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画成朵朵朝上开的,这样显得欣欣向

父亲在他的一幅画的边款中提到:“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可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目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父亲生前曾反复提醒我们,创作时,一定“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切忌“所画非所目见”,这样,才能跳出前人的窠曰。齐白石作品《柿子图》我反复琢磨父亲这段话,悟出了两点:前人,特别是名家作画,他一定也是“胸中先有所见之物”。不过,画本之“物”并不是自然之物,而是写生的艺术再加工之物。是既有形又有神的艺术作品。二、前人的胸中(笔下)之物是以造化(自然界)为师创造出来的,我们要跳出前人,超过前人,也必须以造化为师,而不能把自己局限于前人笔下之物(作品)的圈圈里。根据这样的认识,我就试图从多多观察实物入手,渐渐使自己的作品有些新意。齐白石作品《葫芦图》收录于:中国名家画集系列齐白石珍藏版一次,我在安定门外辛店村画了一张葫芦的写生稿。回家以后,又临摹了一遍父亲画的葫芦,想从中做一个比较,这时我发现父亲画的葫芦叶子,同真实的叶子不大相同,形状有点象丝瓜的叶子。在画法上,他是画三笔:先中间一笔,然后左右各一笔。过去我也一直是这祥遵照画下来的,真叫做“依样画葫芦。”可是,现在我看到真实的葫芦叶子,却是有点象心脏形的。这样,我试着蘸墨在纸上画出左边一笔,右边一笔,这样两笔包容了心脏形叶子的形象,我感到笔划更简练,叶脉更生动,这也是一种小小的创新吧。齐白石作品《牵牛花图》再说父亲画的喇叭花,经常都画成朵朵朝上开的,这样的确显得欣欣向荣。但有一次在刮过风之后,我发现有一些喇叭花呢,就有斜的、有歪的,这样,我在临摹父亲的喇叭花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角度上的变化。在画藤的颜色上,也改变了过去只用单纯色的习惯,有的藤枝上,稍加上点赭石,似乎效果更好。另外,我画的荔枝,也和过去有所不同,老人画荔枝,颗颗果实都是比较工细的。在我吃到荔枝的时候,看到荔枝上的麻麻点点,在光的照射下,显得疙疙瘩瘩,凸凹不平,所以我就变化成粗点,点儿点得有深有浅,这样我感到更活泼一些。(口述/齐良迟整理少白公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902.html