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国贸专业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介绍

(一)基本慨念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厚的国际经济、商务、法律、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能从事国际商务经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部分高校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从事外贸工作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前,外贸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仅仅是作为国家对外创汇的手段,中国外贸人才的培养规模较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类专业。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内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成为热门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外贸急需人才。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W)和工业外贸()四个专业合并而来。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物、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人才,一时间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三)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掌握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与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使用一门外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培养规格

1.学制与学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可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到海外学习和交流。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知识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等。

第一,基础性知识。接受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扎实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专业性知识。了解从事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惯例,掌握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专门知识的基本原理,熟悉商务活动的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以及商务文书的中外文写作规范。

第三,工具性知识。具备从事该专业学术研究和实务操作所必需的数学、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

第四,通识性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掌握科学常识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3.能力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系统的能力结构,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第一,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会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等高效的渠道和途径获取新知识,具备自我学习知识、自我消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备洞察问题、提炼问题、综合运用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具备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第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的兴趣,养成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及风俗等的良好素养,在读、说、听、写、译等各个方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4.素质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富于进取,具有团队意识。

第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自然科学常识,跟踪科技发展动态,对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发展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贸政策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掌握商务经营活动中的操作技巧,具备从事经济贸易理论研究或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

加入WTO加速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这就拉动了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就业的黄牌专业。所谓黄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这种供需矛盾让我们对中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究竟如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使之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一般高校,培养目标趋同,缺乏特色是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的共同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针对社会需求特点分层次培养人才,造成人才层次趋同缺乏针对性。社会需要的外经贸人才包括高级管理和规划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普通工人等,人才培养没有针对性会造成高校资源的巨大浪费,人才需要不能契合社会实际需求。二是人才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较弱。

2.人才培养方案未能与时俱进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从微观层面上讲思路清晰、操作路径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起着指南针的作用;从宏观层面上讲科学、可执行性强、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促进本专业的教育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培养方案应做到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翻阅很多国际贸易书籍,基本围绕传统理论和政策展开,对于经济中出现的新领域和新课题没有及时地写入教材中。例如国际商会(ICC)重新编写的《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国际商会根据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对通则的修订,但是有个别教材没有把这个内容及时更新到到《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二是学生实践技能较弱。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各类职业。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时必须苦练专业基本功,尤其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各高校目前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表现在:第一,由于高校资源的有限性在外贸软件的配置上不能达到按需购买、及时更新;第二,校外实习基地较少,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实习机会少,这就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不能有效地衔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积极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之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3.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是教学侧重点。针对市场细分下贸易主体的不同,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侧重点应有区别: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类教学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根据就业方向侧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外贸企业订单式的培养。

二是教材建设。针对市场细分下贸易主体的不同,重点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应重理论、重外语、重实践;一般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重理论、重实践、外语方面应选取能适当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材;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侧重点是重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OBE理念在国贸人才培养的应用

OBE是英文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