共艺术等五位一体的设计,确实腾出了很多原来没有想到的空间,也展示出了建筑结构和机电系统本身的秩序和美。”郑鸣说。
用空间艺术打造艺术空间
在此基础上,ToMASTER明日大师、teamLab等艺术团队加入14号线设计队伍,引入上海城市文化与区域特征形象,进行重点车站全站厅设计与公共艺术打造。
在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设计师捕捉黄陂路上的梧桐树影印象,以抽象的树影造型和概括的色块组合满铺于车站空间中,并配合以树影灯投射出斑驳的树影,营造出该区域地面环境中树木成荫的氛围。
豫园站则是由ToMASTER明日大师团队与中国青年建筑师熊星和法国艺术家VincentLeroy共同设计打造,通过不同造型在不同方向的铝板组合,形成高低起伏的表面,恰似黄浦江水的波形,七彩斑斓的灯光的变化,又会让人联想到豫园灯会。
陆家嘴站的设计团队teamLab在换乘通道内,打造出一幅名为《今朝踏浪》的艺术作品。金色巨浪翻滚不停,寓意着大浪淘沙,岁月流金,代表上海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烘托出金融中心拥有源源不断的蓬勃活力和创新的特征。
郑鸣表示:“我们既有建筑本体的审美特征,同时又能有一些隐喻的含义在里面,还结合了我们公共艺术在空间里。所以我觉得这一块真正达到了我们空间艺术来打造艺术空间的效果。”
“作为建筑师,我更喜欢标准站”
除了造型各异的重点车站外,23座标准车站简约有序,配套装饰了92块紫砂陶站名牌,使14号线成为上海乃至国内第一条以紫砂站名牌为特色的“陶艺地铁线”。
郑鸣介绍,“陶艺”的设计理念取自于传统书画艺术。由于标准车站的设计以黑白灰色调为主,如果把整个站体的特征想象成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那么用紫砂制成的站名墙就相当于山水画里的印章。
“我们的制作工艺也是创新的,像大世界站这块牌子,做到了1m×3m的尺寸,也是世界上没有的,我们为此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郑鸣自豪地说。
郑鸣坦言,比起几个重点站,作为建筑师、工程师的他,更喜欢标准站,“因为在标准站设计过程,我们花的时间是最多的,得到的效果是非常踏实的。如果我们把几个重点站,所谓的乘客喜欢的‘表皮’去掉,他们还会喜欢吗?目前,相比几个重点站,乘客很少去标准站打卡,我觉得这个对我来是个小遗憾。”
曾受质疑“你们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么多麻烦?”
“14号线是我们新三线里最重要的一条线。”郑鸣说。
从年开始投标做设计,到年年底通车,诸多设计单位整整做了七年时间。
郑鸣回忆道:“有些方案,业主讨论通过了,但是我们自己不满意,我们觉得还没有做到想要的效果,所以我们决定推翻方案再从头开始。这个过程大概有4到5年,最后我们花了2年时间来联合各个工点院做施工图。”
期间,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声音出现:“地铁不是都应该土建做完,把机电系统排好,然后做个非常好看的吊顶不就好了吗,为什么你们要给自己找这么多麻烦呢?”
如今,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郑鸣认为所有人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确实我们给我们自己找麻烦,因为这牵涉到非常大的协调工作。但是我们为了把空间还给乘客,我们几个工种提前介入,互相配合,把预想到的问题在前面阶段全部解决了。出于我们对设计专业的热爱,坚持下来,并且把很多问题解决得都还算蛮到位的,所以我觉得也是非常不容易啊。”
未来地铁空间的艺术创想
14号线的成功“出圈”让我们看到,轨道交通作为出行重要方式之一,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向八方来客,讲述上海的文化气息,成为一张上海的新名片。
“游客并不是为了到达某一个目的地去乘坐地铁,他就是知道我们14号线通车以后,特意来看这个重点站。这就体现了我们这个空间的定义”。
郑鸣认为,在未来,轨道交通空间在非高峰时刻,还能提供很多艺术氛围的功能,为附近居民、外地游客、途经乘客提供滞留的意愿。“比方说,我们在某一个客流量不是很多的时刻,在这里办一场小型音乐会,或者搞个小型讲座,都是有这样的可能性的。”
“公共空间的公平性也正是因为它的多元性才显得公平,回到我们14号线来讲,就体现了上海这样一个城市非常包容多元的特点。”郑鸣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珏摄像:李维潇视频编辑:王珏实习编辑: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